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塞上战洪图——天镇县党员干部抗灾救灾纪事
进入主汛期以来,天镇县极端天气频发。呈现降雨时段集中、雨量大、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先后共出现较大降雨过程5次,降水量达280.8毫米,是1981年以来同期降水最高值。直接经济损失2.14亿元,受灾人口达3.12万户、8.35万人,占农业总人口的46.2%,特别是全县1.4万户、3.96万人居住的土窑洞、土坯房全部受损。危急关头,天镇县广大党员干部在抗灾救灾一线以实际行动践行了服务型党组织的作用。
暴雨袭来,领导干部冲锋在前
在洪灾频频发生时,天镇县委、县政府把抗灾救灾作为当时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暴雨过后,县委书记姚振华,县委副书记、县长刘川又冒雨走访困难群众,实地了解灾情,现场指挥救灾工作,并现场召开县四套班子联席会议、书记、县长办公会,全面安排部署抗灾救灾工作。根据受灾情况,全县于7月10日启动自然灾害救助Ⅳ级应急响应,随后逐步提升到Ⅰ级应急响应。
全县紧急动员,由县四套班子领导和县直机关及驻县单位、乡镇干部560多人,组成221支工作队,深入221个受灾村庄指导帮助干部群众开展工作;乡村两级干部严格落实包村包片包户抗灾救灾工作责任,全部深入到村到户开展灾情排查、隐患消除、转移安置等工作。
危难时刻,党员干部挺身而出
面对暴雨,全县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严阵以待,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每一个受威胁最严重的地方都有党员的身影,每一个危急关头都有党员冲锋在前。
从一线组织抢险救灾工作的现场指挥、应急处置,到解救被困群众、妥善安置转移群众;从确保每一个灾民有饭吃、有地方住、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病能医,到及时开展灾后卫生防疫,恢复电力、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岗位几乎都有党员干部出现,他们成为广大群众的“主心骨”。
县级党员领导干部每人包一个乡镇,乡镇党委领导成员每人包一个受灾村,日夜坚守受灾一线,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核查灾情、安抚灾民,与群众一同疏通沟渠、抢修道路、生产自救。全县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深入一线,率先垂范,靠前指挥,并扎实落实24小时带班值班制。
广大党员干部发扬 “5+2”“白加黑”的精神,深入抗灾一线,靠前指挥、科学应对,帮助村、组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困难,成为群众的“贴心人”。接连10日,南高崖乡党委书记杨宝英在乡村巡查灾情,指导工作,从未间断。
时过数日,人们清楚地记得是乡党委副书记韩勇泰在所包村增家岔村冒着生命危险,趟水救出84岁的五保户程如仙和70岁的孤寡老人王玉兰等人。
紧要关头,大学生村官敢于担当,战斗一线。
在抗洪救灾的队伍中,有一群特别的年轻人——大学生村官,他们敢于担当,科学救灾,是抗洪救灾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全县156名大学生村官坚持24小时在岗逐户排查,随时将信息上报乡镇。
乡镇巡查组24小时深入到村巡查。顾家湾村委会主任、大学生村官张峰与村干部们一道挨家挨户宣传、劝说群众转移。部分受灾村民们因这样那样原因不愿离开,85岁的五保户高建斌住在即将倒塌的破窑洞里,他说:“我一辈子都住这儿,屋头还有几百斤玉米,我不走!”
雨紧、水大、洪水在涨。张峰的心更急,他不顾个人安危,背起高大爷就走,腿脚被划破,屋里留下了鲜红血印;灯光下,他趟过的雨水被染红。
刚出门不久,高建斌的破窑洞轰然倒塌。高建斌紧紧地拉着张峰的手喃喃地说:“孩子,是你救了我这条老命啊!”
大灾面前,机关干部深入一线
7月15日,县防汛救灾紧急会议召开之后,经信局、交通局、房产局、卫生局、安监局、国税局等包点扶贫单位,于当日下午深入到各自包点村参与防汛救灾工作,走村入户排查灾情,与受灾群众一道开展抗灾救灾工作。经信局安排为西阳坡村购置25顶帐篷、房产局为段家沟捐助2万元用于购买帐篷,交通局为孤峰山村购置60顶帐篷。按照“撤离土窑洞、第一保生命”的原则,采取搭建帐篷、投亲靠友和利用闲置校舍、村级组织场所等方式,逐步对全县居住在土窑洞、土坯房中的农户进行转移安置。目前,房屋倒塌和严重受损的农户已全部撤离。
7月17日晚上,在暴雨来临之际,天镇县工商局带着党和政府的温暖,将20顶帐篷和400米防雨塑料布送到贾家屯乡刘家山村受灾群众的手中。同时,救灾帮扶工作队还连夜帮助受灾群众铺设防雨塑料布、指导搭建帐篷。7月16日,县畜牧服务中心为米薪关镇盆儿夭村购置了价值2000元的塑料布,用于搭建塑料棚;县安监局为米薪关镇王家烟村购置了2顶帐篷,简易床24张;团县委为米薪关镇石羊庄村购置了价值1500元的简易床5张和电线1团;国税局和综治办为米薪关镇谷大屯村购置了20顶帐篷和80张床板,价值2万元,都已落实到位,使米薪关镇上下树立了顽强拼搏、奋力抗灾的信心。
天灾何所惧,风雨共担当。天镇县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奋战在一起,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把洪灾的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用实际行动展现了党员的先锋模范形象。(李化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