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统一战线新闻网>>认知统一战线>>中国民主党派

关于加快黄土高原沟壑区淤地坝建设的建议

2014年04月23日10:30    来源: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

原标题:关于加快黄土高原沟壑区淤地坝建设的建议

黄土高原沟壑区(陕晋蒙豫宁甘青七省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方。土壤十分贫瘠,严重的水土流失每年将数亿吨的泥沙输入黄河,造成黄河不断泛滥。面对掠夺式的水土流失,我国劳动人民创造了筑坝淤地这一控制水土流失的最有效的工程措施,发挥了重要作用1.减少入黄泥沙,为黄河安澜奠定了基础。修建于沟道中的淤地坝体系,从源头上封堵向下游输送泥沙的通道,在泥沙的汇集处形成人工屏障,既能提高侵蚀基准面,有效制止沟道下切、沟头前进和沟岸扩张,减轻沟道侵蚀,又能拦蓄坡面汇入沟内的泥沙。2.促进退耕还林(草),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淤地坝将泥沙拦蓄在沟道里,形成坝地,促进了陡坡地退耕还林(草),推动了大面积植被恢复,改善了生态环境,减少了水土流失。3.促进了农业生产。坝地的形成增加了耕地面积。同时坝地聚集了坡面径流汇入沟道的地表土和有机肥料,形成了水肥条件良好的高产稳产基本农田。黄土高原地区广泛流传着“宁种一亩沟,不种十亩坡,打坝如修仓,拦泥如积粮,村有百亩坝,再旱也不怕”的说法。

当前淤地坝建设面临的紧迫问题:一是国家建设和投资力度不足,工程建设滞后。以陕北为例,目前共有淤地坝3.4万余座,其中90%多是上世纪70年代以前所建,国家没有投资一分钱。1986年至2002年,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在陕北开展治沟骨干工程(即骨干坝、大型坝),共投资约1亿元。虽然,200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采用淤地坝措施,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号召,水利部当年也把淤地坝建设列入全国水利建设“三大亮点”工程(淤地坝、牧区水利、小水电代能源)之首,但由于国家投入有限,影响了淤地坝建设的速度和规模。二是工程老化失修,急需资金加固维修。陕北3.4万余座淤地坝,其中约3.2万座为70年代以前修建,且多为“闷葫芦”坝(只有坝体,没有排水、泄洪设施),经过30—50年的运行,排水、泄洪设施老化,年久失修,带病运行,需要维修;很多坝已淤满或即将淤满,丧失滞洪能力,成为险坝,需加高培厚;结构不配套,只有坝体,洪水无法下泄,需增置排洪设施。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搞好淤地坝建设的科学编制规划

陕晋蒙豫宁甘青七省区应对入黄支、毛流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普查,编制淤地坝建设规划。规划既要立足目前建设规模,又要着眼未来发展潜力,要体现统一布局、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的原则,增加科学性,减少盲目性。

二、淤地坝建设要牢牢把握三个重点

黄土高原面积巨大,全面开花不可能,要体现重点。一是以陕晋蒙三省区淤地坝建设为重点。陕晋蒙三省区地处黄河中游,区域内沟壑区、丘陵区、沙区居多,是输入黄河泥沙主要来源地,又几乎是黄河下游河床淤积泥沙的全部来源地。同时,三省区是国家主要退耕还林(草)区,加快三省区的淤地坝建设,将会大大减少入黄泥沙量,同时促使更多的陡坡地退耕还林(草),改善生态环境。二是坚持以在多沙粗砂区、沟壑密集区建坝为重点。黄河下游河道淤积泥沙绝大部分来源多沙粗砂区,对黄河构成的危害最大。沟壑密集区一般坡陡沟深,土质疏松,沟壑侵蚀严重,既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和入黄泥沙的主要来源地,又是淤地坝建设最为适宜的地方。因此,把淤地坝建设的重点放在多沙粗砂区、沟壑密布区,不仅能减少入黄泥沙、减少河床淤积泥沙,更重要的是可以较快改善流域环境,创造发展经济的良好条件。三是坚持以支流为骨架,小流域为单元的整体治理模式为重点。小流域内要以骨干坝为重点,大中小坝相结合。按坝系进行科学建设,可提高坝系整体防洪标准,保证坝系的安全。通过一个小流域一个小流域地进行坝系建设,逐步扩大覆盖范围,直到最终达到改善生态、发展生产、减少泥沙的目标。近期淤地坝建设应优先考虑原有坝系配套和入黄一级支流,加快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建设步伐。

三、加大国家对淤地坝建设的投资力度

2003年后国家在黄土高原沟壑区开展淤地坝建设,但投资力度很小。从陕北建坝历史看,每年完全具备建大中小坝3000座的能力,需要资金12亿元。按国家的出资比例(骨干大型坝投60%、中型坝投40%、小型坝投20%)计算,每年需到位资金5亿元,而现阶段全陕西每年不足1亿元的投资安排,制约了淤地坝的建设步伐。陕西省淤地坝建设规划到2020年再建10万座,每年5000多座,届时基本控制水土流失,基本达到不向黄河输入泥沙。因此,建议国家对淤地坝建设大力倾斜,加大资金到位的力度。

四、加大淤地坝建设的投资比例

整个黄河中上游有11万座淤地坝,拦泥沙210亿吨,为下游节省清淤、加堤费1040亿元。2002年至2006年黄委会5次调水冲沙,流量4000立方米/秒,天数以20天计,5次动用约350亿立方米宝贵的水资源,排泥沙量3.8亿吨,不到黄河下游一年的淤积(4亿吨)量。每立方米水以1元计,白白浪费350亿元。若将这些水资源用在工业方面,其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是难以估量。

淤地坝建设属于公益事业,国家目前应该也完全有能力在陕晋蒙豫宁甘青地区大力加快淤地坝建设。但国家目前投资陕北淤地坝的比例是:骨干坝工程(包括大型)60%、中型坝40%、小型坝20%,其余由地方投资;且工程前期的设计、审查、监理等及电信设施的拆迁、农户搬迁赔偿全由地方承担。综合而言,国家投资仅为淤地坝整体费用的1/3。由于黄河中上游是经济落后地区,而沿黄两岸的黄土高原沟壑区,多沙粗砂区大都是国家或省级贫困县,淤地坝建设使地方政府不堪重负。建议国家将淤地坝建设的投资比例提高。骨干坝、大型坝、中型坝全由国家承担,小型坝投资比例提高到60%。其余工程前期费用及拆迁、赔偿费用由地方支付。

五、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要给予足够重视把旧坝除险、维修、加固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巩固治理成果

据统计,陕北近3.2万座淤地坝建于上世纪70年代以前,全部为群众自发修建,大多无规划设计,设施配套不全,经30—50年的运行,2万座已成危坝、险坝,如遇较大洪水就有跨坝危险,几十年拦淤之泥沙将随坝毁而输入黄河,后果不堪设想。

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要给予足够重视。2万座病、险坝需要一次性投资16亿元,进行加高培厚,健全排洪设施,则可继续发挥拦淤泥沙作用30年左右。

注:该提案得到水利部的答复。

分享到:
(责编:闫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