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卫员吴吉清给毛泽东端去青稞面混合着野芹菜、豌豆叶子熬成的汤时,脸上露出了为难的神色,毛泽东却说:“现在全军都在吃青稞混野菜,我们也要吃……吃苦是光荣的事,没有今天的苦,就没有明天的胜利。”
“雪皑皑,夜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最年轻的开国上将肖华将军创作这首著名的长征组诗《过雪山草地》时,指出“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一句,“写出了长征时的精神状态,红军正是依靠这种崇高的革命信念才完成了长征的壮举。”
长征开始时,肖华年仅18岁,长征在他生命里刻上了最深刻的烙印,他将自己对长征、对战友的深情浓缩成诗歌,在写《长征组诗》时,他抑制不住的泪水经常打湿手稿。他说:“每每我写到最艰苦的地方,就回想起那些与我一起长征过的战友,他们有的已经牺牲了。”
长征在两个地方牺牲的人数最多,一是突破封锁线血战湘江,中央红军折损过半,从8.6万锐减至3万余人。在突破封锁线时,敌人的机关枪一扫过来就倒下一片,后边的战士又冲上去,再倒下,再冲,就这样一次次地往上冲,流了无数血才终于通过了封锁线。二是过雪山草地。雪山上的高寒缺氧,草地气候的变化无常与沼泽遍布,夺去多少战士的生命难以精确统计,至少在万人以上。红军翻过的雪山之一夹金山,海拔4500多米,山上终年积雪,晚间阴风怒号,连飞鸟也难以越过。民间传说只有神仙才能登越此山,而红军提出“强帮弱,大帮小,走不动的扶着走,不能扶的抬着走”,硬是征服了这座“神仙山”。
过草地是长征最艰险的一段行军。位于四川西北部若尔盖高原的草地茫茫无边,没有石头、没有树木,更没有人烟。草地里找不到一条路,脚下是一片草茎和常年累月腐草形成的“泥潭”,如果用力过猛就会越陷越深,再也爬不出来。草地里的气候更是变化无常,一会儿烈日,一会儿冰雹;一会儿暴雨,一会儿大雾。据统计,仅红一军,在草地掉队和牺牲的,就在500人以上。
这样艰险的环境下,又因为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行为,导致红四方面军的第四、第三十军三次过草地。老红军廖文光说:“那片草地,我来回走了三趟……重回草地见一堆堆遗骸,我们用草皮替战友盖上,擦干泪继续前行!”老红军王纪芝所在的队伍有一次走迷了路,走了两天怎么也走不到头,只好折回找当地藏民。可藏民一听惊恐万分:“要过草地?那是魔鬼居住的地方!”
茫茫草地里,是战士们对革命的坚定信仰、官兵间团结互助的生死情谊支撑着他们挺过了最艰难的时刻。
老红军贺文玳说:“过夜时,战士们总是自觉地将干爽草地留给年纪大的同志,湿草地则被小青年们抢着睡。”老红军谢元珍说:“有次我一脚踩进水草地,水已经没过胸口,一位骑马的干部伸出大手拉了一把救了我一命。死里逃生,可现在都不知那干部的名字……”在草地里,有的战士走不动了,别人就扶着他或背着他走。有的战士饿晕了,身边的战友毫不犹豫地把自己仅存的一点干粮递过去。有的战士陷入泥潭中,战友们便立即用绑带、木棍进行营救。许多战士为了抢救别人,自己陷入沼泽中,牺牲了生命。老红军钟明说,最难受的,就是在草地里看到东一堆西一堆的遇难战友手手相连,实践着“同生死共患难”的誓言。
老红军罗玉琪过草地时掉队了,他和掉了队的二三十人躺在地上,这时李副连长来了,他二十七八岁,瘦个儿,背着一个红小鬼,一看见大伙躺着就发火了:“起来,这儿怎么能躺下,同志们,要咬紧牙关,一定要赶上去。”上山后,李副连长鼓动大家烧起了火,又不知去哪打了一只山羊回来,给大家打牙祭,自己却悄悄躲在一边吃野菜,被伤员发现后才拿了块羊肝。第二天前进时,一个重伤员昏倒了,喷了好几口冷水才苏醒。这时,李副连长从挎包里掏出一个树叶包,递了过去。解开小包,那个重伤员的手颤抖了,里面竟是那块只咬去一小点的羊肝……
女战士张明秀在草地上遇见两位伤员,毫不犹豫地扶起他们:“我背也要把你们背出草地。”然而对一个弱女子,谈何容易。她背起一个伤员,没走几步就一起倒在污泥里。挣扎爬起,扶着伤员一步一步向前挪动。不久,干粮和水又几乎断绝……历尽艰辛,张明秀与两位伤员一起走完了长征中最后也是最艰难的路程。
杨成武将军回忆起这段历史,感慨地说:“草地,茫茫的草地,残酷无情的草地,你夺去我们多少战友宝贵的生命,……他们的心脏虽然停止了跳动,可是他们的英雄事迹、斗争精神,与日月同辉,与山河共存。”
战士们的团结奋斗,还缘于干部们的以身作则。中央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和团以上干部所配的乘马,基本都让给了病弱的伤员和掉队的战士,他们同战士们一样在草地里艰难前行。整个长征途中,红军将领跟普通战士一样,穿草鞋、吃野菜、露天住宿。毛泽东的伙食费与普通战士一样,是一角五分钱,毫不特殊。进入藏族区后,由于藏族同胞受反动派的欺骗胁迫都躲起来了,红军部队陷入严重的粮荒。有一次,警卫员吴吉清给毛泽东端去青稞面混合着野芹菜、豌豆叶子熬成的汤时,脸上露出了为难的神色,毛泽东却说:“现在全军都在吃青稞混野菜,我们也要吃,你没听说盘古时候,神农氏为了给人治病,他尝过百草吗?我们今天为了北上抗日,也得吃点苦。吃苦是光荣的事,没有今天的苦,就没有明天的胜利。”
红军领导的一言一行,无疑对广大指战员产生了无穷的影响力。在他们的影响带动下,红军的各级指挥员冲锋在前,撤退在后,处处为战士作表率。同志之间、上下级之间、军政之间和部队之间处处体现着团结友爱的精神,大家都把战友当作自己的亲人,把部队当作自己的家。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总是毫不犹豫地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正是依靠这种上下一致、团结奋斗的精神,红军才战胜了恶劣的自然环境,胜利完成了二万五千里的征途。
同甘共苦的军队,是有凝聚力的军队,也必然是有战斗力的军队。
长征的最后一道关口是天险腊子口。腊子口是甘南和岷县的天然屏障,两边都是悬崖绝壁,中间横贯一条河流,水深流急。河岸右边是峭壁石山,河岸左边有条路通岷县。要从这条路走,就必须通过一条长约30米、宽3米多的险要隘口。隘口前面又横跨着一条一丈多长的独木桥。有人曾经这样形容:“人过洮岷山,像过鬼门关,走过腊子口,像过老虎口。”甘肃军阀鲁大昌用三个团的兵力扼守着这个“老虎口”,修筑了许多碉堡,用机枪交叉火力封锁隘口。山腰上也有守军,专等红军进入隘口时扔手榴弹。红军袭击腊子口的先头部队是一军团二师四团,攻了一天一夜没有攻下。
攻不克腊子口,就要返回草地和雪山,另寻出路。攻下腊子口,就可以进入陕甘地区,开创新的革命局面。
在一筹莫展之时,红军走群众路线,大家一起商讨该怎么办。一个苗族小战士出了个主意:我擅长翻山越岭,可以带上一大盘绳子,从侧面爬上腊子口顶峰,把绳子绑到山顶上,突击队从侧面攀登到山顶……红军部队照此法实施,从侧面迂回到山顶,居高临下,一顿手榴弹,把守卫腊子口碉堡的敌人炸得粉身碎骨,迅速占领了腊子口。
只有在红军队伍里,每一位普通战士的想法和意见才会得到集体的重视和尊重,也只有在红军队伍里,每个生死决战的关头,才会涌现出无数愿意用自己生命去换取战斗胜利的英雄。
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这样写道:“长征是一篇史诗。这不仅是因为纯朴的战士及其指挥员们所体现的英雄主义精神,还因为长征实际上成了中国革命的熔炉。它锻造了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打垮蒋介石、夺取全中国的整整一代的人和他们兄弟般的革命情谊。”在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中形成的团结一致、官兵互助的革命精神,成为红军强大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力量源泉。
(《刊授党校》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