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专题报道>>中央国家机关“我与十八大”主题征文选登>>国家粮食局

守护粮食安全  建设美丽中国

——学习十八大心得体会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  综合处处长 卜轶彪
2013年07月31日09:20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如果问十八大报告中哪一个新词汇最能激起社会各界的共鸣、最受普通群众欢迎,“美丽中国”无疑会首当其冲。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绿色需求、生态需求,还大地以绿水青山,还老百姓以绿色家园。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作为粮食工作者,我们要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协调推进“新四化”建设的战略高度,守住管好“天下粮仓”,做好“广积粮、积好粮、好积粮”三篇文章,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

一、美丽中国的全新内涵

美丽中国是要我们的生活环境绿色环保。从“求温饱”到“盼环保”、从“谋生计”到“要生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生存健康的关注越来越高。具体到粮食来说,就是提供安全优质的食品。

美丽中国是要我们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历经60多年建设发展,我国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可避免的破坏。粮食产量尽管实现了“九连增”,同时也付出了过度施肥、过度开采地下水的代价,要实现粮食增产的可持续发展同样任重道远。

美丽中国是要我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人定胜天”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节约身边的一滴水、拾起地上的一张废纸、倡导低碳出行……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粮食部门职工要从自身做起,爱粮节粮,坚持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在“美丽中国”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一定能实现“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美好愿景。

二、守护粮食安全,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贡献

李克强同志在国家粮食局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了“守住管好’天下粮仓’,做好’广积粮、积好粮、好积粮’三篇文章”的要求,这是对我们今后粮食工作的总部署、总要求,也是具体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落实措施。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粮食安全问题关系到世界的和平与稳定。粮食短缺不仅会引发社会动荡、局部冲突,更有甚者能够导致文明的消亡。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2003年、2008年、2010年、2012年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粮价上涨甚至粮食危机,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和经济问题。粮食危机距离我们并不遥远,我国粮食安全“虽无近忧,但有远虑”,当前粮食增产跟不上国内消费需求发展,而未来城镇化和工业化必将持续增加对粮食的需求。

我国短期内的粮食安全状况,并没有太大问题。我国目前粮食储备远远高于粮食安全的警戒线。从我国过去30年的历史看,在大多数年份,我国的粮食缺口占全国粮食产量的比重都在5%左右。该比例最高为2003年的12.9%。目前我国粮食需求总量在5.9亿吨左右,粮食产量和消费基本平衡。由于连续9年丰收,国家掌握大量粮食库存,再适当增加一些进口,短期内我国粮食安全并没有问题。

就长期发展趋势看,粮食安全问题比较严峻。在需求方面,随着人口的自然增加、人均收入水平的增加、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需求将不断上涨,这种趋势是明确的、持续性的、刚性的、不可逆转的。据各方面估算,目前每年粮食需求约增长500-600万吨,即每年增长1%左右。而在生产方面,却是不确定的:耕地面积减少、水资源短缺、生态条件恶化,所有这些因素都使得我国农业外延扩大再生产的潜力极为有限。在农业内部,通过挤占其他作物面积来扩大粮食面积的潜力,无论是从自然可能性还是从经济可行性的角度来看,都是很小的。增加国内粮食生产的惟一出路是提高单产,而单产的提高潜力能在多大程度上挖掘出来,取决于一系列不确定的因素。

因此,守护粮食安全是我们粮食人的职责所在,守住管好“天下粮仓”,就是守住耕地红线,夯实农业基础,加强流通设施,保障粮食安全。

三、对于守护我国粮食安全的一些个人看法

目前世界粮食形势日趋紧张,粮食供需矛盾突出,粮食安全问题成为全世界亟待解决的问题。建国以后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粮食已经做到基本自给。但新时期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粮食安全问题在我国仍然存在。在严峻的挑战面前,我国只有在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健全国家和粮食储备体系、加强耕地保护和严格限制粮食的工业化等方面下大力气,我国才能切实保证粮食安全。

1. 必须依靠自身力量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在短期内,粮食生产出现一定程度的波动,是很正常的。这种波动的原因:一是自然原因,包括各种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等,是客观外部原因;二是经济原因,主要是生产者适应价格、成本和风险变化所做出的调整,是由生产者主观决策所决定的。与生产的波动不同,粮食消费需求是不断稳定增长的,每年增加幅度大致在1%左右。这种生产和需求变化的不对称,必然形成短期内供求的不平衡。调节短期内的供求平衡较为容易,一是靠国内储备,二是靠进出口贸易。

粮食是一种战略品,关系到国家稳定和民族独立,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不可能依赖国际市场来满足。原因:一是中国粮食需求量非常大,国际市场当年贸易量不足以满足中国的需求量。2012/13年度全球谷物贸易量预计为2.95亿吨,仅仅相当于我国当年需求量的50%。国际形势波谲云诡,油价和粮价的走势变幻莫测,我国作为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后来者,尚不掌握农产品的定价权和农产品国际贸易的话语权。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如果粮食出现问题,依靠从国际市场上大量进口是不现实的。粮食安全问题在我国将长期存在,我国解决粮食问题的基点要立足于国内的供给。二是从国际市场进口面临禁运的风险。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卢锋认为,1950年到1984年间,全世界范围内共发生了85次经济制裁,其中涉及到食物的出口贸易禁运为10次,10次食物禁运中,有一半左右属于部分或全部中断援助性粮食出口。余下的粮食禁运大都是广义粮食禁运,即对象覆盖包括粮食在内的大量乃至全部商品贸易的禁运。真正属于我国有关政策讨论中假设的以粮食为主要对象的商业性粮食出口禁运只有一次,对象是前苏联,1980年至1981年,该国入侵阿富汗引发的。如果因国际环境变化,发生针对我国的粮食禁运,将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为了降低粮食禁运的风险,有必要对粮食进口依存度和用途加以监控;还应鼓励对粮食进口替置的粮田在农业生产范围内加以利用,以求在提高耕地利用效率的同时,储备粮食生产能力,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2. 必须保证耕地红线不动摇

我国政府一直对粮食安全有着清醒的认识,狠抓农业和粮食生产一直是从未松懈的工作。自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9年颁布聚焦“三农”的“一号文件”。2008年11月发布的《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2008-2020)》,从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主要目标和任务、政策和措施等方面做了系统而明确的规划。国外评论称,自从30年前开始经济改革以来,中国一直面对着末日预言般的警告:中国需求增长将导致全球性的粮食紧缺。事实证明,这些预言基本上都落空了。斯坦福大学中国农业政策专家罗思高表示,中国粮食自给率仍高达99%,但中国是个大国,而一般来说,国际农业市场很不活跃,所以当他们进入市场,尤其是一些新市场时,就可能造成很大影响。

我国耕地面积逐渐减少。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可耕地面积日益减少。国土资源部数据显示,我国耕地面积在十年内减少了1.24亿亩,离18亿亩的红色警戒线已是咫尺之遥。因此,保证粮食安全,必须实行严厉的耕地保护制度,提高耕地的生产效率。建立耕地资源保护和利用的长效机制,把耕地减少控制在最低限度,协调好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矛盾,不断改善和提高耕地质量,为提高粮食产出能力奠定坚实基础。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物质条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中国虽号称地大物博,但真正的宜农耕地并不多,加之20多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化粗放式发展,迅速扩张的开发区建设都导致耕地锐减。因此,要保证耕地供应和粮食生产,就必须改变我们的城市化、工业化模式,对开发区进行综合治理,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以遏制耕地锐减趋势。此外,土地的低效利用也是限制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必须通过进一步的土地产权改革,加大产权的保护力度,来促进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3. 更多关注饲料粮安全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将由低蛋白质的谷物、蔬菜为主转为营养更为丰富的畜类、蛋类、鱼类、奶类产品,而这些高营养的食物需要更多的粮食转化。这样,随着我国人均收入的提高,人均粮食的消耗量也会增加,这也增加了对粮食的总需求量,尤其是对饲料粮的需求量。

目前,我国主要粮食品种产需总量保持基本平衡,但大豆和食用植物油的供应缺口较大,玉米作为饲料粮的主要品种也不再供过于求。因此,关注粮食安全问题应该把更多精力放在饲料粮安全上来。

4.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扶持

农业本身是一种弱势产业,加之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和“剪刀差”的存在,我国农业自我发展能力薄弱,必须通过外部输血来恢复元气。一方面,政府必须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体制投入大量资金,以缩小城乡差距,增强农村的自我发展能力;另一方面,政府应该改变当前对农业发展不利的金融政策,提高农民的信用额度,对农资贷款进行补贴和担保,为农业投资提供优惠待遇,以促进外部资金向农业的流入,缓解农业发展中的资金紧张问题。

我国的粮食安全短期无虑,长期堪忧。因此,对于随时可能发生的粮食危机,我们必须时刻带着深刻的忧患意识,不断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万无一失。面对国内外粮食安全形势的新变化,只有把仅仅满足于国内需求的“口粮农业”上升为服务于国家全球竞争的战略产业,才能真正掌握我国粮食安全的主动权。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才能保障国家未来的粮食安全,从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基本的安全保障,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应有贡献。

(责编:单莞婷(实习生)、高雷)


相关专题
· 中央国家机关“我与十八大”主题征文选登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