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没有成长于《红色娘子军》所表现的那个年代,但他已经将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入角色,在新的时代演绎新的洪常青
“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听到熟悉的旋律,相信很多人都会不由地跟着哼唱,这一曲振奋人心的《娘子军连歌》如同一块烙印根植于一代人的心中,不知曾激荡起多少中华儿女心中的壮志豪情。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更是将这种情结推向了高潮,这部首演于1964年9月26日的中国经典芭蕾舞剧,被喻为中央芭蕾舞团的“镇团之宝”,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岁月,至今演出场次累计近4000场,也培养出了五代优秀的芭蕾舞演员不断传承着这部经典,为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不断输送着宝贵的精神养分。
意大利著名历史学教授玛丽尼拉谈到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时认为,它的价值和内涵,已经超越了时代和意识形态的局限,令我们不得不关注它的存在,可以说《红色娘子军》已经成为了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2014年,《红色娘子军》首演50周年,作为新一代洪常青扮演者,青年芭蕾舞演员周兆晖,这一整年都在为《红色娘子军》首演50周年大型纪念演出而忙碌。可以说,他已经为这个角色“忙碌”了十几年。这位出生于1982年的年轻演员其实已经是一位“老”常青,从2001年开始到如今成为中央芭蕾舞团演员中的佼佼者,洪常青这个角色已经伴随他13年之久,从一开始单纯的模仿到后来从形体到内涵,甚至到情感思想的揣摩,虽然作为一名“80后”没有成长于《红色娘子军》所表现的那个年代,但是周兆晖已经将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入了这个角色,在新的时代演绎新的洪常青。
从民族舞到芭蕾舞
见到周兆晖时他穿着一身运动服,阳光帅气步伐矫健,标准的国字脸上透着英气,端正的五官非常符合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形象。提到这一点,周兆晖自己也向记者说起,当时他毕业后被中央芭蕾舞团选中,除了舞蹈的专业背景,很大原因就是因为他的外形,团里领导觉得他比较符合洪常青这个角色的外形条件,认为有可能把他往洪常青这个角色上培养。
周兆晖原本并不是芭蕾舞专业出身。1993年,11岁的他考入北京舞蹈学院,学习的是民族舞专业,经过6年的专业学习,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而毕业后进入中央芭蕾舞团,他说也是一个双向选择的结果。原来,中央芭蕾舞团来民族舞专业选人是有先例的,在周兆晖之前毕业的几届就有被选入芭蕾舞团的,团里也觉得民族舞专业毕业的很多学生素质不错。而周兆晖当时也选择进入中央芭蕾舞团,他是有自己的想法:“其实最初我也想在民族民间舞的团比如东方歌舞团,总政歌舞团发展,但是当时的我认识到的艺术市场环境大部分是歌伴舞,舞蹈成为了歌曲的陪衬,我认为这和我们流血流汗训练了6年所呈现出来的不成正比。而中央芭蕾舞团更体现的是艺术作品,它没有歌伴舞,都是纯粹的舞蹈艺术。”就这样,被中央芭蕾舞团以舞蹈是绝对主角所吸引,1999年周兆晖进入了中央芭蕾舞团,成为一名芭蕾舞演员。
而进团后的工作并不如人们想象的轻松,周兆晖给记者介绍说:“其实,民族舞的演员从事芭蕾舞协调性虽然会好一点,但是想演绎古典芭蕾比如《天鹅湖》等,完成难度是很大的,因为学习系统差别比较大。而相对于现代芭蕾比如《卡门》,还有中国题材的舞剧比如《红色娘子军》《黄河》《大红灯笼高高挂》等,民族舞演员的呈现就更接近于芭蕾舞演员。团里选择民族舞专业的人,也更多的是往这方面培养。”
尽管在表现中国题材的舞剧上相对接近,但是毕竟专业系统有所差异,作为一个民族舞专业的人来说,进入芭蕾舞团可以说是从头开始,怎样弥补与芭蕾舞演员7年学习专业的差距,周兆晖给自己设立了目标。“第一个就是首先我能在芭蕾舞团站住脚,我的首要任务就是完成一个在团里能立足的作品。”于是周兆晖就这样参与到了《红色娘子军》的演出中,最开始演的第一个角色团丁,是一个群舞角色。“我给自己设立的第二个目标,就是能够胜任洪常青这个角色。”
机遇“洪常青”
为了能早点完成自己的目标,周兆晖除了完成团里的演出任务,剩余的时间就是在练功房里。“我们剧团有一个规矩,剧团想要培养你一个角色,就会让老演员作为老师在排练时间教你动作。但是我不一样的是,我属于自己私下里对这个角色的喜欢和要求。所以我花了很多时间去看录像,看电影,我先把动作学下来。”
虽然周兆晖花了很多时间练习,但是芭蕾舞是双人舞,需要有一个舞伴。所以在下班时候,他也到舞蹈学院和北京戏校去,与那里学习舞蹈的学生一起练习双人舞。“我想虽然现在我是一名演员而他们是学生,但是对于非芭蕾舞专业出身来说,我要学习的还很多,跟着这些已经学习过一两年双人舞的学生练习,会收获很多。”周兆晖爽朗地说。
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在进团两年后,周兆晖等来了饰演洪常青的机会。2001年,当时剧团有两个演员在跳洪常青,第二组演员受伤了,只剩下一组演员,这个时候作为剧团的工作量来说只有一组演员对于演出的成功是没有保障的,万一出现紧急情况就很可能导致演出的失败。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急需推出一个新的演员。“当时团里决定给所有人一个机会,谁想学都可以,学习之后我们大家都出来展示,谁好谁上。”这机遇就好像为周兆晖而准备的,已经揣摩学习洪常青这个角色许久的他,在选拔中一下子脱颖而出。
参演《红色娘子军》十几年,周兆晖说其实最大的挑战是这个舞剧无论是在中国的舞蹈历史上还是在老百姓心中地位都不是一般作品能替代的。“我也经常听爸妈说起当年样板戏的影响有多大,是影响了整个一代人的成长和思想的,听着音乐就能跟着唱,就像融在血液里一样。所以这个剧的意义和责任太重大了,经不起一点的马虎和疏忽。”
新时代,“洪常青”应有新诠释
回顾这十几年,周兆晖说一开始更多是模仿,按照电影中或者看老前辈的表演,最初觉得仅仅是照葫芦画瓢,把它完整地呈现出来。之后跟着时间的推移,跳的时间越长,自己也会有更多的情感和认识,也会有自己不同于之前的想法和表演上的处理。“因为现在年轻的观众越来越多,现代人的审美也和半个世纪前有所差异。通过看一些纪录片会发现,当时人们的精神状态和现在社会是有很多不同的,过于激进的情绪可能在现代环境下会显得有些不合时宜。所以我们也不能够完全按照之前的表演一成不变,要更多的保留这个舞剧的艺术性,要传承的精神和娘子军拿起枪抗争的这种力量感,这是不能丢的。”
《红色娘子军》中所讲述的时代背景是上世纪30年代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作品诞生在那个年代,可能当时创作时具有一定的政治性,但是传承到现在,人们就不仅仅把它当做一个革命题材的舞剧来看了。因为现在不再是战争的年代,观众也不再执着于斗争。所以我认为现在表演这个剧,更应该实事求是地把一个故事合理化,人物也应该更人性化。所以在表演上我也不同于老一辈艺术家许多‘革命符号式’的表演,诸如握拳头、瞪眼睛等,现在对英雄的塑造我认为更应该体现他作为‘人’的一面,希望让观众们感到可敬,更可亲。”
提到出演《红色娘子军》的收获,周兆晖说:“作为一个舞蹈演员能被观众知道甚至喜爱,我觉得是非常幸运的,这得益于《红色娘子军》这部舞剧。因为在中国,芭蕾舞并不是那么兴旺,老百姓因为喜欢《红色娘子军》,关注《红色娘子军》的发展,会去了解现在什么人在演这个剧,什么人演得好。而我做的仅仅是把这个剧更好地发展下去,让观众继续关注它,喜欢这部作品。这是我的压力,也是我的责任。”
(《中华儿女》杂志 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