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浦城县第十二次党代会上,县委书记陈国发提出“十二五”期间“新浦城、新定位、新目标”。新浦城的新定位是,构建闽浙赣边界南接北连的产业“洼地”、现代农业的示范基地、山青水秀的宜居福地、底蕴深厚的文化高地;新目标是,“一进位”(综合实力争先进位,步入南平市发展第一梯队)、“两增长”(财政总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均增长两倍以上)、“三翻番”(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翻一番以上)、“四提高”(提高二产比重、提高城镇化率、提高百姓幸福指数、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人说地方官员都有一本数字账本,数字最为枯燥,却最能说明问题。县党代会后的一年半,即2012年末,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8%,财政总收入增长24.7%,全社会工业总产值增长27.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2.3%,四项经济指标增幅位列南平十个县(市、区)第三位;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5.7%,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34.1%,全社会工业用电量增长29.4%,三项增幅位列全市第二位。浦城县的各项工作正朝着既定的目标稳健推进。在对陈国发的访谈中,他的“三字经”让笔者眼前一亮。
农业“新三宝”
浦城是我省产粮第一县,农业是当地富民的传统产业。县委提出“构建现代农业的示范基地”,着力在品牌化、产业化、组织化上下功夫,全面开展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在抓好粮食、畜禽、烤烟、油料等主导产业的同时,重点促进“浦城三宝”———丹桂、薏米、灵芝草三个特色农产品产业化。
为了培植丹桂产业,县里提出了“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农民主体、企业参与、协会互动、县校合作”的发展模式,全力推动该传统特色产品形成产业,带动农民增收。丹桂种植面积每年以万亩的速度递增,由“十五”
末期的1万亩到2013年突破7万亩,年产丹桂鲜花100万公斤以上,年均繁育丹桂苗木2亿多株,居全国第一。在此基础上,引导开展丹桂的深加工,桂花糕、桂花酒、桂花茶等食品加工企业不断扩张,目前正在引进丹桂萃取精油、天然香精提取项目。丹桂是现代城市园林和山地绿化的珍贵树种,在加速城镇化进程中,浦城县抓住地缘优势,开拓“长三角”市场,丹桂苗木畅销全国23个省市,深植北京奥运场馆、上海世博园等地。
2012年1月,浦城薏米因搭乘神舟八号遨游太空而名声大噪。浦城薏米栽培历史有3000多年,但始终未形成产业。为突破发展“瓶颈”,县里注重政策引导和品牌创造,成立了薏米产业发展协调小组,组建产业协会,制定相关政策,扶持薏米产业的发展。
2008年12月浦城薏米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1年,“木樨园”牌的浦城薏米荣获“福建省名牌产品”称号。薏米产业逐渐涵盖了食品、医药等多个领域,全县薏米种植面积由“十五”末期的500亩,到2013年突破万亩,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新亮点。
灵芝产业主要抓龙头企业带动。福建仙芝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合作成立了“仙芝楼院士工作站”,承担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及《灵芝孢子粉采收及破壁加工规范》、《灵芝提取物》国家标准制定。浦城县已将灵芝产业作为重点“回归工程”,从政策、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给予支持,在全县推广灵芝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并在品牌上做文章。公司投资1.8亿元的仙芝产业园,一期完成的灵芝、薏苡仁等中药材口服饮片GMP(优良制造标准)车间,已投入生产。
工业“三产业”
工业是强县之本,而浦城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二产“短腿”是浦城经济的软肋。为此,县委县政府提出强化工业支撑,根据产业基础扬长避短,推进工业平台建设、培育领军企业,重点抓食品加工、轻工轻纺、生物制药等三大主导产业。一是政策引导。县里出台了《进一步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推进经济建设工作落实的若干意见》和《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形成招商引资促进发展的良好氛围。二是建设平台。2007年,南平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浦城建立市县共享的荣华山产业组团,辐射“长三角”,以构建闽浙赣边界南接北连的产业“洼地”。随着浦南高速、龙浦高速、宁武高速等相继建成通车,浦城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陈国发介绍说,县里促进组团发展,“出工”———每年选派40多名项目官员负责征地拆迁,“出地”———规划用地60平方公里。同时加速省级浦城工业园区扩区升级,推动组团与园区融合。三是突破重点。组织实施以圣农肉鸡全产业链项目为龙头的食品加工、以新型轻纺专业园为龙头的轻纺轻工、以正大、绿康产能扩张为龙头的生物制药等三大产业十个项目建设。
福建圣农发展(浦城)有限公司,总投资59亿、年产2.5亿羽肉鸡的全产业链项目,于2011年12月签约。2012年3月成立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长为常务副组长、成员分布15个乡镇(街道)共171人的服务队伍,同时组织10人综合服务组与圣农公司合署办公无缝对接,九个月就完成了万亩征、租地,64个孵化、饲料、宰杀、生物质发电厂(场)全面开工建设。
截至目前,新型轻纺专业园已签约入驻项目43个,开工建设31个,竣工投产16个。
2012年实现规模工业产值32亿元,2014年有望突破百亿。此外,闽城光学是集金属框和塑胶框老花镜、太阳镜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非公企业,现拥有年产5000万副镜框的能力,产量世界第一。浙江杜山集团落地的特种纸项目总投资5亿元,采用进口纸浆,年产金属印花纸、食品包装纸、无纺纸、无碳原纸等特种纸10万吨。
正大生化是浦城与泰国正大集团的合资企业。因地处城区中心缺少拓展空间,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为了企业发展和市民安全,实施退城进园产能扩张计划,2012年8月全面完成整体搬迁,当年产值突破5亿元,税收5000万,出口创汇7000万美元。绿康股份有限公司是按照中国兽药GMP规范设计、生产、经营、管理的生物制药企业,为中国兽药原料药类10强。2012年公司已完成股改,近年可望上市,届时将是我省唯一一家没有地域标示限制、全省第三家中外合资上市企业。
文化“三工程”
浦城是闽越文化的摇篮,有4000年的人类文明史,为我省第一批置县的五县之一(公元196年)。福建文物界有句行话:“地上文物看泉州,地下文物看浦城。”其实,浦城地上文物已经能让人刮目相看。在陈国发任县长5年间,抢救性新增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32处,并列入财政预算;成功申报浦城剪纸、闽派古琴、传子木偶、丹桂茶制作技艺等4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获文化部授予的“中国文化艺术(剪纸)之乡”称号;确定了12个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拥有千年历史的仙霞古道及沿线文物进行抢救性保护;挖掘2个“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猫耳山商代龙窑群遗址和西周土墩墓群文化遗存;举办“天下章氏祖根行”、“中国·浦城民间剪纸展”等活动,把浦城的传统文化挖掘传承并推向世界。
“十二五”期间,县委提出了构建“底蕴深厚的文化高地”的定位,推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制定实施了《浦城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将民间剪纸、闽派古琴、赣剧艺术传承、文化旅游等十个重点项目逐项实施。陈国发重点介绍了实施保护传承、惠民利民、产业开发“三大工程”建设齐头并进的情况。浦城县2012年6月建成的“方志敏群雕”、“匡山四贤群雕”、“真德秀雕像”等三个城市雕塑,均由著名雕塑家、中央美院雕塑系博士生导师曹春生教授主持设计。与此同时,方志敏广场、真德秀广场等城市文化项目同步完工,使群众在健身、休闲、娱乐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历史文化的教育和传承,成为文化惠民工程的有效载体,受到百姓的交口称赞。2012年,全县实施文化建设和民生事业十大项目,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县行政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完成时序进度,民生水利工程、创业园、城市广场综合体等项目正在加快前期建设。
浦城的文化产业是从三个项目上推进:
一是城市广场综合体建设,在城区建立集数字影院、图书城、市民广场为一体的综合体,目前已完成规划设计,正在进行拆迁;二是梦笔山历史文化主题公园建设,梦笔山是南朝诗魁江淹“梦笔生花”的地方,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公园规划面积307亩,形成一个人文景观和现代建筑相辉映,集观光、品味、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城市公园;三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匡山生态旅游项目建设,以及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观前、省级风景名胜区浮盖山为主的生态文化旅游。
制度“三保障”
工作成败与否,关键在谋,贵在落实,重在实效。为了提高行政效能,陈国发重点介绍了制度建设的“三个保障”。
一是组织保障。全面推行一线工作法,使问题解决在一线、干部培养在一线,以发展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他率先垂范走遍全县286个建制村,挂钩帮扶三个最偏远的村,与百姓拉家常、出点子。2012年全县选派了121名项目官员服务30个项目。同时大力整治庸懒散,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治理庸懒散工作的意见》、《庸懒散行为问责暂行办法》、《关于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及不胜任不称职干部的意见(试行)》等文件,实行奖优罚劣,对不作为、乱作为和维稳不力造成不良后果的34名干部给予了党政纪处分、效能告诫和通报批评,其中科级干部15名。
二是机制保障。对重点项目实行“五个一”工作机制,即一名责任领导、一个牵头单位、一个服务团队、一套推进方案、一笔工作经费,倒排时间、工期、任务,确保如期完成。
项目建设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运用因素分配法,实行县乡共同考评、奖优罚劣,形成上下齐抓、推动发展的创业氛围。
三是基础保障。以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为切入口,不断完善“村里的事党组织要引领,村民要知道、要参与、要做主、要监督、要满意”为主要内容的“六要”群众工作法,提高了基层干部做群众工作的水平,减少了社会矛盾,促进了基层民主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农民群众的满意度不断提高。在陈国发看来,实现“十二五”新浦城、新定位、新目标,关键在党,关键在人。
陈国发的“三字经”或许纯粹是数字上的巧合,或许他本人并未意识到,却引发了我对于“三”的哲学思考。不论是自然界还是人世间,有很多的东西是成“三”存在的:天体三组合,日、月、星;宇宙三概括,天、地、人;空间三维度,长、宽、高;审美三境界,真、善、美;生命三要素,阳光、空气和水;时间三划分,过去、现在和未来……故此,老子说: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其实,“三”个层面是我们认识世间万物的一种思维视角。就以浦城“四地”定位为例,“洼地”———基地(福地)———高地,实际上就是高中低三个层面,这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三种关系。推而广之,一个区域的发展,需要正确处理的也是三者之间的关系,例如改革、发展与稳定,经济、政治与文化,生产、生活与生态等等,这些三者之间的关系如果能够做到有机统一,就一定能够推动区域更好更快发展,福建“北大门”浦城的新形象值得我们期待。
(《海峡通讯》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