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期刊选粹

怎样搞好调查研究

徐贵相
2014年07月23日17:0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在实际工作中,也有不少人认为,现在是信息时代,网上什么材料都有,“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殊不知“百闻不如一见”,“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键对键”永远代替不了“面对面”。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正可谓磨刀不误砍柴功,把情况摸透,把问题找准,把思路想明白,这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基本前提。

认识到位。说起调研的重要性,很多人都能说出毛泽东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句名言来。之所以这样讲,根本就在于人民群众是最有智慧的,具体实践蕴藏科学真理。只有经常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深入实践,才能呼吸到新鲜空气,才能真正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毛泽东还说过:“凡是忧愁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去调查研究,一经调查研究,办法就出来了,问题就解决了。”如果成天坐在书斋里闭门造车、坐而论道,你的想法、你的决策,又能符合实际几分呢?前些年调研,有西部省份的同志说,我们这里的扶贫工作很有效,给农民买了拖拉机,农民很欢迎。实际上怎样呢?这里多数是山区,农民们居住在半山坡上,买来了拖拉机又怎么开呢?

现在中央强调要狠煞“四风”,一些人片面认为,还是少去下边为好,免得有触线违规之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些地方甚至连必要的调研活动也不搞了。其实这是错误的。过去确实有不少调研在走形式,有的为了联络联络感情,有的借机游山玩水,正所谓白天坐着车子看,晚上围着桌子转,走时带点土特产。你在这儿玩得很尽兴,别人表面应承,内心苦不堪言,没准儿走了人家还戳你脊梁骨。这样的调研确实没有意义,白白给地方上添麻烦。然而,反对不良之风搞调研,并不是反对调研,不必做因噎废食的事情。

找准问题。“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搞调研也一样,要想想为了解决什么问题而去。只有把问题找准确,才能参到点子上,谋到关键处。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各领域各方面都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就业、教育、住房、食品安全、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医疗卫生、征地拆迁、社会治安等等,这些都是人民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面对这么多问题,应该从哪里入手?关键是要结合各行各业的实际,抓那些难度较大,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抓那些制约工作发展的观念、体制、机制的问题,抓那些“想抓未抓”或者“想抓还来不及抓”的问题。当然,一次调研不可能把所有问题都解决掉,关键是要聚集,把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找出来,把硬骨头挑出来。

问题确定之后,要认真做功课,将相关资料收集充分,既包括历史的,也包括现实的,仔细地进行阅读辨析,把问题的来龙去脉搞清楚,把疑难困惑之处一条一条整理出来。问题找到,还要想想需要找哪些部门的人来谈,需要到哪些地方进行实地考察,需要与哪些群众进行深入交流。然后,要通知基层有关方面,把问题传递给对方,让有关部门和人员也做好相应准备,这样才能增强调研的针对性、有效性。过去,有不少调研往往临时起议,自己没有想清楚,准备也不充分,基层也临时抱佛脚,甚至把以前的材料拿来念一念,有的座谈会甚至开得东拉西扯,为什么?就是因为上边太仓促,下边准备不充分,结果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回来也只能两手空空。

调查深入。毛泽东同志深刻指出:搞调查“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习近平总书记讲过:“现在交通工具发达了,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却远了;通信工具先进了,干部与群众的沟通却难了;干部的学历高了,做群众工作的水平却低了。”在实际工作中,也有不少人认为,现在是信息时代,网上什么材料都有,“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殊不知“百闻不如一见”,“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键对键”永远代替不了“面对面”。

调查研究要真正有效,必须接地气,摸活鱼。习近平总书记有一个观点广为人知:当县委书记应该跑遍所有的村;当地委书记应该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应该跑遍所有的县市区。必须深入群众生活当中,亲自看、亲自问,将情况摸准摸实摸透,获取丰富的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和建设性意见。调查研究可以有“规定路线”,但还应有“自选动作”,看一些没有准备的地方。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湖南少数民族乡亲们时就强调,要看真正少数民族的村子,不要临时收拾,是什么样儿就是什么样儿,真正了解大家的生活状况。在赴河北阜平考察时对当地干部说:窥一斑知全豹,到这里就是要了解我国的真实贫困状态,如能看到真贫,从北京3个半小时的路程就值了!这些都为我们搞好扎实的调研活动提供了指导。要以平等态度、平和心态开展调查研究,做到“心随身入”,真正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打开心窝子,拉开话匣子。“走马观花不如驻马观花,驻马观花不如下马观花”。调研要讲究“望、闻、问、切”,亲眼去见,亲耳去听,亲口去问,只有这样才能了解真情,作出符合实际的判断和决策。

重在研究。调查研究的过程在调研,重心在研究。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指出:“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要解决问题。”在《反对党八股》中指出,大略的调查和研究可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但是还不能解决问题,“要解决问题,还须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工作和研究工作。”目的就是准确了解事物真相的全貌,把握问题的本质和规律,研究解决问题的思想和对策,提出有价值的对策建议。调查研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难就难在客观实际是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更不容易把握。这就需要经过系统梳理、仔细甄别,透过现象看本质,既看到好的方面也善于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善于在比较中知晓好与坏、长与短、优与劣。对地方工作的分析要充分全面,评判要客观公正,对存在的问题要眼光敏锐、分析准确,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要符合实际、管用有效。

调研成果一般都会以调研报告的形式反映出来,要做到材料新鲜、论据确凿,富有典型性;分析要深刻到位,形成有价值的观点和看法;要实在生动,不说空话套话,更不要没话找话,真正把调研成果反映出来。调研成果经过领导审批、集体研究后,往往会转化为解决相关问题的政策、措施,这时候要注意与调研过的地方进行联系,将调研成效有关情况反馈给基层,同时还要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确保调研成果,确保上级的政策措施真正落到实处,这本身也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作风端正。中央八项规定强调,调研要“轻车简从、减少陪同、减化接待”,这项规定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让调研回归到本质。过去有的领导干部进行调查研究,带着官气、端着架子,前呼后拥、盛气凌人,就像古代的官老爷下去巡视。是你听群众讲,还是群众听你讲?如果下车就叽里哇啦,讲一通话,发一通指示,群众就会怀疑,你是调研来了,还是作指示、下命令来了?这实际上是作风不正的表现。殊不知,进行调查研究如果不放下架子,群众就会敬而远之;如果不注重交心,群众就会产生戒心;如果不满怀真情,群众就会敷衍应付。特别是前些年,一些地方“奢华调研”见怪不怪,成了常态:有的领导还未动身,下面早已“万事俱备”,各项安排滴水不漏,甚至还要事先“演练”;有的前呼后拥、轰轰烈烈,又是到辖区边界迎接,又是警车开道……对这种“调研”要坚决说“不”。中央明确接待要求,少花钱办实事,无疑开风气之先,自然受到基层干部群众欢迎。

高质量的调研一定要以优良作风作保证。要真心实意搞调研,真正做到听实话、摸实情、办实事,不能摆华而不实的“花架子”,不能为摆样子、做宣传、树形象才下去调研,也不能练哄人骗人的“花拳绣腿”,切忌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要谦虚谨慎搞调研,有眼睛向下、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摆正位置,不能先入为主想当然,未调查先带着成见,未了解情况先发表意见。要勤俭节约搞调研,去调研本身就是“麻烦”地方,要多为基层着想,做到轻车简从,简化公务接待,能省则省、能短则短,让基层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干自己的事,也有助于提升基层的办事效率。

《刊授党校》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责编:王金雪、秦华)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