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期刊选粹

冯英 引领中芭走向世界

记者 华南
2014年08月07日15:5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在塑造琼花过程中,琼花那种倔强顽强从不屈服的性格,和她从被压迫的女奴变成坚强革命战士的心路历程,激荡着自己的心。琼花精神深刻地影响着她,而她也将自己对人生的理解注入到这个角色中。

作为第三代“琼花”代表,在她眼中,《红色娘子军》是中芭的“传家宝”,也是影响自己人生的重要舞台形象

英姿飒爽的“倒踢紫金冠”、活泼灵动的“快乐的女战士”、饱含感情的“常青指路”……50年来,经典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已演出近4000场,影响熏陶几代中国人。2014年,中央芭蕾舞团从年初起赴各地进行“五十年五十场”纪念巡演,再次掀起“红色激情”的热潮,有时返场谢幕多达五六次。

芭蕾大师、中央芭蕾舞团团长冯英往往被这样的场景感动得热泪盈眶,作为第三代“琼花”代表,在她心中“琼花”是影响自己人生的重要舞台形象,而《红色娘子军》则是中芭的“传家宝”。

2014年7月28日,刚率团从古巴访问回京的冯英,倒时差仅一天,便不辞辛苦于繁忙冗杂的事务中抽挤时间,在中央芭蕾舞团(简称“中芭”)接受记者的专访。温婉亲切、真诚务实,冯英回顾自己与芭蕾相伴的人生历程,那个初学芭蕾的小女孩,经过不懈努力塑造出“最全面”艺术经典形象,成为中国最高芭蕾殿堂的领军人物,带领中国芭蕾不断向前发展。

第三代“琼花”,为经典注入时代气息

岁月流转,情怀依旧。与琼花的缘分,伴随冯英整个芭蕾艺术生涯。“其实我跟《红色娘子军》结缘很早,从小在舞蹈学校里,我们排练的实习剧目就有《红色娘子军》片段。那时作为学生,我们还是稚嫩的,处于模仿阶段,不能真正主动表达。我们那时在陶然亭附近上学,而且我们跟中芭同属于文化部管理,又是定向学生,毕业后基本都进中芭,因此只要中芭在天桥剧场上演《红色娘子军》,我们基本都去看。从小的耳濡目染使我对角色有直观形象上的感悟,我能看到前辈演员演绎作品时的处理。”

1980年,当冯英走进中央芭蕾舞团时,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已经因故停演。这一停便是10年。在此过程中,她不断成长,屡屡在全国芭蕾比赛中夺冠,还与法国著名明星一起登上世界最辉煌、最悠久的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台。但在冯英心里却藏着一个愿望:“作为芭蕾舞演员,我一直盼望演《红色娘子军》,塑造琼花这个角色。琼花倔强顽强、从不屈服的性格,从女奴变成战士的心路历程,激荡着我的心。琼花精神深刻影响着我,如果我有机会饰演琼花,必将把自己对人生的理解注入到角色中。”

1992年5月23日,冯英正式走进练功房复排《红色娘子军》,重新捧起接力棒,继白淑湘、赵汝蘅等前辈之后,成为第三代“琼花”。冯英试图把人物表现得更加全面,“我们任何一个作品,传承首先是要严谨地按照编导要求完成艺术动作,但是当演员把动作学会后,就要加进自己的理解,使角色更富内涵和生命力。我饰演琼花时已是九十年代,如果还按照六七十年代演绎,观众就会有不同程度的不满足,就跟当下时代不相符。而且当时我已进入而立之年,有多年丰富的舞台经验和塑造角色的心得。在此条件下,我首先按照编导的要求努力将动作做到位,同时根据那时期人们对于艺术的理解,加入带有时代烙印的演绎。当时人们已经开始注重内心表达,不需要千篇一律和脸谱化的表情动作。琼花已经不单纯是双目紧盯,而要注重人物丰满具有人性。琼花也是人,而且是孤苦伶仃的少女,尽管在南霸天面前她坚挺反抗,但当她独自一人时也会有柔弱的一面。我们年轻时也经常如此,在别人面前不愿意掉眼泪,而当自己独处时可能会嚎啕大哭。于是,我塑造琼花时对几个关键点很注意,在序幕里,她和几名女奴被吊起来关在一处,当老四不在时,她对女奴既关照又鼓励,劝她们不管怎样都要努力逃出去。所以我在表演时做出左右关照的动作,亲切地关心她们。但当老四进来时,就要表现出琼花的刚烈,‘你打不死我,我就要跑’。这种性格和前后的变化一定要演出来。今天再演琼花,不应该再过分强调这一形象的说教作用,要少些标签式的东西。”

经过反复揣摩,冯英版琼花还加入几个新动作:“比如她被打得遍体鳞伤皮开肉绽时,四顾茫然,眼前是茫茫椰林、凄凄黑夜,仍坚持要爬出椰林,最后我加入几个动作,看到远处一线光明,我没有力气,但爬也要爬出椰林。这是原来没有的。”讲到此,冯英不由地将手向前抬起,仿佛伸向远方,眼神刚毅而充满希望,琼花的不屈不挠陡然而现。复排公演之后,观众发现,从冯英开始,琼花发生变化,减弱了过去舞蹈中符号性动作带来的生硬感,丰满了琼花刚柔并济、朝气蓬勃的女性形象。

冯英塑造的琼花,被誉为“最全面”的一代琼花。而今冯英已从一名舞者转变为排练者和教员,为培养第四代、第五代琼花挥洒汗水。“每次我给下一代年轻人指点时,我把自己的理解特别是得到观众认可的方式与她们分享,有些她们也接受,并加入自己新的感悟。所有艺术特别是芭蕾,它是活着的艺术。每个人在不同时期,自我都会有不同体验,更何况换了一个人,会为角色注入不同的新鲜的东西和时代内涵。所以真的不能照本宣科。”

钟情芭蕾,艺术之于生命不可或缺

芭蕾对于冯英而言,是生命赐予的礼物和使命。从童年起,冯英就表现出对舞蹈的强烈热爱。还不太会说话时,她便已经喜欢站在镜子前手舞足蹈。4岁开始,她就跟随街道文艺宣传队到处演样板戏;读小学后她是班级里当仁不让的文艺骨干,总能根据大家熟悉的歌曲旋律编出优美的舞蹈动作。

在她11岁那年,北京舞蹈学校老师到她就读的学校招生,她瞒着父母参加考试,从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冯英不顾父母劝阻,义无反顾登上开往北京的列车,成为北京舞蹈学校一名学生,也从此与芭蕾结下不解之缘。

芭蕾舞高雅优美、灵动迷人,而芭蕾舞演员在学习训练过程中却有鲜为人知的艰辛磨砺。在北京舞蹈学校,面对芭蕾舞训练的枯燥折磨。很多学生退却放弃,冯英咬紧牙关坚持不懈,在她心中,原因只有一个:“我热爱舞蹈。”

芭蕾对专业演员身体条件有严格苛刻的要求。为使双腿拥有修长而优雅的曲线,芭蕾舞者会在脚离开地面时,自然而然踮起足尖,而足尖美丽的秘密在于绷起足尖时,脚背形成的美丽拱形弧。有些舞者先天具有这一能力,轻而易举就能绷起脚背。冯英则不是这样的幸运儿。

说到此处,冯英绷起脚背对记者介绍道:“芭蕾舞演员要靠足尖表达,绷紧的脚尖似有无限延展性,非常美丽,因此芭蕾舞者的脚至关重要。我有先天的不足,每个脚背后面距骨三角骨位置都多一块骨头,在绷直脚尖时会卡住,钻心疼痛。为了完美的艺术追求,我做手术拿掉多余的两块骨头。而其他先天不足之处我就用后天的不断努力进行弥补。练功时,别人做一遍的动作,我做五六遍;体能训练时跑早操,别人跑1500米,我就加到3000米。芭蕾本就是‘较劲’的艺术,我更需如此。从事芭蕾多年来,我的每一步都比别人付出双倍甚至多倍努力,养成习惯也就不觉得残酷痛苦。同时我也有自身优势,就是善于动脑,热爱芭蕾艺术。每当老师在集体练功时为其他人纠正,我第一反应总是反观自己,努力避免改正,长此以往养成良好习惯。同时,我真正热爱在舞台上表演的瞬间,当我看到自己的表演能让观众感受到艺术的魅力,特别欣慰。艺术在我心中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倔强的冯英刻苦勤奋,除正常训练,还额外增加训练量。高速旋转、大跨度腾空,往往练到脚尖失去知觉才肯休息。她还坚持每天练早功时连续做弹跳训练500次。14岁的一天晨练,当她做弹跳训练时,由于疲劳和用力过度,在双脚着地的瞬间,腰椎严重受伤。那个阳光明丽的清晨在冯英心中从此黯淡。然而仅仅卧床休息三天,她又投入到紧张的训练,腰伤也从此与她朝夕相伴。

采访时,冯英虽然坐在芭蕾舞团会议室舒适的沙发上,仍需要不时调整姿势让腰部稍感舒服:“我的腰14岁就受伤了,然而每当上台前,我还要求自己完成成百上千次练习,力求跳得更好。芭蕾是让人着迷的艺术,也是令人留下遗憾的艺术,即便每次都有遗憾,也要在下一次追求完美。”

1979年,冯英从北京舞蹈学校毕业,进入中央芭蕾舞团成为一名芭蕾舞演员。在《天鹅湖》中饰演白天鹅,是她在中芭扮演的首个主要角色。此后,她凭借自己不懈努力迅速振翅而飞,成为中国芭蕾舞坛一颗闪亮新星。1982年,冯英被派往法国巴黎歌剧院进修一年,得到著名芭蕾大师、编导莫里斯?贝嘉、鲁道夫?纽里耶夫等名师的指点。回国后,她以扎实功底和精湛技艺,先后主演《天鹅湖》《希尔薇娅》《吉赛尔》《堂?吉诃德》《睡美人》《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芭蕾名剧,和《林黛玉》《鱼美人》《红色娘子军》等中国芭蕾舞剧精品。1986年,冯英受邀参加在巴黎歌剧院举办的国际芭蕾舞比赛,标志着冯英进入世界级芭蕾明星行列。

执掌中芭,引领中国芭蕾发展

2009年2月27日,冯英在自己生日前一天受命担任中央芭蕾舞团团长。而比生日更让她重视的,是中芭在这一年迎来五十华诞。冯英与这座中国芭蕾最高殿堂共同掀开崭新篇章。回首第一天以团长身份站在这座出入近20年的红砖小楼门廊内,凝望大堂里看过无数次的芭蕾艺术雕塑,倾听耳边亲切熟悉的排练声,冯英倍感责任在肩,使命重大。

“管理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挑战。从艺术家到管理者,像是转换一个行业。原来从事艺术,我更多是去感受内心的东西;而作为团长,必须要和别人打交道,同时也是院团的形象代言人,争取外界的支持和理解。不仅如此,中芭是国家级芭蕾舞团,要承担引领中国芭蕾发展重任,为展现中国芭蕾形象尽职尽责。”

5年来,冯英致力于培养高水平芭蕾人才队伍。通过广泛调研和深入讨论,冯英带领中芭领导班子决定,在正常引进国外芭蕾作品之余,抓紧培育中国芭蕾编导队伍。2010年,中芭workshop工作坊应运而生。这一富有新意的创意构想使中芭进一步将艺术与市场接轨,让芭蕾在当今文化市场中发挥更充分的作用。冯英解释道:“听上去,workshop项目工作范围有限,但经过多年打造,工作坊已成为中芭策划、编导、营销的有效平台,成为中芭的有效品牌。工作坊为中芭年轻人提供广阔空间,让他们有所发挥。”

在演员队伍建设上,冯英也集思广益,带领中芭与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系合作办学,形成“2+2”班,即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到中芭实习两年,毕业时统一考试择优录取,为中芭招收高水平芭蕾人才打开一条新路。

她由衷地谈道:“50多年来,中芭一直具有一种精神,就是《红色娘子军》赋予的不屈不挠、永不放弃的意志品质。几代中芭人团结一致拼搏向上,向着心中的目标努力,在世界芭蕾艺术之林里发挥中国芭蕾的作用,努力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我们这一代中芭人也按照这一目标不断培养梯队、锻造人才。从我接任团长之后,一方面致力于传承中芭精神,一方面重视为年轻人寻求、创造更多机会展示才能。”

“三足鼎立”是中芭近年来在作品方面的重要方向:一是创作以中国题材、中国传统文化为蓝本的原创舞剧,如《红色娘子军》《牡丹亭》等;二是保留古典芭蕾剧目,舞者需要跳古典芭蕾来提升基本功;再就是跟进不断变化的当代社会创作现代芭蕾作品。对此,冯英说:“普通人也应该接受一些芭蕾训练,因为它真的能够帮助人塑造优美典雅的形体和气质。在西方国家,很多胖胖的老太太都会报名芭蕾舞班,穿上练功衣,忘我舞蹈;而对孩子而言,从小接受芭蕾训练,还有助于开发智力,提高审美。芭蕾真的是一门太美的艺术。近年来,我们在国际化交流上也不断拓展,跟美国、德国、法国,甚至刚刚结束的古巴之旅也是新建立起来的合作。”

位于北京虎坊桥的中央芭蕾舞团独立成院,五层小楼红砖灰瓦,院内绿意盎然,清幽静默。推门而入,走廊两侧的练功房中,穿着练功房的芭蕾舞演员挥汗如雨辛勤付出,似乎窗外喧嚣与之无关。而楼内一层,诊疗室、处置室等几个小房间,又不经意间向外人透露出芭蕾舞演员的艰辛坎坷。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代代芭蕾舞演员日复一日执著追求,历风雨而不屈,终成今日辉煌。

冯英由衷地讲道:“回望50年发展历程,中芭第一代、第二代艺术家们为我们奠定良好基础,他们不折不挠不弃地追求艺术,守候这座小楼坚守一方舞台。芭蕾是高智商、重体力劳动,要求舞者必须静下心来才能取得一点成绩,要开动脑筋细心琢磨才能让自己塑造的人物栩栩如生。而演员要想在表演中自如控制身体,就必须把自己关在教室里下苦功训练。每一个芭蕾舞演员心中都有超越自我的心态和要求,所以芭蕾舞演员的刻苦精神和毅力比其他艺术更高。站在国内基点上,我们放眼世界。既有传承,也要开拓。未来的路会越走越难,因为观众期望更高,对中芭的要求更高,再创新的难度也会不断加大,需要我们面对更多的难题和挑战。”

《中华儿女》杂志 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责编:王金雪、秦华)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