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5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一文中,“公平”一词共出现了20次,引人瞩目。(据新华网 11月17日)
20次提及“公平”是一种顺潮流的智慧。土地红利、市场资源、户口成本、教育代价……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中国,这些名词都曾走到风口浪尖上,质疑声从来不断。这说明,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和满足的今天,人们对于公平正义的愿望更加强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敢于直面问题,要“建立公平透明的市场规则”让非公有制经济看到公平发展的曙光;要“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让广大农民享受到平等的产权、同等的受益;要“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让就业市场不再有“有色眼镜”,让农民的孩子接受城市的教育、住进城市的房子……这种种利好政策,是执政者的智慧,顺应了社会发展的大潮,落实近在眼前。
20次提及“公平”是一个暖民心的数字。对于广大老百姓来说,最为关注的是涉及民生的改革,关乎百姓幸福感的分配、就业、教育、医疗等领域,能否通过改革在不远的未来得到更多实惠?20次提及公平对此做出了回答。在不远的将来,人们将住在优雅宜居的环境里,因为生态改革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并重,我们更加注重发展与环境的协调关系了;在不远的将来,医疗、教育、养老不再是大多数家庭的负担,因为将逐步推进公共服务“要素平等交换、资源均衡配置”,我们更加注重发展与分配的协调关系了;在不远的将来,身份和性别等不再是就业的前提条件了,因为要“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我们更加注重发展与保障的关系了。
20次提及“公平”是一次注重质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已经让中国人民切实感受到改革的红利,李克强总理也强调,改革仍是最大的红利。当前的“中国速度”仍让其他国家羡慕和瞩目,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矛盾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增无减,这是符合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规律的。面对所谓的“中等收入国家陷阱”,习近平总书记自信的强调“对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抱有信心”,因为支持中国发展的内生因素很充分。通过这20次提及公平,中央领导集体更加注重调动发展内生因素的作用,更加注重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更加注重最大程度、最大力度地普及发展成果,更加注重发展质量重于发展数量的理念。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拓展推进,中国定会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奇迹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