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省国兴中学的少数民族传统技艺学习室里,墙壁上挂满了精美的黎锦作品,高二学生莫正凯正坐在高大的织架下,一根一根地认真穿、压五颜六色的织线。
“黎锦一开始学起来复杂,但真正织起来并不难,只是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莫正凯说,“现在会织锦的人越来越少,很可能会消失,所以很有必要把它传承下去。”
和他一起学习织锦的还有初三学生麦名贞。麦名贞说,她已经学习了一个学期,可以独立织出简单的黎锦。“看到师兄师姐织的黎锦很漂亮,希望自己有一天能亲手织出一幅漂亮的作品!”
国兴中学是海南当地最早实践黎锦技艺的民族学校试点,2004年开始就把黎锦织造列入初中生的兴趣课程和高中生的选修课程,以工作室的形式实施教学。到目前为止,国兴中学已有1200多名学生参加了黎锦技艺学习。
“现在很多学生对学习黎锦技艺很有热情,在这个黎锦兴趣班里,不仅有黎族学生,也有汉族学生;不仅有女学生,男学生也很感兴趣。”国兴中学专职教授黎锦技艺的老师陈丹介绍说。
作为保护和传承黎锦技艺的重要举措之一,黎锦技艺实践进课堂活动正逐步在海南的其他中小所中推开。今年11月起,海南省9个民族市县的18所中小学开设黎锦实践课,约2000名中小学生开始学习这一中国古老的纺织技艺。
黎锦是海南黎族纺、染、织、绣工艺品的统称,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中国纺织史的“活化石”。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生态环境的变化,黎锦的纺染原料迅速减少,手工织造面临被机器织造全面取代的威胁,黎族青少年已不再普遍穿戴传统服饰,掌握这项技艺的人越来越少,传承了数千年的黎锦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统计显示,上世纪50年代黎锦传承人约有5万人,而此后传承人的数量一度跌至不足1000人,且多为年过七旬的老人。2006年,黎锦被列为中国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黎锦列入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此,当地政府采取一列保护黎锦的措施,包括制定相应的保护和传承办法,建立传承人保护培养机制,设立黎锦技艺的传习馆、传习所和传承村等。为满足黎锦传承人对原材料的需求,还集中种植了棉花、麻、蓝靛植物等织锦原料。
此次黎锦技艺进课堂活动,除了在三亚市等9个民族市县试点学校开设黎锦技艺实践课,海南当地中小学的《海南历史》《专题教育读本》等教材中也增加了介绍黎锦知识和实践的内容。
海南省文体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陈莹表示,2013年是中国承诺完成保护措施的最后一年,此次黎锦技艺全面推进当地的中小学课堂,让黎锦技艺在文化教育中体现传承价值,不仅是对当地民族教育内容的一次丰富,也是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兑现的一项重要承诺。
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邓景华说,过去黎锦技艺主要是家庭传承、口传心授,现在要创新传承方式。当地在教育推广上的思路是,一方面进行普及型传承,在海南全省中小学进行黎锦知识普及,另一方面在技校进行专业教育,培养黎锦技艺专职人才。
2009年以来,海南五指山市、白沙县、三亚市等地的3所职业技术学校陆续开办黎锦技艺班,截至目前培养学生超过600人。
受益于一系列保护和传承措施,目前海南全省9个民族市县确定黎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105人。通过黎锦技艺传承人收徒、办班、培训、学校教育等,掌握黎锦织造的人数已从2009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项目时的1000多人上升到目前的1万多人。
作为海南为数不多的专职黎锦教师,陈丹说,相关部门应该加大黎锦教学的推广力度,除民族市县外,其他市县学校也应该尝试开设黎锦实践课程,让更多的学生了解黎锦,培养更多的传承人。(新华网海口11月7日电 记者周慧敏 郭信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