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专题报道>>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上海自贸区:改革开放最新试验田

2013年11月18日16:18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原标题:上海自贸区:改革开放最新试验田

依靠制度创新而非优惠政策,是上海自贸试验区改革的最大特色。优惠政策总有用完的那一天,而体制机制创新的活力是无穷无尽的。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这让目前国内唯一的自由贸易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自9月29日正式挂牌成立以来,人头攒动的办事大厅,数倍于往年的新设立企业数,各地前来咨询的各界人士,陆续出台的改革举措……都让这片位于长江口的28平方公里土地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热土。

被视为以开放促改革“第四波浪潮”代表作的上海自贸试验区,向外界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新的高度、广度与深度,成为世界观察中国下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窗口。

应势而生的自贸区

改革,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

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成立,正源自于全球经济格局的重构。随着WTO多边交涉陷入僵局,双边以及区域主义自贸区的蓬勃发展已然成为潮流。截至今年年初,全球范围已实施的自贸区达354个,虽然我国已签署并实施的自贸协定也有10个,但与美国、日本和韩国等重要贸易伙伴国之间尚未达成协议。应对国际经贸格局的大变化,对外开放需要新战略。

而在国内,以开放促改革,用倒逼机制推动发展活力,已被深圳和浦东的成功经验所证明,自贸试验区的设立,正是新形势下的他山之石。

从下面这张筹备时间表上,可以看到推出自贸试验区的迫切性——

2013年上半年,商务部和上海市成立联合推进工作小组,组织编制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此后,召开国家发改委等20多个部门参加的部际协调会,在深入研究并形成一致意见的基础上形成总体方案上报。7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8月17日,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8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听取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筹备工作的汇报。8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国务院,在自贸试验区内暂时调整有关法律规定的行政审批。9月18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成立。

“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推出如此重大的改革举措,一方面是基于中央部委和上海长期的政策研究储备,另一方面更显示了全国上下对深化改革开放的共识和决心”,上海市社会科学院院长王战说。

在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副主任简大年看来,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成立,更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精神的鲜活范本。他说,上海最初设想的自贸区主要是围绕促进跨国公司营运总部集聚和国际航运、贸易发展的,但中央的顶层设计显然在此基础上迈进了一大步,政府职能转变、金融制度改革、法制建设等都成为自贸试验区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改革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的三中全会精神。

总体方案要求,经过两至三年的改革试验,上海自贸试验区要力争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投资贸易便利、货币兑换自由、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的自由贸易试验区,为我国扩大开放和深化改革探索新思路和新途径,更好地为全国服务。

自贸区新在哪里

仔细研读上海自贸试验区,从中不仅能体味到改革者的决心,更能把握新一轮改革开放的路径和方向。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戴海波说,总体方案中所确定的大部分改革试点已经开始,中央十部委都出台了支持性意见,其中八部委方案已经公布,其他两部委的改革方向已经明确,操作细则也即将推出。从制度创新角度来说,上海自贸试验区重点在于投资管理制度、贸易监管制度、金融监管制度、综合监管制度等四大创新。

从上海自贸试验区一个多月来的实践来看,推动力度最大、成效最为显著的就是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其中最大亮点无疑是国内率先推出的首份负面清单。

9月30日,上海自贸试验区2013版负面清单正式对外公布并启动运作。本次负面清单包括了国民经济所有18个经济行业门类,涉及89个大类、419个中类和1069个小类,编制特别管理措施共190项,即约有17.8%的小类有特别管理措施。而在此之前,我国省级以上政府制定的关于外商投资的规范性文件多达17万件。

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负责人介绍,编制负面清单主要依据国家外商投资的法律法规、试验区总体方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国务院制定或批准的文件。负面清单的长短与对外开放程度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负面清单长并不一定证明开放程度不高,对一个行业类别而言,按小类编制,具体措施展开得越细,则开放度就越大。如果按中类编制,虽然负面清单较短,但限制范围反而更大。

改革的效果立竿见影。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变“潜规则”为“明规则”,对外商投资保留的限制措施逐一列明,对除列明限制措施以外的外商投资,取消股比限制、经营范围限制、投资者资质限制等准入条件,实行国民待遇,开放度和透明度前所未有。截至10月底,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网上办理外资新设29户,其中投资行业在负面清单以外实行备案的24户,在负面清单以内审批的5户,与负面清单设计时备案项目占比85%的预测目标非常接近。

许多看得见的改革正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发生:

——仅仅用了4个工作日,首批申报企业就拿到了营业执照。企业家方玉书在区内注册成立了从事保险第三方服务的外商独资企业“阿礼尔”,“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工商登记‘一口受理’模式、企业注册资本‘认缴制’,这些都为企业设立提供了很大便利。”方玉书说。

——在上海自贸试验区海关卡口,司机掏出一张提货通知单,将单证上的条形码对准车道上的扫描器,“嘀”的一声,卡口栏杆自动抬起,货车入区驶向仓库,全程只用了几秒钟时间。“以往进出这个区域,需要司机走8道程序,盖4个章。现在,只需提前10分钟发送提货申请,就可以直接从港区提箱装货、先行运货进区,预计物流成本可减少10%。”捷开依(上海)物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耀婷说。

——作为首家获准筹建自贸试验区子公司的金融租赁公司,交银租赁董事长陈敏正在为其早日开业而开足马力。“自贸试验区提供的海外融资便利、税收等政策为金融租赁业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交银租赁计划在未来3年内实现机队‘双百架’的目标。”

——除了中外资银行第一时间抢滩自贸试验区,从事外资游戏游艺设备生产销售的百家合、从事海洋工程设计的艾摩珂、融资租赁兼营商业保理的利星行等纷纷落地,一批演出经纪、教育培训、医疗服务等领域的外资机构也在跟进洽谈;神华、五矿、中船等中国企业,正在考虑把自贸试验区作为其走向世界的“出海口”。

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不仅再造政府流程,更改变行政理念;而由事前监管到事中、事后监管的转变,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等自贸试验区下一步改革的重点突破口,更让人们充满新的期待。

依靠制度创新而不是优惠政策,是上海自贸试验区改革的最大特色。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沈晓明说,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要求改革本身也必须转型。“优惠政策总有用完的那一天,而体制机制创新的活力是无穷无尽的。体制机制创新的能力,也是地方的软实力。”(记者 季明何欣荣姚玉洁)

(责编:程宏毅、常雪梅)


相关专题
· 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热帖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