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专题报道>>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市场“决定性作用”的深意

2013年11月18日15:54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原标题:市场“决定性作用”的深意

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的一词之差,不仅凸显了市场的主导地位,也将有助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同时,此次全会还指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不仅仅是一个提法的改变,而是强调在经济生活领域实行市场主导下政府的有效作用,而不是政府主导下市场的有限作用。”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的改变,体现了中央以更大决心和魄力推动政府向市场放权,理顺政府市场关系,推动市场化改革的新突破。

“‘基础性作用’是要在很大程度上发挥市场的作用,但政府在经济发展中仍然要扮演重要角色。而‘决定性作用’则意味着只要是市场能发挥作用的领域都要交给市场,政府的作用仅仅是弥补市场失灵,不再过度干预微观经济活动。”采访中,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谈到。

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看来,关键在于政府,“最重要的还是要规范政府的职能,不该管的坚决不管,该管的要坚定不移地管好、管出水平。政府和市场的合理职能界定,两个方面更好地分工和配合,这是使经济社会发展效率不断提高、发展的代价不断减少的基本制度性保障。”

凸显市场化改革决心

从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设“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十四大明确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从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到十八大报告的提法是“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回顾中国的改革,市场化的前进方向一直十分明显。

“然而在现实中,行政力量决定资源配置的特点比较突出,由此压抑了市场活力,严重制约了经济转型。”张燕生谈到,例如,在资源配置方面,商品市场由市场配置,但要素价格依然保持一定程度的行政管制,导致投资难以反映资源要素稀缺程度和真实的供求关系,成为多年来助长低成本投资扩张、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

值得关注的是,最近几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一种倾向,即把中国30多年经济增长的奇迹完全归于政府主导。“事实上,正是市场化改革才形成了35年高速增长的体制基础,才形成了中国经济活力和效力。”迟福林担心,过多强调政府主导作用,有可能误导改革、耽误改革。

因此,在专家们看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比照过去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前进了一大步。

着眼厘清政府市场界限

“‘基础性’这个表述,对市场作用界定比较模糊,尤其是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界定比较模糊。”迟福林向本刊记者表示,政府职能部门对市场干预过多,或者缺位、错位的情况,在经济驱动转变的过程中逐渐显现,客观上就要求在新一轮的经济体制改革中,突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

“现在说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就是给政府与市场划清了界限。”在他看来,这至少包含了三方面内容:

其一,无论是商品(服务)还是资源要素价格主要由市场决定,而非主要由政府管制;其二,消费市场需求决定投资、引导投资,防止因政府干预而导致投资消费关系扭曲,导致低效投资、无效投资和产能过剩;其三,所有企业的经营活动都需要由市场决定成败,在市场平等竞争中获得生产要素和实现优胜劣汰,政府不应当厚此薄彼,干预企业行为。

“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是要强调在经济生活领域实行市场主导下政府的有效作用,而不是政府主导下市场的有限作用。这样才能理顺政府市场关系,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转型。”他表示。

政府角色转变是关键

“现在,重点和难点是推动政府向市场放权,实质性地推动政府职能转变。”迟福林建议,可以考虑从经济转型的现实需求出发,着眼于培育公平可持续的内生增长动力,从以下几个方面理顺政府市场关系。

一是加快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市场化改革。让市场决定资源性产品价格,使资源环境成本反映到企业成本中去。这就需要推进成品油、天然气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加快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全面实行水电气梯级价格制度;建立完善的碳源-碳汇监测与调控机制,逐步扩大碳交易范围,适时建立全国性碳交易市场体制,全面开展排污权交易。

二是以利率汇率的市场化改革为重点推进金融体制改革。让市场决定利率、汇率,使各类市场主体平等竞争使用金融资源。这就需要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逐步放开存贷款利率,实现各类市场主体平等获得和使用金融资源。同时,在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加快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三是以“负面清单”管理为重点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大突破,让“非禁即准”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基本原则。总结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相关经验,将“负面清单”管理在未来3~5年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开来,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实质性突破。

四是推动竞争型地方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角色回归。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政府围绕做大GDP总量成为竞争主体,不可避免会导致地方政府对市场不适当的广泛、深度干预。竞争性地方政府不改变,尽管在短期内仍然可以拉动GDP的较快增长,但会为中长期发展埋下更大的经济隐患和经济风险。

这就需要以公共服务为导向改革中央地方财税体制,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果断废除GDP导向的干部选拔机制,尽快建立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社会满意度为导向的干部政绩考核、选拔机制。在这个前提下,逐步形成对地方政府规范化的制度约束,形成理顺中央地方关系的体制框架。(记者 尚前名)

(责编:程宏毅、常雪梅)


相关专题
· 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热帖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