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中国共产党新闻>>领袖人物纪念馆

记者日记:第一“炮”差点被我点哑

胡佐斌

2014年04月18日09:36    来源:广安日报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2013年8月2日,星期五,晴

  早上7点半,带队负责人便敲门叫大家起床吃早餐了。根据昨晚的安排,我们今天兵分两路:一路由倪阔采访德珍面馆,一路则由我重点采访遵义会议纪念馆原馆长、76岁高龄的费侃如老先生。

  按要求,我的稿子将作为第一篇刊发,这可是“追寻小平足迹”大型采访活动打响的第一“炮”,我感觉肩上担子沉甸甸的。

  采访大约进行了1个小时,重点围绕遵义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邓小平是否参加了这次会议、遵义会议对邓小平一生的影响等问题展开。事后,我们又在《遵义日报》周副总编的陪同下参观了红军总政治部旧址和邓小平陈列馆。

  午后,其他同志继续外出采访,我则留在宾馆写稿。作为发第一“炮”的人,我心里有点发虚,为了写好这篇文章,我极力揣摩带队负责人上午的要求:要注意遵义会议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结合,特别突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等。

  我把文章构思为三部分,并初拟出三个小标题:邓小平参加了遵义会议、他是毛泽东的坚定支持者、两次会议相同之处。按此布局,到下午6时许,我完成了2000余字的文稿。晚餐后,我将稿子呈请带队负责人审查,带队负责人却读得一头雾水。看到他焦虑的神情,我心里像是打翻了五味瓶,我的稿子离领导要求相差太远——看来,第一“炮”被我搞砸了。

  好在组长胡世平及时解围,立刻安排倪阔写德珍面馆的稿件,保证第二天《广安日报》刊发,而我的稿件则要求重新梳理思路,写成并获通过后改日刊发。

  我平时心底那份自信彻底没有了,感觉很失落、很沮丧,同事杨茂给我安慰、为我打气:“这次采访不同以往,要求高得多。你一直在基层报道组工作,写作方式或许有所不同,加之和报社领导接触少,不一定能在短时间里领会到领导的意思。你可以多沟通,把框架确定好再写。”

  当晚,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最后,我还是让自己平静下来:要正视差距,平时在基层接受报社老师指导少,这次随团采访,权且就当一次培训吧。于是,我暗自决定:无论怎样,我必须重写一遍,如果不过关,哪怕是写三遍、四遍,直到领导满意为止。后来,在带队负责人和其他同事的帮助下,我最终顺利完稿。通过这件事,我充分认识到自己在采访与写稿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不断提醒自己:今后,一定要在采访前作好相关功课,并多征求领导和同事的意见,避免再犯类似错误。

(责编:赵淑霞、乐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