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期刊选粹

粟秀玉 此生不负胞波情

卫玉丹
2014年07月04日08:1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她并非政界人士,却能与缅甸政府灵活沟通;她不是宗教人士,但在缅甸宗教界有着很高的威望;她在中国执教50年,缅甸华人圈里有三分之一的人曾经是她的学生

“胞波”在缅甸语里的意思是“同胞”,这是缅甸人民对中国人民的独特称呼,缅甸著名史书《琉璃宫史》中记载了“三个龙蛋”的传说,似乎就是中缅胞波情谊的起源。中缅于1950年建交,缅甸是非社会主义国家中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

2014年5月8日,首届北京市华侨华人“京华奖”特别荣誉奖授予一位“民间外交家”,肯定和奖励她为促进中缅友谊所作的贡献和努力。

她并非政界人士,却能与缅甸政府灵活沟通;她不是宗教人士,但在缅甸宗教界有着很高的威望;她在中国执教50年,缅甸华人圈里有三分之一的人曾经是她的学生。

在北京会议中心,记者见到了这位特别荣誉奖获得者、中国缅语泰斗粟秀玉教授,黑色印花西服套装,胸前别一枚金色壁虎胸针,发如雪染,梳得一丝不苟,岁月似乎没能在她脸上留下痕迹,依然白皙红润,用精致二字可以形容眼前这位已经85岁的老人。

“话匠”之外

粟秀玉自称是个“话匠”,不仅是因为她的本职工作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缅甸语教授以及缅语翻译专家,更多的是她的另一个舞台——北京缅甸归侨联谊会会长。

“别的什么都不会,就会讲话”,粟秀玉半开玩笑地这样评价自己。这句话的背后其实是一位归侨女会长用她“话语”的风采和女性的特有温柔打开缅华同侨的心,传递中缅两地的友谊。

北京缅甸归侨联谊会自1988年成立,是北京市最早成立的归侨联谊会之一,粟秀玉是创始人之一,26年来一直连任会长。每年的5月初,在京的缅甸归侨们都会举办会庆联欢大会,这是他们最期待的日子,老朋友欢聚一堂,新朋友为这个大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大家载歌载舞,诉说同侨之情。

2008年5月8日,刚刚庆祝完联谊会20周年,又紧急召开全体理事会议。粟秀玉在会上通报:“我们的第二故乡缅甸遭受了强热带风暴‘纳尔吉斯’,损失惨重,作为缅甸归侨,我们绝不能袖手旁观,电话、短信、E-mail,大家通过各种渠道鼓励、动员所有联谊会会员及社会各界向灾区捐款献爱心,无论多少,总能积少成多。”

所有理事纷纷踊跃捐款,少则几百元、多则几千元,很多人都捐出了一个月的离、退休金,在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里就收到捐款1.8万元。5月12日,粟秀玉把募集到的119万余元善款和慰问信托缅甸驻华使馆转交给灾区人民。

粟秀玉有一本“通讯录”,上面字迹不一有深有浅地写着很多人的联系方式,本子上的人来自世界各地、各行各业。这是她多年来养成的一个习惯,要认识的人太多了,所以每到一个新的场合,她就让对方一一把联系方式写在本子上。她是一个有心人。任缅甸归侨联谊会会长以来,粟秀玉先后接待了缅、美、加、英、荷、泰、澳等国和港澳台地区缅华同侨130余批、1000余人次。这样的本子不知她积下了多少本。

由于工作的原因,粟秀玉经常能接触到缅甸政界人士,她一有机会就会和缅甸官员讲老辈华侨们的艰辛创业故事,“为什么到哪里华侨都比当地人富,我就要让他们知道我们老华侨的富不是抢来的,不是夺来的,是靠自己的亲身奋斗、勤劳吃苦换来的。不光是缅甸的,包括东南亚一带,许多都是卖苦力起家的。我告诉他们,中国人的特点,一个是勤劳,一个是有智慧,一个是严谨。”

虽然在缅甸出生成长,但中国和缅甸,对粟秀玉来说,一个是生父,一个是养父,哪个都割舍不了,她不希望两者之间有隔阂。

在缅甸担任仰光南洋中学教师和缅甸福建女子师范学校校长的时候,她也常常教导学生要和缅甸当地人友好相处:“我们都是出生在缅甸,喝这里的水、吃这里的大米长大的,应时时刻刻感激养育我们的缅甸人民,这里的土地和缅甸的一切。”如今,外交官、媒体人、教师、医师、商人……活跃在港澳台及中缅双边交流圈的各个领域的人才中,都有粟秀玉的学生。在现在的缅甸华人圈里,几乎有三分之一的人曾是她的学生。在学生眼中,粟老师讲课生动有趣,不仅是他们的师长,更像是他们的母亲。

就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粟秀玉获得缅甸总统吴登盛授予的“弘善贤德楷模”勋章,该勋章是缅甸总统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宗教奖项之一,粟秀玉是获得该勋章的唯一在俗中国人。虽然粟秀玉获得的是宗教勋章,但缅甸政府授予其该奖项,更多的是为肯定她为传播中缅友谊而作出的杰出贡献。

为了庆祝粟秀玉获得勋章,她的三位学生——中国驻曼德勒总领事郁伯仁、中国使馆文化参赞王瑞青、新华社仰光分社社长张云飞联合以个人的名义举办了一次特别招待会。中国驻缅甸大使杨厚兰、夫人阮蔚、使馆高级官员和缅甸语官员等100多人出席。

“我爱北京”

粟秀玉1929年出生于缅甸一个华侨富商家庭,祖籍福建,对父辈早年创业血泪史的印象是从父母的口中听来的:一条裤衩漂洋过海,脏活累活抢着干,两个大洋攒起家业……她从这些记忆印记中懂得了勤劳和乐观,从虽然住着仰光宽敞的别墅却依然保有简朴生活作风的父母身上学会了知足和感恩,从父母对来缅同乡毫不吝啬的资助中体味了浓浓的乡情。

粟秀玉的母亲虽然是文盲,但对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保有朴素感情的她认为语言即是最好的文化保护者,她会在孩子们用英文或者缅甸语在家里交流的时候,严肃地提出:“你们进门讲我们的话(闽南语),你出门我听不见,你爱怎么讲怎么讲。”当粟秀玉第一次回到家乡操着一口流利的闽南语的时候,着实让家乡人惊讶了一下:这个从国外回来的番仔怎么会讲我们的话呢?

“我现在很感谢我母亲。”粟秀玉说。每当她碰见家乡人,用闽南语熟络聊天的时候,想必都会想起母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全仰光只升了11面五星红旗,包括报社和社团,粟秀玉家便是其中之一。

1965年,在时任中央侨务委员会主任廖承志和中国驻缅甸大使耿飚的动员下,粟秀玉以缅语专家的身份举家回国,抛下了在缅甸的一切,当时她已经是缅甸仰光福建女子师范学校校长、缅甸南洋中学校务委员。回国后,粟秀玉先后在北京外国语专科学校(北京外国语大学前身)任教,在毛选翻译室、外文图书出版社担任审稿、定稿工作,著有《梵缅老柬汉宗教词典》缅文部分,翻译和审定《毛泽东选集》,《跟随毛主席长征》等多部译作,其个人事迹被收入《中国专家大辞典》。

但谁都没有预料到的是,才回国不久就开始闹革命,“生活上一下子走下坡,我在缅甸的时候,我妈妈和大嫂给我照顾我的六个孩子,还有两个保姆,我连过问都不过问。在国内,没有人照顾我的孩子。哇,一下子完蛋了。我要教书还要看孩子,一下子顾不来了。”粟秀玉的工资也被一再削减,几十元供一大家子生活,生活上艰难和回国前后巨大的反差没能使这个要强的女人退缩,她拒绝国外亲戚的援助,也从没想过回缅甸。因为这里有她的根,有她的事业,有她的梦想。

“好在有我的老头。买菜、做饭、理财……家里的一切全靠他,有时我工作到很晚,而他却把饭菜热了一遍又一遍等我回家。我是事业型的,到现在都没有进过厨房。我现在85岁了,你看我的手”,粟秀玉举起她的手,依然白皙,上面只有写字写出的茧。

粟秀玉的丈夫郑振汉是致公党北京市委的创建者之一,也是他把粟秀玉带入了致公党。之后,粟秀玉出任过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市政协委员,她的议案和提案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大到妇女权利和儿童权利保障、民主党派权益、高校体制建设、法律的修订,小到北京外国语大学门口的信号灯开设、公共汽车路线的开通,归侨餐厅经营问题的解决。“该做的事情,我就算是不睡觉也会去做。”粟秀玉说。

在北京生活了将近半个世纪,粟秀玉对北京早已生出融进骨髓的感情。

“我特爱北京。人就是这样,住一个地方,对这个地方要有感情。就像干一行要爱一行,你才会长进,你不爱它你怎么会有出息呢。所以我教我的学生,你住到哪,这个地方养你,你喝它的水长大,你吃这个地方的米,这里所有的东西你都在享受,你还不爱它,有良心吗?你看北京坐公交排队,我到香港、美国去,他们坐公交不管早到晚到都排队,让老人家这是个人的自觉,我们这却很乱,我就觉得为什么香港人能做到,美国人能做到,我们做不到。有时候也生气,我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时候我就提了,对公交部门提了很多意见。说是这么说,但是我离开北京我就想它了。你别看,我在这里,觉得这个不如人家,那个不如人家,但是一离开北京,就觉得北京样样比人家好。每个地方都有不足的地方,但是在不断地改进就是我更爱她的动力。”说到激动时,粟老的声音不觉扬起。

中缅友好梦

粟秀玉因患癌症,做过四次大手术,与癌症抗争了四十年。如今她年逾八旬,却无老态,而且葆有着青年人的旺盛活力。

有则趣闻,粟秀玉去领宗教勋章的时候,缅甸当地人很多不认识她,就问她多大岁数,粟秀玉让他们猜,“五十多岁?”“再往上提。”对方提到六十岁的时候就觉得不能了,粟秀玉乐呵呵地说:“我女儿65岁,都有第三代了,我现在四代同堂了。”

问到她如何保持这么好的状态的时候,她说:“心态要好,年轻人要奋斗,要求上进,不要得过且过;但是千万不要有野心,不要去伤害别人,你靠你的本事、你的努力,你所得的才是应该的。”

“二战的时候,我所在的基督教会学校关了,13岁从仰光逃到县城,正好碰到传授佛教的,传授者是缅甸总理乌努的老师,而且是无偿的,爱读书的人有书念就好,我就不管,有书念有课听我就去,我就去参加了八个月的培训。这也与我后来获奖有关。”粟秀玉说。

纯粹出于听课想法去参加了培训,却让粟秀玉年纪轻轻就拿到了在华人中唯一的甚至在缅甸人中都鲜少有的缅甸佛学至高荣誉,是缘分,更是悟性。

14岁的年纪不知天高地厚,粟秀玉在培训完之后就去参加了缅甸佛教协会哲学考试,并且一举考下了最高级别九段的证书。因此她对巴利文(梵语)有很深的造诣。

缅甸驻华使馆在得知其通过缅甸最高级别佛教考试后,根据缅甸习俗,使馆高级官员向粟秀玉行跪拜礼,足以看出缅甸方面对这份荣誉的尊敬。缅甸驻华使馆基于对粟秀玉的信任,甚至给予她一项“特权”:凡经粟秀玉签署证明的赴缅人士,申请手续可简化,联谊会会员签证费免交。

“我从不会希望你待遇给我多多益善,给我手续简便我感谢,但是免签证费就太贪心了。”粟秀玉随后婉谢了缅甸驻华使馆免签证费的好意。

在不到一个小时的采访时间里,粟老的电话响起两次。她说电话一直不断,但她很高兴,都是求她帮忙的。

“人一定要有一定的学问,有学问才有智慧,有智慧就有辨别能力,辨别能力一有,是非要分清楚,人要有正义感,我一生都这样,我不看你的地位,不看你的权力,我看你的人正不正,你再有钱,你走你的,我走我的。德才兼备,那我尊重。”粟秀玉说,“有才有德是精品,没才没德是废品,缺才缺德是毒品。”

2013年3月30日,“粟秀玉教授基金”成立,用于在缅公益慈善和增进中缅友谊民间活动,也希望能起到教授带头学生跟上的有益启发。首批资金除了粟秀玉捐出150万元缅币(约1万元人民币)外,还得到了几十位华人华侨的大量捐款。基金正式启动后首先向缅甸寺庙收留的孤儿和贫困学生捐赠大米、学习用品和新年礼物。紧接着,粟秀玉又捐赠1万美元(约6万元人民币)加入善款,为缅甸12个省邦刚刚考上大学的42名优秀贫困生提供了大学四年的学费。

“‘粟秀玉教授基金’是我的学生们的主意和善意,也是我本人的愿望和梦想。现在流行一个词汇叫中国梦,我和国人一样有中国梦,我还有一个缅甸梦,中缅两国人民世代睦邻友好之梦。”

《中华儿女》杂志 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责编:王金雪、秦华)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