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培德回忆起红二十五军路过上沙窝的情景时,说:“红军很规矩,简直和农民一样,坐下就和你闲聊。有人活了七十多岁没有见过这样好的队伍。”
1935年4月下旬,红军长征进入四川阿坝州。
谢成敬听人说:“要来‘霉老二’了,‘霉老二’有爪爪,不管你在哪里,都要把你抓到。”这些传言闹得人心惶惶。后来越传越凶,越传越神,还说“霉老二”个个都是红胡子、蓝眼睛,长得像有獠牙的妖怪,见了鸡、猪、猫、狗都要吃,更不用说是人了。
谢成敬在家排行老大,父母让他拿个主意。谢成敬就找村里的伙计们商量。
有的说:“管他的,不管来啥子东西,我们都跟他们拼。”有的说:“我们拼倒容易,只是那些老的老,小的小,咋办呢?”有的说:“拼,咋拼嘛,还没等你挨到他,他就把你抓去吃了,不如去躲。”
大家就一致同意躲。
主意一拿定,谢成敬就回去对父母说:“我们已经商量好了,大家一起躲到山上去。”于是大家扶老携幼,一起躲到了山上。
在山上住了几天后,有人就到山上来喊了:“老百姓,快出来,我们是红军。”
听到有人喊,谢成敬就爬到树上去看,一看,山上来了好多背枪的人,只见他们也跟一般的人差不多,没有什么好吓人的地方。
以后的几天,这些背枪的人都在这山上喊,喊大家回去,不要再藏在山上了。
谢成敬跟伙计们商量:住在这山上也恼火,啥都不方便,不如下山去看看。另外,看那些背枪的人也不凶,这么多天了,都是把枪背在背上,也没见他们乱打。要是他们乱来,我们藏也藏不住。大家都同意了他的看法,商量好天黑下山。
到了山下一看,到处都驻了军队。不过,他们一点儿都没有乱来,又没有抓鸡,又没有拉猪。大家都有点儿奇怪:只说这次是来了啥子队伍,这么清静呢。
心里有了底后,他们又上山去,把亲人们都喊下了山。
一下山,红军对乡亲们很热情,要他们各自回家,不用害怕,还说红军只打地主老财,不伤害穷人。果然,不久红军开始整老财,枪毙了当地无恶不作、民愤极大的吴地主。还打土豪,分田地,开仓放粮,成立了苏维埃。
谢成敬家里也住有红军,还有一个团长。团长经常跟他聊天,动员他参加红军。他见红军一心为穷人办事,也想参加这样的队伍。跟父母一商量,父母不同意,说他是家中老大,是顶梁柱,他走了就没有依靠了。
父母并没有说服他,谢成敬还是跟红军走了。可惜没过多久,因母亲和家中姐弟都生病了,他只得离开红军,回到家中照顾老幼。
虽然不在红军部队了,但已经熟悉红军纪律的谢成敬自觉地成为红军的宣传者。再遇到有人说红军是“霉老二”,“见人就要抓”,他会义正言辞地反驳:“啥子‘霉老二’,是红军,人家都是些好人,他们只是见不得有钱人。”“我曾跟他们住过一段时间,人家纪律严得很,不准亏待老百姓。”
谢成敬只是长征中被感召的千千万万老百姓中的一员。翻开长征经过地方的老百姓关于长征的回忆记录,他们首先被红军吸引和折服的,几乎无一例外,是红军的严明纪律,这与他们以前所知道的土匪、国民党军阀大不一样。一开始,老百姓因为受国民党的欺骗宣传都很害怕红军,想方设法逃到山里去。然而,当他们看到红军的纪律严明,不扰民、不损害群众利益,还给大家办好事,便纷纷转而信任红军、依靠红军,甚至加入红军。
四川古蔺石夹口太平渡下街的柳怀清说:红军比国民党军好千倍万倍,红军战士到他店里买吃的,先问清价钱,照价付钱后才拿走东西。四川军阀的军队过太平渡,到他店里拿东西吃,一不问价钱,二不付钱。向他们要钱时,狗兵双眼一瞪:“老子命都舍得,吃你一点东西还敢要钱!”结果挨一顿骂,差点挨打。
正是严明的纪律使红军迅速与国民党军阀区分开来,形成老百姓对红军的第一良好印象。
那么,红军的群众纪律内容是什么?
陈云说:“每个红军战士都知道三大纪律和八项注意。这些规定包含了我们的优良传统,因此,我们要求每一个战士务必遵守。”而实际行军途中,考虑到长征的具体情况和长征中战士的实际素质,总政治部对“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稍做调整,提出了七点要求:
(1)不乱打土豪,不乱拿群众一点东西;
(2)不私打土豪,打土豪要归公;
(3)损坏了群众东西要赔偿,借群众东西要送还;
(4)不强买东西,买东西要给钱;
(5)完全做到上门板、捆禾草,把地上打扫干净;
(6)实行进出宣传,进入宿营地时要向群众做宣传解释,出发时要向群众告别;
(7)保持厕所清洁,不要随便乱屙屎,宿营时掘厕所。
这七点要求极为通俗,从具体内容上看,比“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要求略低,总政治部也指出“这是在保持红军纪律与争取群众工作上最低限度的要求”。但这七点要求具有鲜明的针对性。
如“不强买东西,买东西要给钱”,就与八项注意中的“买卖公平”所针对的情况有很大不同。“买卖公平”是建立在双方已经同意交易的基础上,而长征途中有的老百姓或是出于害怕地方军阀的报复、或是由于对红军不了解,不愿意与红军做生意。对此,红军绝不强迫,而是耐心做群众工作,积极转变群众对红军的态度。此外,红军在苏区所使用的苏维埃纸币,在白区根本不能流通,因此,提倡“买东西要给钱”,要使用能在白区流通的银元。但是,仍有红军战士使用苏维埃纸币,于是,总政治部决定每到一处,以师为单位由供给机关设立临时兑换处,专门兑换居民手中的苏维埃纸币,并张贴布告使群众知道;没有设兑换处的地方,坚决不允许使用苏维埃纸币。这项规定得到了群众的肯定,在很多人的回忆中都提到,“红军虽然生活很艰苦,但纪律很好,不乱拿群众的东西,买卖公平。”而且往往是多付给百姓钱,只值八毫钱的鸡,红军却付一块八光洋。
陕西佛坪上沙窝的刘培德回忆起红二十五军路过上沙窝的情景时,说:“红军很规矩,简直和农民一样,坐下就和你闲聊。有人活了七十多岁没有见过这样好的队伍。人家随到就挖了一个厕所,第二天走后,这一万多人,住过的房前屋后,没有看到一点大粪,到处扫得非常清洁,我觉得很怪,以后才看见地边挖有一个粪坑。”
如此群众纪律,条条制定在实处,处处落在百姓心坎上。自然迅速拉近了红军与群众的距离,密切了红军与群众的骨肉联系。
当然,再好的群众纪律,也需要每一位战士自觉遵守。为了保证群众纪律的严格执行,红军严厉惩治违反群众纪律的行为。
长征中党中央和中革军委的唯一报纸《红星》报登载了三例违反群众纪律遭处决的案例,我们可以来看一看。
第一例:“红三军团某部上士袁子何,率领运输员一人,故意逗留后面,枪杀群众的猪鸡,乱拿群众东西,经察觉纠正,竟不服从命令,仍故自由行动,有意破坏红军纪律。现已经上级机关执行枪决。”
第二例:“军委纵队侦察连侦察员谭永华,破坏红军、脱离群众。如在懋功时,假冒红军营长,诬陷群众为反动派,擅自搜抄其家庭,查不出证据就用手枪威胁。每次请向导,总是用拉伕的方式把向导看守起来,像囚犯一样,行路时又要强迫向导背东西,以致向导多数逃跑。此外,该犯曾屡次勒索群众,贪污了很多钱,大吃大喝,经保卫局逮捕,公审枪决。”
第三例:“电话队指导员李元明任职六个月,一贯消极,不执行上级指示,使电话队发生极严重的现象,减员四十余八。该队有两个要去投敌的份子,经别人发觉后,他任其逃跑。该犯贪污打土豪的款子和公款,吞没死伤同志的财产。雇临时伕子几天不给钱,以致伕子逃跑,他却贪污伕子工钱,此外,还到处乱拿群众的布匹、鸡蛋、腊肉等,造成群众对红军的仇恨。该犯亦经保卫局逮捕,公审枪决。”
今天来看这些案例,似乎罪不至死,从上述谴责的语言中,也并不明确他们是因为具体哪一项行为被枪决,但在当时,这些行为引起群众的公愤,使得红军在群众中的形象大大受损,已经是罪大恶极。这样的枪决,今天从法制上说虽然很不规范,但其价值取向很明确,即以民意为衡量标尺。这样严厉的惩治对所有红军战士自然起着强烈的引导和警示作用。
在目前保存下来的长征期间的《红星》报中,涉及群众工作的共有64篇报道,关于红军纪律问题的相关报道就有17篇之多,可见党和红军对纪律问题的高度重视。而红军严明纪律也确实收到了效果,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马上就发现了“秋毫无犯”的红军与反动军阀的差别,迅速消除隔阂,与红军交了心;群众的心地也是最质朴的,一旦交了心,成了朋友,便竭尽全力给予红军各方面的支持。可以说,严明的纪律为长征胜利提供了基本的前提保障。
(《刊授党校》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