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专题报道>>中央国家机关“我与十八大”主题征文选登>>国家粮食局

粮食安全:量、质均安才是真的安全

中国粮食经济杂志社责任编辑  李可
2013年07月31日09:2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2012年,正所谓“丰收中国,粮安天下”——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半个世纪以来的首次九连增。不过,如果仅仅据此就认为我国粮食安全已然无虞,无疑是一种过度乐观。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粮食的重要性自不必多说。欧美发达国家尚不敢轻言放松粮食生产,何况中国这样一个超级人口大国。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党的十八大报告用这样一句话明确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和基本实现途径。我们注意到,粮食安全被写入党代会报告已经不是第一次。2007年的十七大报告就曾指出,“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此外,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多次强调,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任何时候都“大意不得、疏忽不得、放松不得”。

事实上,粮食安全问题也从来没有淡出过人们的视线。而在今年初,粮食安全又一度成为热点问题。一方面,我国粮食自给率下降的问题引起舆论担忧;而另一方面,对粮食安全的关注点更多地被放在了质量安全上。

的确,粮食安全,数量和质量均安全才是真的安全。

颇具争议的自给率

“2012年,中国进口大豆5806万吨,把全世界可供出口大豆的60%都买来了,大豆的自给率只有20%。照此计算,中国的粮食自给率已经跌破90%。”今年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表示,中国粮食供求总量趋紧,去年进口的谷物7700多万吨,可养活1.9亿人。

一石激起千层浪。韩俊此言一出,引得国内各大媒体纷纷报道或转载,业内专家和学者们也展开了热烈的争论。有人认为这是非常危险的信号,需要引起高度警觉;也有人认为进口属于品种调剂,不必过于担心。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表示,韩俊的说法并不全面,将大豆归为粮食计算自给率确实低于90%。但目前大豆已不是口粮。农业部副部长牛盾也持相同意见,他表示,除大豆外,我国主粮的自给率现在为97%左右,而国家定的目标是95%。

不过,也有人反问,国家统计局对粮食的定义是“除包括稻谷、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及其他杂粮外,还包括薯类和豆类”。我们压缩了大豆、高粱、谷类、薯类的种植面积,才使得粮食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如果将进口大豆算在内,我们还能那么自信么?

还有专家认为,粮食自给率并不等同于粮食安全,两者之间并不是严格的对应关系。粮食安全的核心是粮食充足稳定的供给,而非是不是自己生产。对于粮食安全来说,自给率只是影响因素之一,但并不是全部因素。日本、韩国粮食自给率就不高,但这些国家并不因此特别担心粮食安全。1996年提出的95%自给率,主要根据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吃饭问题,其基础是粮食主要用于吃饭,用于保证人们基本食物需求等。如今更多的粮食用于工业用途、深加工甚至加工以后出口,不能简单以自给率来衡量。应将粮食自给率不低于95%视为观察粮食安全状况的一个“警示点”,而不是判断我国粮食格局安全或不安全的“临界点”。

尽管对于当前粮食安全形势的判断存有分歧,但毋庸置疑的是,立足国内发展生产,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根本。虽然我国造就了粮食生产九连增的奇迹,但伴随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农业农村发展正在进入新的阶段。在粮食供求处于“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紧缺”的形势下,粮食安全仍然存在不可低估的风险和隐患。人口总量增加、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农产品的工业及能源用途拓展等新情况,要求粮食必须保持稳定增产、全面增产的态势,而如何在土地等资源日益紧张、“谁来种粮”难题日益凸显的形势下保证粮食增产,是一个需要进行长期深入研究的课题。令人欣慰的是,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建立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机制、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发展农民合作社等政策措施,正使得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活力得到激发,潜能得以释放。

既要保数量 更要保质量

当前,人们对粮食质量安全的关注度正一日高过一日。

“粮食主产区自身只追求粮食的产量,忽视粮食质量的安全,形成粮食数量增加而粮食质量安全下降的怪圈”,“16%的耕地已被重金属污染”,“片面追求粮食产量,在粮食生产过程中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粮食增产速度远远不如化肥和农药的增长速度,农业成为了最大的污染来源”,“全国每年油脂生产产生废油700万至1400万吨,其中有350万吨回到了我们的餐桌上。”……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许多委员提出了在粮油质量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同时纷纷呼吁,要尽快加以解决。而在今年初召开的全国粮食流通工作会议上,国家粮食局党组书记、局长任正晓也曾表示,保障粮食安全,既要保数量,更要保质量,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题中的应有之义,小康社会绝不可以粮食供应无保障,绝不允许粮食质量安全有问题。

近几年来,政府监管力度的加大、相关政策的出台、放心粮油工程的广泛开展等让粮油产品质量有了飞速的提升,米面油产品抽检合格率都稳定在95%以上,成绩十分喜人。但更应该看到,问题粮油并未完全杜绝于市场之外。无论是前几年的染色馒头事件、假冒“稻花香”大米事件,还是今年的污水灌溉麦田、“镉大米”事件,都说明在确保粮食质量安全方面,漏洞仍然存在。

保障粮食质量安全,需要各有关部门乃至全社会的协同努力,需要贯穿从生产到流通到消费的全过程。首先要从源头抓起。在保护耕地方面,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同时,应大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对土壤肥力、重金属指标等进行监控,全面提升耕地可持续生产能力。在生产环节,对于农药、化肥的使用量要出台措施,严格加以控制。而对于在流通领域的质量监管,粮食部门责无旁贷。要进一步强化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改善粮食检验技术装备,推进基层监管执法能力建设。同时,继续大力推进放心粮油、主食产业化等民生工程,加强粮食行业诚信体系建设,推动行业自律,塑造良好的行业形象。

粮食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所以,除了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外,还应着力建立粮食质量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在法制化、制度化轨道上提升粮食质量安全水平。今年,国家粮食局决定启动实施“粮安工程”——“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其中重要一条就是构建“机构成网络、监测全覆盖、监管无盲区、系统无风险”的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

此外,已经进入修改完善阶段的粮食法草案也对保障粮食安全施以较重的笔墨。实行粮食安全考核问责制度,强调粮食质量安全保障,明确中央和地方粮食安全责任,收购、加工实施许可制、建立健全粮食质量追溯体系……粮食法草案着眼我国粮食长远发展,对粮食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作出规定,将给13亿中国人的粮食安全带来法律的保障。

(责编:单莞婷(实习生)、高雷)


相关专题
· 中央国家机关“我与十八大”主题征文选登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