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专题报道>>聚焦全面深化改革>>网友热议

公报首提“国家治理现代化”寓意深远

倪洋军
2013年11月14日14:10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11月12日下午,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为期4天的全会听取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公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公报第一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一个新的亮点、新的突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突出了主体的多元性。过去我们讲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以及国家和人民的关系,最早说的是“国家统治”,后来讲“国家管理”,现在又确立了“国家治理”。从“国家统治”来说,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管着国家、社会以及被统治的对象。后来更多用“管理”,“管理”也有管的意思,我管着你,你要听我的。现在用“治理”,“治理”是一个新词汇,在全球也是比较流行的。“治理”强调多主体,大家都是主体,国家管理者是主体,人民也是社会的主体,还有各组织、各单位,都是参加管理的一个方面的角色,都是主体之一,所以这是从过去的一个主体变为多主体。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表明了方式的多样化。“国家治理”,在突出了主体的多元性的同时,更多体现了治理方式的多样化。也就是说无论是国家管理者,还是人民,以及各组织、各单位,在治理国家的时候既可从上到下,也可从下到上,甚至可以从中间向上、向下延伸开来、铺展开来,表明了治理方式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治理国家、治理社会的时候,要坚持多条腿走路、多方式治理,不能受传统模式的束缚,要创新治理方式,提高治理能力,多渠道、全方位地将各领域的改革深化好、将各方面的治理落实好,不断完善和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提出了治理的现代化。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说到底,就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即要求国家治理更加科学、更加民主,同时也要更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创新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方式,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让人民群众参与国家治理的民主权利得到充分发挥,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强调了改革的全面性。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强调了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必须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的“六个紧紧围绕”全面深化六大领域改革;必须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必须贯彻落实好全面深化改革的“15个方面”的系统部署,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改革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定位,也是提高执政能力、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当然,“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自上而下、上下联动,全国一盘棋,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牢牢把握方向,大胆实践探索,注重统筹协调,凝聚改革共识,落实领导责任,坚定不移实现中央改革决策部署,才能使目标早日实现、让蓝图变成现实。

(责编:赵娟、谢磊)


相关专题
· 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 倪洋军文集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热帖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