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统一战线新闻网>>认知统一战线>>中国民主党派>>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李济深对时局意见

2014年04月25日15:24    来源: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

原标题:李济深对时局意见

李济深对时局意见

一九四七年三月九日在香港

中国到了今天,无论就整个国家民族来说,或就执政的国民党来说,都存在着非常严重的危机。我们对于这种危机,不应熟视无睹,不应讳疾忌医,更不应心存成见,而应平心静气,很客观地珍视病源,实事求是地找出挽救方法。

这种危机,在政治上的表现,就是召开了国民大会与颁布宪法之后,不但没有和平统一,而且造成了更可怕的分裂,带来了更大规模的内战。至于贪污腐化,只见变本加厉,行政效率,则如江河日下。目前政府在高唱改组,但如果只能吸收青年、民社两党,及一些出席国大的所谓社会贤达来参加,仍将民盟、中共及其他努力和平民王之人士,摒诸门外,依然换汤不换药,不能一新耳目,实无补于和平统一,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由于政治危机的严重,内战延长与扩大,以至经济危机,一发不可收拾。目击农村经济已濒破产,民族工业,完全陷于绝境,硕果仅存之交通,亦因内战而毁灭泰半,以致恶性通货膨胀,无法制止,苛捐杂税,日益加重,如此竭泽而渔,整个社会,必然出于总崩溃的道路。

中国问题,自身若不速谋解决,而内战扰攘不已,势必影响世界和平,徒然引起外人轻视。加以政府当局,缺乏独立外交政策,利用美国人恐苏心理,勾结其中反动派,以助长内战,因此更大大减低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回想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国内团结,共御外侮,国际何等重视,中国获跨入四强或五强之林。讵料抗日结束以后,内战即起,混乱无休,中国国际地位一落千丈,例如海外华侨,横遭压迫,比前更甚。长此以往,恐有引起国际干涉之虞,谁实为之,孰令致之,言之殊堪痛心。

我是中国国民党党员,我们国民党执政已二十年,使国家弄到这样地步,我们的党,当然要负相当责任。照道理说,应该自我检讨,向全国同胞谢罪,真正还政于民。本来中国国民党,是一个革命的政党,孙总理留给我们的三民主义,是根据民主原则所创立起来的救国主义,但自民国十七年执政以后,这一切都被遗忘或被遗弃了。从此我们国民党,便逐渐与人民隔离,逐渐被独裁专制气氛所笼罩,于是革命精神,完全丧失,由为民服务,一变而奴役人民。在党内实在亦无丝毫民主气息,正因为我们国民党,被独裁专制势力劫持之下,违背总理遗教,抛弃了三民主义,压迫一般人民与民主分子,对广大人民采取苛酷的剥削政策,引起全国之不满,乃有去年一月政治协商会议之召开,并主持通过五项决议。可是一转眼之间,自行撕毁,于是应该可以实现的和平统一与民主建国,竟至今犹未实现,应该可以避免的内战惨剧,却不幸连续演出。造成这种不幸局面的根源,就是违背孙总理遗教的中国反动派,与违背罗斯福总统遗策的美国反动派相互利用,而蒋主席竟成为反动派的领袖。平情论事,今日中国糟到这样不可收拾的地步,蒋主席应负主要责任。这并不是某一个人对蒋主席有什么恶感,也不是少数人的主观批评,而是客观逻辑必然的结论。

我个人对于蒋主席,患难久共,私交甚厚,从抗战开始,及至抗战结束,先后迭进忠言,并不断的书函贡献,渴望本党改正错误政策,惜均无效。现在中国危机加深,每一个对国家负有责任感的人,都应该勇敢的站出来说话,同样,国民党本身危机更大,每一个信仰总理遗教的党员,亦应该不客气的起来,改正党内反动派的错误政策,不应消极放任听其错误到底,误党误国,弄到同归于尽。兹特提出目前挽救时局意见,列举数点如后:

(一)政府必须放弃武力统一政策,双方立刻停火,自动将军队撤回1946年1月13日以前原驻防地,以示结束内战之诚意。至双方军队撤出地区在联合政府未成立前,暂由当地人民实行自治自卫,为过渡办法。同时全国停止征兵征粮,以保证内战之不复发生。

(二)重开政治协商会议,改组中央及地方政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立即释放张学良、杨虎城、费巩等一切政治犯,取消特务,开放言论自由,切实保障人权。

(三)民主联合政府成立之后,根据民主原则,经过普选方法,产生真正国民代表,重新召开国民大会,制定一部真能反映全国民意的宪法。

(四)切实遵照总理民族主义之遗教,维护国家主权,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确立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反对外国干涉中国内政,撤退一切外国在华驻军,切实保护爱国运动,及海外华侨。

(五)立刻大量裁军、减政、切实复员,从事垦植及其他生产,并停止通货发行,对现在飞涨物价,作釜底抽薪之计,以安定民生。

(六)保护民族经济,取缔官僚资本,实行保护关税政策,并救济困乏农民、失业工人、灾民、伤兵、公务人员及海外侨胞,动员全国力量,从事建设。

(七)恢复孙总理革命精神,改造中国国民党,重选各级领导机构,废除党内独裁,培养民主作风,并保证与各民主党派合作建国。

上列数点,为当前比较可行的方案,伏望本党朝野同志,各民主党派朋友,以及海内外爱国贤豪,群策群力,精诚团结,以求其实现。

选自一九四七年三月九日香港《华商报》

分享到:
(责编:闫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