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专题报道>>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从“包产到户”到“土地流转”——沂蒙山走笔

2013年11月25日18:08   来源:新华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原标题:从“包产到户”到“土地流转”——沂蒙山走笔

“土地流转是大方向。大片经营不仅适于机械化,还能腾出劳动力,从事务工提高收入。”聊起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68岁的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诸葛镇东河西村村支书魏增玉向记者表示,他非常赞同其中有关土地流转的政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农村陆续推行“包产到户”,大大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激发了农村生产力,农民温饱问题逐步解决。

对“包产到户”依然印象深刻的魏增玉表示,如果说“包产到户”解决了农村温饱问题,那么土地流转将有助于农民增收致富。

他告诉记者,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出现了“万元户”,那时已经很了不起了,可现在村子里“十万元户不是户”。河西村小货车和农用车不算,光小轿车就有几十辆。

在今天的沂蒙山老区,记者采访发现,虽然农村中上年纪的人依然怀有浓厚的土地和耕作情结,但年青一代多数进城务工,种地已不再是农村“80后”“90后”最热衷的选择。而与此同时,不少城里人却希望在农村拥有一块地,期盼着闲暇时可以体验一把农耕生活的新鲜。

一些基层干部群众认为,“包产到户”早期的确解放了生产力,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分散经营的土地既影响效率还不便于现代化,进一步增产增收难度太大了。

蒙阴县农工办主任王铭军说,过去“一家一户一条垄”的生产模式不仅产出低,而且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了小农经营远不如农业大户具备更高的抗风险能力,可以说土地流转将改变农村生产模式,激活生产要素,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从事其他产业,也符合中央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政策目标。

王铭军给记者算了一笔农民收支账:一亩地一年种两茬,一茬玉米一茬小麦,收入1600元左右,但刨除化肥等生产资料及人工支出,每年一亩地净收入不足1000元;土地流转后,按每个农民外出务工300天、每天收入60元计算,一年务工收入可高18000元。

平邑县温水镇人大主席刘怀宝在乡镇工作了26年,他说,流转后土地更为集中,可以更好地实现农业现代化、规模化,农业效益也将更大。记者了解到,温水镇已经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工作,下一步将有序开展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

回想起十一届三中全会给农村带来的变化,温水镇务本庄54岁的农民邵泽玉笑着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前,大队的地就二十多个劳力出工,土地承包后,劲头一下子高了,老婆孩子都一起下地。”

这几年,邵泽玉在吉林白山市当老板回收废品,年收入达七八万元,算是见过世面。见识了“外面的世界”后,邵泽玉感慨道:“我看一家一户种自己的承包地,农民永远富不起来,还得靠政府引导,现在土地确权,鼓励土地流转,感觉自己承包土地的权比过去大了。”

农业规模经营还有利于提升农民议价能力,缓解“卖难”困境。沂水县黄山铺镇东上坪村村民武玉军以种植生姜和蔬菜为主业,他非常看好土地流转政策,也准备流转土地扩大种植规模。“规模大了,成本会低不少,客商也愿意和大户打交道,蔬菜也好卖。”他说。

在蒙阴海润省级现代渔业园区,坦埠镇党委书记莫光利告诉记者,每个鱼塘占地5亩至10亩不等,每亩土地流转费用600元到800元不等,投产后每个鱼塘年收益有望达到10万元。

坦埠镇下东门村64岁的公衍章将他的一亩半地流转出来建设鱼塘,每年土地流转收入900元。谈起土地流转,公衍章有些激动:“老年人没力气种地,年轻人不愿意种,只有土地流转才能提高收益,再打打零工收入就更高了。”

昔日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成为革新的推动力。而今的沂蒙山老区,越来越多的农民认识到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后,昔日固守的田垄分界已经变成卫星定位图上长久不变的权利,零星承包的土地在物理意义上分分合合的变化再也不会影响到农民的正当权利——这,对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应该也是划时代的。(新华网济南11月25日电 记者吴书光、南辰、刘阳)

(责编:吴斌、程宏毅)


相关专题
· 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热帖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