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地方要闻

地铁是地震监测的“杀手”?

2013年08月19日08:37   来源:北京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原标题:地铁是地震监测的“杀手”?

近日,地铁16号线为避开北大精密仪器楼取消海淀桥站的新闻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地铁运行对于地面的影响尚且如此,那对深埋地下的仪器又如何呢?

可能有读者不知道,为了预防和监测地震,地震部门在全市范围布设了很多监测点,这些监测仪器通常都深埋在地下200—300米的位置,通过联网记录观察地质震动,有效地进行地震预报和监测。

目前全市地震台网共有31个遥测地震台、243个强震观测台、87个前兆观测台、126个实时波形台站,地震速报可在2分钟内完成初报,5—8分钟给出正式结果。“和其他监测一样,网点越密,得到的数据更详实,也就更精准。”参与此次调研的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朱伟说。

但是,当地震监测网点与快速发展的地铁系统“相遇”,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调研组发现,全市现有地铁456公里,占全国地铁总里程的近四分之一。地铁日客流1000万人次已成为常态,运力居世界首位,运行频率也越来越快,最快发车间隔已达到近2分钟一列。由于地铁运行的密度和频率越来越大,不仅对地震监测点数据的准确性产生了影响,一些地震监测点还面临不得不换地或者深埋的尴尬。

再以日本为例,朱伟说,由于地震多发,日本在城市建设中首先就是确保地震监测点不受影响。为此,建议地铁规划应当与相关防灾减灾规划挂钩,在缓解交通压力的同时保障防灾减灾。

有话可说

从系统着眼客观地看问题

有个趣味实验,当白糖和浓硫酸这两个物理形态、分子结构完全不同的物质相混合,白糖瞬间变“黑雪”,产生了新物质——黑色的碳。像这样出人意料的“化学反应”,在城市运行中也有发生。

当深埋地下的地震监测网点与快速修建的地铁相遇,让地震监测效果大打折扣,这个“化学反应”结果可真的就不那么有趣了。

其实,城市运行和人体一样,得益于多种系统和脉络的协调匹配。

因此,在城市建设中,需要从系统协调匹配着眼,客观地看问题,避免在解决旧矛盾的同时诱发新矛盾。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相关专题
· 地方要闻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