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综合报道
新思路补齐老短板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聚才之道

2013年08月12日15:10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原标题: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聚才之道

源于现实的种种差距,在与东部的同场奔跑中,西部地区在人才工作中取得的每一个成绩,都显得无比厚重。

这样一个成绩单,对于一个建校晚、起点低的一所西部高校来说,堪称豪华:四年多时间,引进博导、教授、博士后等高层次人才132人,引进“国家杰青”、“长江学者”、“八桂学者”等高层次人才23人,学成归来博士87人。获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论文影响因子、科研经费呈逐年成倍增长之势。

这是广西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聚才成绩。其克服区位等不利因素,成功实现人才逆袭,胜在何处?

待遇偏低事业补

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桂林电子工业学院正式更名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这不是简单的一次更名更换,而是承载着各方的期盼:桂电要建设成一所有特色高水平大学!

但薄弱的基础,却让刚刚履新的校长周怀营觉着“烫手”:学校既无高水平学科带头人,也无在国内有影响的领军人物。“学校处处人才荒,仅有的几个国家级科研项目,全靠几个老同志顶着。”

“如果大学缺乏大师级的人才,那么这所大学是没有灵魂的,高水平大学也就无从谈起。”基于这样的认识,桂电开始大张旗鼓地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不占区位优势的桂电,把事业作为拴心留人的根本,校领导的共识是,“是猴子就给一棵大树,是老虎就给一座高山”。

陈真诚是国内生物工程的知名专家,原在一所重点大学工作。他清楚地记得那一天,一个桂林的来电让他对桂电刮目相看,并作出了他平生一个最重要的决定。

原来,此前桂电已向他伸出了双手,校领导也曾4次登门邀请,但当他面对一边是远在桂林的执著“钟情者”,一边是多年耕耘的单位感情难舍,抉择时刻,他犯难了。他的性格是“士为知己者死”,而对方是不是“知己”,他还需要观察。

他提出了先让自己团队的部分成员过去,自己“随后再来”的想法。桂电无条件接受了这一“试水探路”的条件。他没有想到的是,“先遣团”一到,桂电就提供了良好的待遇,并在最短时间内配备了有关实验室,让他们施展才华。

电话就是“先遣团”成员打来的。陈真诚得知他的团队成员到桂林后人人得享“安居乐业”时,他心动了。

如今,他已在桂电安了家,桂电为他提供的舞台也让他如鱼得水:2009年,学校以他的团队为龙头,成立了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2010年组建了生命与环境学院,由陈真诚出任院长,2012年由桂电推荐入选广西“八桂学者”。陈真诚带来的医疗器械开发学科也填补了广西高校的空白。

“人才是外流还是逆流,遵从推拉定律。拉力与推力综合形成的合力指向,就是人才空间位移流动的方向。事业始终是最重要的一股力量!”周怀营说。

基础薄弱感情补

2010年10月的一天,北京已有了秋天的寒意。孙家栋院士早早起床了,准备迎接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

门铃响了,孙老像迎接老朋友一样握住了客人的双手。来的是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校长周怀营。

这已经是周怀营第6次上门拜访了。听着周怀营介绍着学校的发展,看着那诚挚的眼神,最终,这位我国航天科技的标志性人物被“锲而不舍”的诚心感动了,答应出任桂电的名誉校长。这在教育界一时被传为佳话。

在孙老的指导和支持下,桂电成功进入北斗导航研究领域,承担起相关导航定位技术项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还在桂电设立了CASC奖学金。

既要事业留人,也要感情留人,桂电上下“千方百计找人才,各尽所能用人才,宽宏大量容人才”,经过不懈的努力,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和团队来到桂电。

孙立贤是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因都是材料方面的专家,周怀营常和他在学术活动中碰面。周怀营一次又一次地邀请,到桂电看看。

感情是很好的催化剂。最终,孙立贤决定放弃中科院的优厚条件,带领8人的团队到桂电创业。学校严格兑现承诺,给予了一千万的科研经费支持,并建起了实验室。孙立贤直言不讳地说:“是桂电的诚恳打动了我,是学校创造的工作氛围感染了我!”

孙立贤团队被引进后,获得8个国家级项目,成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龙头。几年来,桂电引进的每一支团队都几乎支撑起了一个独立的学科,这使桂电的教学和科研建设都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区位不利环境补

每个初到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人,都被美得恍惚:山环水抱,群峰玉立,青山浮水,绿树红花,一座现代化的校园端坐在你可以想象的阳朔山水里。

此时,对于看中的对象,桂电领导都会恰到好处地给一句,环境这么好,来这工作吧?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普遍的真理。人才总是向往和流入成长创业环境好的地方。

要大师,也要大楼!桂电的智慧在于扬长避短,善于发掘优势。“比起其他高校桂电不占优势,但我们有桂林山水这个世界最好的生态环境,这是无形的资本。”为此,桂电多方争取资金,致力于“生态型、园林式、数字化”的现代化大学建设。在校园内建设教师公寓,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不仅在市区给一套住房,还在美丽的校园里再给一套住房。

“作为基础薄弱的高校,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创造适宜的工作科研环境,良好的硬件设施必不可少。”周怀营说。

硬件之外,软环境也非常重要。随着人才引进力度的加大,为防止“请来姑爷、气走儿子”,周怀营在学校大会小会上一遍遍地解释、说服。学校先后召开了两次人才工作会议,统一了全校教师的思想,桂电人才强校的旋律分贝不断提高。

除了外引,桂电还大力内培孵化人才。学校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送教师到名校攻读博士,现有100多名教师正攻读博士学位。学校还按不同方向组建高水平创新团队,给予相应经费支持,力争培养出国家级水准的创新团队。

“国”字号的科研项目代表着一所高校的科研水准。

2006年,桂电仅有10项“国”字号的科研项目。而近五年,该校新增国家级科研项目199项,省部级项目347项;获国家专利授权和软件著作权登记714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64项。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也引领推进了学校的发展,桂电为社会输送了大量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毕业生质量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记者 孙忠法)

(责编:姜萍萍、程宏毅)


相关专题
· 《中国组织人事报》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