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专题报道>>中央国家机关“我与十八大”主题征文选登>>中国气象局

关于气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定位与作用若干思考

中国气象局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与规划室副主任  朱玉洁
2013年07月30日15:36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原标题:关于气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定位与作用 若干思考

党的十八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首次提出“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强调“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这充分表明党中央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充分体现气象事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光荣使命,更标志着气象事业正进入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牵涉国家社会各个层面,事关每一个公民,需要社会每一个部门出谋划策、攻坚克难。围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确保我国生态安全三大问题,气象部门应找准工作切入点,切实发挥出气象工作的基础性科技保障作用。

一、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和重点任务

建设生态文明,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创造性地回答怎样实现我国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本质。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一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二是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三是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四是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二、气象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是为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矛盾而提出的,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以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本质要求。气象工作作为中国政府整体工作的一部分,承担着气象预测预报、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等职能,在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中发挥着基础性科技保障作用。

首先,气候资源是生态环境资源的根本,科学开发与合理利用风能、太阳能、空中云水等气候资源,是推动经济发展由不顾资源环境代价向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转变,有效缓资源约束趋紧的重要途径。(针对资源约束趋紧)

其次,大气环境污染是生态环境污染的核心内容,切实加强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开展主体功能区气象评估与服务,建立温室气体的动态评估、盘查和防控业务,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评估水平,强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是减轻生态环境污染的基本要求。(针对环境污染严重)

第三,气候承载力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前提,气候容量决定了资源环境容量,影响和决定着生态系统安全。开展全国气候系统承载能力分析评估、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强化国土空间开发气候可行性规划,实施气象生态修复工程,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和水平,是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迫切需要。(针对生态系统退化)

综上,气候推动人类进化,气候孕育人类文明,气候改变生态环境,气候文明影响生态文明。气象概念、知识、学科、文化,自产生以来,便与经济社会和人类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与生态文明紧密相连。气象工作发挥着保障经济发展,安全运行的作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气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定位与作用

总体定位:气候是生态环境的主要控制性因素,适宜的气候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气候文明是生态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气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处于前沿哨口的突出战略地位,发挥着基础性科技保障作用。

具体而言,首先,气象防灾减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生态安全、有效防范环境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其次,中国特色公共气象服务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民生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的基础保障;第三,科学应对气候变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要求,是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障全球生态安全的先锋;第四,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是服务主体功能区战略的迫切需要,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先行队;第五,科学合理的气候区划与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是全面促进资源节约的必然选择,是维护代际公平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要要求;最后,象法律法规和公众气象科普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要素,有利于促进全社会真正树立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四、气象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与重点领域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气象事业发展方式为主线,面向建设美丽中国的总目标,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要求,调整深化气象事业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全方位、多领域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构建生态文明气象综合保障体系,实现天气气候要素监测预警向生态环境监测预警延伸,实现由天气气候灾害监测预警为主向天气气候风险管理转变,实现由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为主向气候科学资源管理转变,在气候背景上减缓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气候资源管理与保护体制基本理顺,为“天蓝、地绿、水净” 的美好愿景提供基础性科技保障能力稳步增强,气候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二)发展目标

着力构建由“五系统”组成的生态文明气象综合保障体系。一是生态环境气象科研业务系统,二是生态安全气象灾害防御系统,三是生态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系统,四是应对气候变化防控系统,五是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法律法规保障系统。

(三)重点领域

一是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主体功能区建设气象评估与服务,温室气体的动态评估、盘查和防控,气候可行性论证等。

二是资源节约和合理开发利用领域:重点推动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包括气候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分析评估业务;精细化气候资源区划;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的利用,空中云水资源以及各行业安全生产节能(水、电等)专业气象服务等。

三是生态环境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生态系统气象监测、预测和评估业务,雾、霾、沙尘暴(PM2.5,PM1;低能见度)预报;污染气象条件预报、空气质量预报;突发大气污染事件应急保障;光化学烟雾(臭氧)预报;核泄漏及有毒(害)气体泄漏的扩散预报等。

四是服务人民健康宜居生活领域:精细化的公众气象服务、与人体健康和医疗关系密切的紫外线强度、花粉浓度、人体舒适度、疾病的发生和流行等气象预报服务。

五是保障生态安全领域:重点是加强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防御。当前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突出做好暴雨、洪涝、干旱、高温、低温等的监测预测。

六是建立完善的生态制度领域:加强气候变化应对、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方面的立法。

五、主要建议

首先,要深化认识,准确把握定位,切实履行职责,为实现“中国梦”贡献气象力量;其次,要拓展形成气象事业发展的新理念,实现从“三气象”到“四气象”的转变(“生态气象”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一种发展理念。它有别于传统“农业气象”下的“生态气象”理念,指气象从发展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上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第三,要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坚持服务和防控并重的发展战略;第四,要拓展形成气象事业发展的新思路和业务新布局,工作重点向突出生态环境气象业务转变,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气象综合保障体系;第五,要进一步强化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将气候可行性论作为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来推进;第六,要更加注重创新体制机制,构建科学管理的法制框架(研制气象生态文明考核指标;将气候容量/气候承载力、气象灾害占GDP的比重、由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全年蓝天日数等生态气象指标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体系);最后,要加大科普宣传,创造公众参与的机会。

(责编:单莞婷(实习生)、高雷)


相关专题
· 中央国家机关“我与十八大”主题征文选登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