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愿景照亮未来:
聚焦“两个跨越”激发动力活力
坚持从四川发展阶段和省情实际出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2013年5月,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确立了实施“三大发展战略”、推进四川“两个跨越”的战略部署。
省委十届四次全会《决定》开宗明义,指出“实现‘两个跨越’的奋斗目标,根本出路在于全面深化改革。”
两次全会,完成了一脉相承的呼应:前者确立目标、明晰任务,后者勾画路径、提供动力。
坚持从四川发展阶段和省情实际出发,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决定》在起草过程中就锁定靶向——
坚持“中央精神”与“四川省情”有机结合,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密联系四川省情特征,使深化改革的各项决策部署符合中央要求,紧贴四川实际。
坚持“继承”与“创新”有机结合,全面落实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确定的发展思路和主要任务,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工作举措、增强发展动力。
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有机结合,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牵引和带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等领域改革的整体推进。
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形成首位一马当先、梯次竞相跨越的生动局面,离不开新兴增长极的“抱团崛起”。《决定》提出,要创新区域联动发展机制,建立区域利益共享机制,推进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分工协作、公共服务对接共享。
针对我省中小城镇发展水平低,规模小、承载能力不强的实际,《决定》在“推进扩权强县和扩权强镇改革”中,提出“进一步放权、让利、搞活,能放到县的管理权限全部下放到县。”
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过渡,更大程度释放创新驱动发展活力。于是,“完善创新驱动发展体制机制”在《决定》中升位,从二级标题上升为一级标题进行充分阐释和明确。
对于四川这样的内陆省份而言,开放也是改革。《决定》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部分加重着墨力度:完善吸引投资的体制机制、促进开放合作发展、推进开放载体建设等具体工作,条分缕析,一一道来。
四川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决定》明确提出,要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其中,“实施省级文化集团产业倍增计划,支持文化企业兼并重组,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降低社会资本进入门槛,支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和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等提法,被许多专家学者解读为“充满了勇气和担当”。
社会事业改革创新,是群众最关注、最直观体现公平正义程度的改革领域。《决定》中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的举措,覆盖了从孩子到老人的几乎所有人群,囊括教育、社保、医疗、养老、就业、住房、社会组织培育等诸多方面。
我省生态功能区面积占到总面积的六成以上,五年内又连续遭受两次大地震冲击,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的任务十分繁重。《决定》开辟专门章节,为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把关定调。
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四川改革事业顺利推进的重要保证。《决定》明确,要加强和改善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探索面向全社会广纳贤才的机制办法,打破体制壁垒、扫除身份障碍,畅通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优秀人才进入党政领导岗位和公务员队伍渠道”等新举措,让人充满期待。
“必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束缚,以更大勇气打破利益固化藩篱,以更大智慧攻克工作中的难题”,省委十届四次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声声号角,在巴蜀大地豪迈吹响!
一个以广泛民意为基础的《决定》,一个解放思想与务求实效相统一的《决定》,一个紧扣发展目标、努力方向明确的《决定》,必将最大限度凝聚起全省上下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共识,汇聚起推进四川“两个跨越”的奋进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