“‘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这句话我念了N多遍”
今年初,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还在拍摄中的时候,一次跟朋友去北京昌平的小汤山探班,初见马少骅心里不由得一楞:他能演邓小平吗?他长得哪像邓小平啊?
剧组休息间隙,碰巧看到马少骅手里夹着一支烟,站在门外正和几个从四川过来的人聊天,印象里他好像是在请教四川话的尾音。他披着一件军大衣,操着地道的川音不疾不徐地说:“小平同志那是有大气魄的人呐,有一股子豪气,那个时候,敢于提出思想解放,敢搞改革开放那可不容易呦”……
虽说身量不够气宇轩昂,可看他那特别专注的眼神儿,那非同一般的沉稳劲儿,那一口广安味道的四川话,那由衷敬佩折服的慨叹,忽然觉得他是从精神层面进入状态了,他把那个平易近人的“领袖范儿”把握得很是到位。
年近六旬的马少骅称得上是影视界“戏骨”级的演员了,他演过《平民大总统》里的孙中山,也演过《英雄无悔》里的小警察。用他自己的话说,“演员条件差,我不高大,我不魁梧,我不酷!”可是这次出演《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他一下子就火了——最难得的是邓家的孩子们都认可他:“这就是我们家的老爷子!”一向尖刻的影评人评论他:剧中邓小平的扮演者没有卢奇(邓小平特型演员)形似,但更为神似。
“像不像,导演和化妆师你们定;是不是,我来决定”
2013年8月,马少骅回贵州老家看望老母亲。制片人高成生来电话,说要拍关于邓小平的电视剧,想邀请他出演邓小平。巧的是,这之前有一个电影叫《出山》也是邀请他去演邓小平。
“当时积极性不高。我怎么可能去演邓小平?我自己都不相信。”一听说要出演邓小平,马少骅顿时觉得心里有负担。他脑子里在反复掂量着,能不能拿捏得住这个角色,那是一个伟人啊。所以,他告诉人家:“高老师,你等一等,我还得想一想。”
其实,很多年以前,在拍戏间隙有个化妆师就说过,马老师你可以试一试邓小平。斟酌再三,骨子里喜欢挑战的他给高成生打电话,要求见面。
到了北京经过几次试装、试戏份,大段大段的长台词他一气呵成。在现场,导演吴子牛头一个就鼓掌了,所有一旁观看的人,都在鼓掌。
马少骅知道,跨出这一步,就得准备担起这个担子了。
他拍戏是要写笔记的。在他的笔记里,写过这么一句话:“像不像,导演和化妆师你们定。是不是,我来决定。”这句话其实很有内容。因为过去他在演孙中山的时候,从化妆、服装到拍摄的人老在想像不像。马少骅说,错了,实际上,演员从内心里要把握是不是,才是非常非常难的。
从此,马少骅手机电话关机了,电视不看了,就是一通恶补——把所有关于小平的资料,写的东西拿来天天看,看的时候用心去揣摩。
“我不是担心像不像,也不是担心表演技术能不能掌握。我最担心我够不上小平的思想、胸怀、情操,人的内在素质我达不到。”马少骅说,看了很多关于邓小平的资料后,他总把小平的一句话在心里默默地念:“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这句话可不是把它作为口号来念的。从我自己内心来说,我也把自己定位为人民的儿子,我真诚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所以,我念了N多遍。”
渐渐地他与小平融为一体,与小平的每一步心路历程产生心灵上的契合。于是,“眼界会变,对人的态度会变。用这样的情怀去看所有一切,才能走得通,摸得到,够得着,这个太重要了。”
自然,为了在形体上更接近角色,一个多月时间他增肥20多斤,戒烟多年的他硬是再次“戒烟失败”。
把“伟人”这两个字去掉,不去演神去演人
过往的主旋律影视作品不少,有的流于形式,有的说教过多,而领袖人物大都是被“仰视”的,让人产生距离感。但看了《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的人都说,这个戏接地气。
一些观众说,马少骅扮演的邓小平,表演真是从细微处入手,入木三分,虽然在形象上没有那么像,但是他的神似远远地大于形似。比如,在剧中,有小平几次拿出手绢来给娃娃擦鼻子的镜头。表现一个很慈祥的老人的细腻情感。这在很多政治人物身上是少有的。又比如,看排球比赛,小平说,要给外国教练说清楚,不能欺负我们中国的教练。他非常维护自己的国家,就像是家里的老人一样,非常维护自己的孩子,很可爱。
然而,要把邓小平同志的精气神全部演出来,马少骅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他把小平的经历分成若干阶段,然后“用一个人正常的思维逻辑去联系。从他的基础开始找到真人的那一面。”
马少骅在笔记里写道:他原来的性格是什么?我从来没问过邓家人。在四川、法国、红军长征时期,人们都说邓小平是个特别爱说话的人,他是个“话唠”,哪个地方都有邓小平的声音。那么,他到了后来为什么会变得少言寡语?一个能把性格改变了的人,一定经历了许多的磨练,他的意志力一定是超强的。
是什么原因让邓小平把外向的性格变得内向了呢?马少骅说,是经历——在法国小平是勤工俭学的,家里没有钱供他求学。有一次为了看足球比赛 ,生活拮据的他,竟把一件外衣典当了换球票。后来参加革命,在江西苏区他第一次被党内左倾势力错误地打倒……正是这些磨难造成了他的性格变化。
在第二野战军,那个时候的将军们说过一句话:飞机大炮都不怕,就怕邓政委找谈话。那个时候,他已经很沉稳了,不轻易表态;原则性很强,实事求是,对就是对,不对就是不对,不讲情面。而且,拿得起放得下——既下得了手又很亲切,他就是这么一个人啊。
晚年小平再去深圳,82岁时在南方谈话中,他清醒地提出要坚持改革不动摇……“说这个话他是很激动的。内心那把火是有的,长期的生活磨砺,长期的战火,使他的内向型的性格包住了外向型的性格。”所以,在马少骅眼中:“小平是一个普通人,但不是一般的人。”
“实在的实和实事求是的实,是邓小平的核心。朴实真实厚实,这不也是一个人的美学观嘛!”这是马少骅的独家心得。
马少骅坚信,从一个人最本真的感情出发,慢慢摸他的脉络,就能找到他的思想、情感的源头。如此这般,抽丝剥茧地理解小平、分析小平,马少骅慢慢地走近他,理解他。
在整个拍戏过程中,哪怕这一天拍得很晚了,马少骅也要把12集的纪录片《邓小平》再看一遍,天天看,不但不厌烦,看过了还很激动,眼泪啪啪地掉,对作为一个人的邓小平,他真的理解到家了。
“我有两个忧虑:一个是邓家人认不认可,一个是观众认不认可”
马少骅说:“拍这个戏,邓家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我有两个忧虑,一个是邓家人认不认可,一个是观众认不认可。”
借小平家场景拍摄的时候和邓家人有过的几次接触,让马少骅感触多多。小平的女儿邓榕告诉他,“我爸爸走路的时候,都是手背朝前。手背朝前和不朝前,气质会不一样。爸爸在家里不爱说话,就爱听。他更不说工作的事。爸爸穿衣服很整洁,这是他长期在部队养成的习惯,喜欢穿粗布的,除非有外事活动,回家就是军装布衣服。”
“这个醒儿提的至关重要啊!”马少骅觉得小平这习惯就像我们的爷爷奶奶,有两套洗得旧旧的衣服就够了,朴实大气。这个细节让伟人一下子离我们很近,离观众很近。
在邓家他还见到了邓朴方和他的爱人。朴方坐轮椅过来,他爱人就说:我要先和老爷子握握手。朴方坐在轮椅上笑眯眯地端详着他,马少骅用小平的口吻和他说:“你好,要注意身体啊。”
马少骅很希望从邓家人眼神中,看看对自己的表演有什么启示。恰恰那天是邓楠生日,他又用小平的口吻祝贺她生日快乐,想试一下看他们认不认可。结果,邓家几个姐妹都在回头看他,毛毛说:“老爷子嘛,我们都认可了。”
更让马少骅感动的是,邓琳知道他拍这个戏太累,糖尿病都犯了,叫家人做了天麻卧鸡蛋送来,还用纸条写好配方。
后来,每到拍戏关键时候,马少骅就会给邓家的孩子打电话。比如拍给邓小平过80岁生日的那场戏,他就要问问:过生日你们都送什么礼物?“他们就告诉我:一个是要让老爷子高兴,一个是绝不能铺张浪费,绝对都是自己亲手做的东西。”
说起邓家的孩子们,马少骅很是感慨:人家不干涉这个戏,拍邓小平不是他家的事情,是整个国家的事情。他们分寸把握的很好。邓家人肯定了马少骅的表演,那还有观众的评价呢,尤其是青年观众。
说到时下对主旋律的片子,年轻观众会不会很难接受,“容不下半点世故”的马少骅真的是直来直去不拐弯:“今天的年轻人我不能说他们不正常,但有些人受西方文化影响太深,以至于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了,把自己弄得很拧巴。”
马少骅真诚地说,我只能呼吁我们的年轻观众,要知道改革开放是怎么来的。不要轻易否定现在。如果年轻人都很喜欢自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那么就像看看你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故事一样,看看他们曾经过过什么样的生活吧。
这个出生在京剧世家,7岁就进艺校学京剧的“老戏骨”,十几岁就在贵州省军区宣传队里演话剧,后来考上了上海戏剧学院,到如今拍影视剧30多年。在马少骅心中:“我必须靠心灵的美和我那个有较高修养的人去创造角色,这个决不能做手段,而要作为我的精神血液。”
正是这种耿介的性格使然,他始终怀着对年轻人的一份责任,“不能只有迎合而要引领”,他真诚地希望以自己塑造的形象,能引领年轻观众走向一个比较高的精神层面。
(《中华儿女》杂志 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