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二十年辉煌踏歌行 刘三姐故乡展新颜

2013年11月30日06:51    来源:广西日报

原标题:二十年辉煌踏歌行 刘三姐故乡展新颜

  河池市委书记黄世勇、河池市市长何辛幸等在宜州市安马乡木寨村调研“党领民办、群众自治”清洁乡村工作模式。韦炳华/摄

  河池市市长何辛幸到宜州检查安全生产工作。 韦炳华/摄

  宜州市委书记黄平权深入城北市场调研。韦炳华/摄

宜州市市长周飞到刘三姐乡调研旅游发展规划工作。韦炳华/摄

广维化工厂厂房外景。韦炳华/摄

宜州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马 境/摄

新农村小龙屯全貌 冯建国/摄

  清山秀水吸引八方游客。韦炳华/摄

六宜高速路横贯宜州境内 韦炳华/摄

  覃湘敏 周国勇

  在桂西北大地上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宜州,它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是宋代三元及第、官至参知政事冯京的出生地,是清代146岁寿星蓝祥的故乡,是中国村民自治第一村诞生地,是全国最大桑蚕生产基地县(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1993年撤县设市以来,宜州市历届党委、政府全力推进“建设循环经济强市,打造宜居旅游名城”发展战略,解放思想,开放合作,务实拼搏,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1993年的10.77亿元,将增加到2013年的94亿元,增长7.73倍。人均GDP从1993年的1881元,将增加到2013年的16560元,增长7.8倍,年均递增11.49%。财政收入从1993年的0.91亿元,预计今年增加到7.5亿元,是1993年的8.24倍,年均增长11.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1993年的2.44亿元,预计今年增加到52亿元,是1993年的21.33倍,年均增长16.53%。20年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70多亿元。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1993年的39.30:37.13:23.57发展为目前的38.72:26.29:34.99。2013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到20888元,是1993年的9.9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达7056元,是1993年的8.11倍。

  宜州市先后荣获“中国循环经济优秀品牌城市”、“中国最佳生态休闲旅游名城”、“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最具海外影响力明星城市”、全国体育先进市、全国文化先进市等荣誉称号。

  工业发展取得新突破

  牢固树立“工业强市”理念,大力推进工业产业化进程,工业总产值从1993年的9.7亿元预计增加到2013年的52亿元,增长4.36倍;工业增加值由1993年的3.51亿元,预计增加到2013年的15.2亿元,增长3.33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无到有,发展到目前的47家,年产值超亿元的12家。宜州经济开发区被列为自治区重点发展的8个特色产业园区之一,先后引进了茧丝绸等项目14家,成为全区唯一的茧丝绸特色产业园区,年产白厂丝3148吨,茧丝绸工业总产值达10.02亿元,鲜茧加工能力位居广西第一。20年来,先后累计利用外资65亿元,引进投资亿元以上项目20个,资金到位率92%。

  农业主导产业日益壮大

  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壮大主导产业、巩固支柱产业、优化特色产业,促使优质、高效农作物种植面积不断增加。目前,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57.56亿元,比1993年增长11.23倍,年均递增14.08%。甘蔗、桑蚕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全市农业的支柱产业。2013年,全市甘蔗种植面积达38万亩,比1993年增加23万亩,总产量151万吨,是1993年的2.43倍,宜州已成为广西蔗糖生产主要基地县市之一;桑园面积达32.1万亩,比1993年增加30.51万亩;鲜茧产量达5.6万吨,养蚕总收入达24亿元,宜州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县(市)、广西桑蚕茧丝绸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中等城市框架初步形成

  围绕构建桂西北新型中等城市目标,抓好城市总体规划及详细规划编制工作。成功实施了城区铁路南移,确立龙溪大道为城市发展新轴心,推动了新老城区的有效连接。城区“六横七纵”路网结构初步形成,城市空间结构布局更趋合理,为构筑中等城市框架奠定了基础,被列为柳来河一体化重点发展的同城化建设城市之一。积极推进城市住房建设,大力实施“美化、绿化、亮化”工程,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城区人口由1993年的6.7万增加到2013年的20万;城区面积由1993年8平方公里拓展到2013年的18平方公里;先后荣获广西“南珠杯”竞赛城市特等奖,被评为广西卫生城市、广西文明城市、广西园林城市。

  生态文明建设卓有成效

  大力实施“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6.22%。建成了垃圾中转站、污水处理厂等设施,提高了城镇污水及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5%和100%,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以上,被评为“十一五”时期全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先进单位。今年以来,全市上下掀起了深入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党领民办、群众自治”工作模式,得到了自治区领导的充分肯定并在河池全市推广。

  旅游产业实现转型升级

  建立了旅游发展机制,先后建成了一批旅游基础设施,改造提升了一批旅游景点和旅游线路,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1处、3A级景区2处、三星级酒店4家、三星级农家乐5家。目前,在按标准建设五星级、四星级酒店各1家。20年来,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000多万人次,旅游业综合收入超过100亿元。“三姐故里·宜人之州”品牌的对外影响力明显提升,成功跻身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荣获中国最佳生态休闲旅游名城、中国最具海外影响力明星城市和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等荣誉称号。今年,宜州市又被列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创建单位。

  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加大了对教育、卫生、科技、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强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建设事业成果辉煌。全面改造中小学危房,落实了“两免一补”资金,有效解决了城乡孩子上学难问题,义务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检查验收,青壮年文盲基本扫除。通过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构建了遍及城乡、布局趋于合理的医疗卫生网络。参合农民收益率提高到50.1%,基本解决了广大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被列为全国科普示范县(市)。高等级公路从无到有,成为河池市第一个通有高速公路的县(市);2013年,全市180个建制村全部通车,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965公里。同时,加强了农村通信、电力电网、水利、供水改水、改厕等项目建设,为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创造了有利条件。

(来源:广西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