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天津3月16日电 (记者胡跃平、陈杰、靳博)开春,不少制造企业担心用工荒,虹冈铸钢公司副总经理王志勤却表示“毫无压力”。这是一家设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企业。“员工不仅按时返岗,还有不少介绍老乡一起来。”王志勤告诉记者,“这多亏了开发区,给外地员工在工资、住宿、子女入学等方面都创造了好的条件。”
作为国务院最早批准的14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天津开发区全部15次居于国家级开发区投资环境评价总指数之冠。2013年,天津开发区全年生产总值首破2500亿元,继续领跑全国。
“以前的快速发展,主要依靠优惠政策和廉价劳动力吸引投资,如今靠的则是逐步完善的社会事业来留下企业、留下建设者。”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许红星称,天津开发区有3个数字常被提及,户籍人口6万、常住人口30万、就业人口50万。“劳动关系和谐,则企业稳定、经济稳定、社会稳定,否则一切免谈。”
收入是一线劳动者最关心也是最直接的利益。作为天津市最早实行工资集体协商的经济功能区,开发区管委会每年拿出财政资金,补贴工资集体协商后工人工资增长额的15%,每家企业每年最高可奖励100万元。目前,该项制度已覆盖开发区3000多家企业的近20万劳动者,从业人员人均年劳动报酬达6.87万元。
住宿,对外地从业者来说,是一件开支大又费神的事情。天津开发区在国内最早兴建蓝白领公寓和公屋,解决了近20万从业人口的居住难题。政府直管中心在每个公寓设立工作站,全天候为住宿人员提供社区式服务。
“第一眼看见教室里用了电子白板,觉得真先进。”老家在山东聊城的小邦昊说起自己的新学校来,充满自豪。邦昊父母都在开发区上班,“能把孩子带在身边,我们在这里工作生活,心里也踏实多了。”邦昊就学的泰达实验学校去年12月投入使用,从硬件到软件全市一流,超过一半的学生是来自外地户籍建设者的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