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期刊选粹

家风漫谈

钟健能
2014年06月25日07:59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财富从来不会为子孙铺下成功的道路。有时反倒将其导向罪恶的渊薮。千方百计给子孙积钱财,是一种拔苗助长的行为,往往事与愿违。“家财”越多越有可能滋长懒惰心理,扼杀创造精神。

毛泽东为我们树立了严谨治家的光辉典范。他送子女下农村、上战场,让他们到最艰苦、最危险的地方去经受锻炼,亲戚家眷无人沾光,至今为世人称颂。抗美援朝,他决定送新婚不久的毛岸英赴朝参战,并对前来劝阻的同志说了一句振聋发聩、掷地有声的话:“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他不去谁还去?”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之后,毛泽东非常悲痛,说:“革命战争总是要付出代价的。岸英是一位普通战士,为国际共产主义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尽了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责任,不能因为他是我的儿子,就不应该为中朝两国人民共同事业而牺牲。”青年领导干部应当学习毛泽东,树立良好的家风,搞好家庭美德建设。

人类社会始终希望不断繁衍。它用持久不衰的感情代替短暂的欢乐,创造了人类最伟大的业绩和各种各样的永恒基础——家。因此,古今中外,无数伟人、名人都对家赋予了数不胜数的美誉:

“在家中享受幸福,是一切抱负的最终目的。”

“有欢乐、有温馨,是港湾,家中没有悲伤,那是自己的王国,是人生旅程上的安息所。”

“人生的真谛在于享受淳朴的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的快乐。家不仅能带来诗一般的快乐心境,并且是追求人生幸福的目标。”

“家是我们疲惫的时候可以放松身心的地方,而不是钩心斗角的地方。家,不需要富丽堂皇,但要温馨舒适。”

有家,就有家风。中国传统上历来注重家风建设,早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训,并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的理想。其中齐家是核心,修身是起点,治国、平天下是最终目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认为,“国之本在家”,家国是一体的,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放大,“家齐而后国治”。古人云:“正人必先正己,治国必先治家。”古人还云“妻悍不能制,如谋国何”。意思是说,连老婆都管不好,如何能管理国家的事。中国传统家风有四个方面的内容:

重教育。强调为父母的要把对子女的德行教育引导作为家庭建设的首要任务。

子女孝。做子女的基本伦理规范是孝,即子女之于父母有必须赡养、侍奉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兄弟悌。悌是指弟弟对兄长的敬重、服从等义务关系。

治家俭。古代家风主张克己正身、谦虚谨慎、脚踏实地、生活俭朴、不事奢浮。

一个领导干部有没有好的家风,看似小问题、家庭问题,其实不然。“清正廉洁、一身正气的好干部”范匡夫说得好:“家风连着党风,一个领导干部如果连自己的家都治不好,自己的亲属都管不住,那是对他为政之道的莫大讽刺。”领导干部的家风问题,不仅直接关系着领导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也影响着党风和社会风气,实在是大问题、政治问题。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党的领导干部的家风往往是反映党风和社会风气的“窗口”。领导干部的家风好坏,其配偶、子女在社会上的言行举止如何,群众是十分关注的。群众往往更多地从领导干部如何处理家庭问题来评价其是否清正廉洁,并进而评价党风是否端正。如果每一位领导干部都把家风搞好了,就能把自己小家庭的“天伦之乐”同社会大家庭的“天下之乐”联系在一起,就能以点带面,促进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家风建设,进而带动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

一些企图通过领导干部营私舞弊获取好处的人,往往采取从“后院”突破的策略,在“官太太”身上打主意,走“太子”路线,把金钱和财物送给“夫人”和子女。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多数领导干部的家风是好的,他们不仅严格要求自己,而且对自己的配偶子女也能严格要求,严格管理。有些深明大义的“夫人”,坚决关住“后门”,拒收任何不义之财,这就给了不法分子当头一棒,也给“丈夫”帮了大忙,尽了“夫人”应尽的责任。

青年领导干部既要有远大的理想、抱负,有强烈的事业心,也要享受美满幸福和谐的家庭生活,让事业与家庭比翼齐飞。一个和睦温馨的家庭,对于青年领导干部来说,是一个宁静的“港湾”,是一个继续前进的“加油站”,它能提供学习、工作的原动力和助推力。“家和万事兴”,“福善之门莫美于和睦,患咎之首莫大于内离”揭示的就是这个道理。幸福美满的家庭,需要事业这一支柱,也需要双方共同担任各自家庭中的“角色”,使得事业与家庭双方共奏和谐的人生交响曲。

青年领导干部要建立美满幸福和谐的家庭生活,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搞好家风,管好自己的配偶和子女。自己忠于职守,又教育好配偶子女为社会多做贡献,才算尽了领导干部应有的责任。

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说:“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幸。”搞好家风,建立美满幸福和谐的家庭生活,关键在于处理家庭中的人际关系。家庭关系中包括多种关系:夫妻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婆媳关系、兄弟姐妹、妯娌姑嫂关系等。作为青年领导干部最主要的是要处理好与配偶、子女的关系。

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在家庭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俗话说:“夫妻和,家道成”,“妻贤夫祸少”。婚姻不应是爱的坟墓。而应成为爱的温床。爱在共同奋斗中升华,爱在风风雨雨中加深,爱在孩子的身上延伸。夫妻和睦是获得家庭幸福的重要条件。搞好家风,最主要的是要处理好夫妻关系。

一方面,是要做到互敬互爱、互信互勉、互帮互让、互谅互慰。另一方面,青年领导干部要管好自己的配偶,加强教育,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对他们言行中存在的问题不回避、不遮掩,及时警戒,坚决纠正,帮助他们明辨是非,自觉抵制金钱和物欲的诱惑。对他们触犯党纪国法的,要铁面无私,决不能包庇和为其开脱罪责,特别是要敢于大义灭亲。

处理夫妻关系中,还有一个如何对待“夫人参政”的问题。“夫人参政”是指夫人(对女性领导干部来说,则是先生即丈夫)利用自己特殊的关系和地位,自觉不自觉地影响领导者施政行为的现象,有人称之为“枕头风”。

对待“夫人参政”的问题,既不能一概否定,也不能完全肯定,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夫人参政”虽然属于越权行为,但主观动机有好坏之分,客观效果有积极和消极之别,方式方法有隐蔽公开之异,态度也有温语相求和吵闹要挟之不同。

要具体分析“夫人参政”的原因和动机,分析带来的结果。如果原因合理,动机正当,能防止和纠正领导者的过失,就应当予以肯定,并注意吸收其合理的思想和建议。

当然,不论“夫人参政”出于什么原因和动机,也不论其结果是积极有利的还是消极有害的,青年领导干部都应当让对方把话说完,切不可居高临下,“中途截击”。否则,容易使对方产生不尊重感和挫折感。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人们常用“舐犊之爱”、“舐犊情深”、“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等来形容关心爱护孩子、赡养老人,是人类的自然使命。爱自己的子女,是父母的天性。就大多数家庭来说,父母爱子女胜过子女爱父母。现代社会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的家庭,青年领导干部一般也只有一个孩子。教育问题,对青年领导干部来说,责任重大。

子女需要父母的爱。爱是子女成长的营养。但爱不等于溺爱。青年领导干部要做自己儿女的可亲可爱的启蒙老师,成为儿女一生诲人不倦的“导师”。人来到世间,总是先从自己的父母那里开始认识世界的。父母是子女最先接触、最亲近的人,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清楚地留在孩子心中,最后形成他的潜意识,主导他之后的人生。尽管在某些年月里,被教育者好像处于沉睡状态,看不出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这种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育家福禄倍尔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里,倒不如说是掌握在父母的手里。”这句话不无道理。

子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是他自己决定的,不是父母决定的。但是我们可以辅导他,给他参考,给他指引方向,帮助他成长。

要树立好的家风,就要正确对待和处理“国事”与“家财”的关系。唐代诗人罗隐曾做过钱塘令、节度判官、著作郎、奏授司勋郎。他为官以国事为重,克己省身,政声很好。他在一首诗中写道:“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

家财不为子孙谋,做官即不许发财,这是一种高尚的官德。古往今来许多圣哲先贤都身体力行,恪守不渝。

2008年6月27日,垄断了世界首富长达13年之久的比尔?盖茨正式宣布辞去微软执行董事长的全职工作。他宣布把580亿美元的个人财产全部捐给其名下的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不会留给自己的子女。比尔?盖茨从一个冷酷的商人变成了头号的慈善家。外界评论,比尔?盖茨的一次转身,这个世界又多了一个奇迹。

这里有一则鲜为人知的朱老总“留给女儿的财富”的故事,更是感人肺腑。朱德曾对女儿朱敏说,我是无产者,我所用的东西都是公家的,我死后一律上缴。我没有什么遗物遗产,只有读过的马列和毛主席的著作,你们可以拿去学习。

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在工作人员精打细算帮助朱德计划开支、抚养十多个小孩时,有一笔巨款早就存在德国,等待朱德去领取。这是美国女记者史沫特莱写朱德传记一书的稿费。

史沫特莱1950年逝世前,留下遗嘱,要将稿费交给“传主”朱德。1958年2月,朱德接到中国驻德国使馆的请示:“朱德副主席在我馆存稿费95008.30马克,已有两年之久,此款如何处理?”朱德在请示单上批道:“买自然冶金科学新书、化学新书寄回。”大使馆用此款买了大量国外最新科技书籍运回国内,全部分给北京各大图书馆和有关科研单位。

朱德节衣省食地生活,从工资余额中积攒了近两万元的存款,明确指出这笔款不是为后代预备的,而是用它交最后一次党费。朱德逝世后,夫人康克清又补上一点钱,替朱德了却了遗愿。朱敏深情地说:“父亲留给我的财富是世界上最富有最丰厚的,它让我生活充实,让我心地纯净,让我拥有一颗贴近人民的平常心。”这就是生活哲理,这就是高尚人格,这就是楷模家风。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建瓦屋。”这个连中国普通老百姓都懂得的简单道理,一些受党教育多年的领导干部却弄不明白。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处心积虑地为子女聚财,牟取特殊利益,甚至在东窗事发,被捕入狱后,仍在盘算着还能保住多少财产留给子女,真是可悲!青年领导干部树立什么样的家风,的确是一场严峻的考验。这既是检验其思想境界、文明程度的一把尺子,也是反映其修养、廉洁状况的一个重要侧面。

(作者系中共西安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刊授党校》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责编:王金雪、秦华)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