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专题报道>>中央国家机关“我与十八大”主题征文选登>>中国地震局

彰显四个意识  促防震减灾事业长足发展

安徽省地震局震害防御处科员  程鑫
2013年07月30日15:3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原标题:彰显四个意识 促防震减灾事业长足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必须增强宗旨意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必须增强使命意识,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这“四个意识”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最后的殷殷嘱托,是新时期对广大党员提出的更高要求,同时也是各级政府部门能够长期引领地方发展、努力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障。作为地震部门,如何结合实际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不断实现防震减灾工作的可持续性大发展,笔者认为,必须深刻领会、牢牢把握、认真落实这“四个意识”,切实做到将忧患意识放在震情工作上,将创新意识融入在事业发展中,将宗旨意识投入在为民服务上,将使命意识贯穿在各项工作中。

忧患意识,是防震减灾事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精神传统之一,它代表着一种高尚风格,体现的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忧患意识作为一种文化传统,渊源至深,从一定角度来说,正是中华文明孕育和包含的忧患意识,才使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忧患意识体现的更是一种居安思危的高超智慧。“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不就是告诫世人和国家要常有忧患意识吗?翻开历史看看:唐太宗告诫太子,“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这种忧患意识,是他经常提醒自己用忧患意识来治理国家,所以他才能从谏如流,开创了“贞观之治”的伟业;而唐玄宗,精明了几十年,在厌倦了忧患意识后,糜烂生活,温柔乡里,最终迷失自己,死于安乐,为安禄山之乱动摇了大唐盛世的根基。

安徽省作为经济发展迅速的少震省份,复杂多变的震情形势、艰巨繁重的维稳任务以及日益增长的社会要求,都深刻警醒了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还面临着诸多困难、挑战和风险。纵观震情,自2005年以来,九江地震、定远地震、肥东地震、安庆地震、桐城地震接连来袭,整个华东地区的地震活动此起彼伏,作为地震人,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们的防震减灾工作中依然存在着诸多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例如省内的地震监测、预警项目建设仍需进一步提速,抵御、应对大震的能力亟需进一步加强。因此,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不断提高地震监测预报水平,逐步夯实灾害防御的技术,大力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将“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的理念深深地扎根于我们的震情工作之中。

创新意识,是防震减灾事业永葆先进的不竭源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个人保持蓬勃朝气和昂扬锐气的力量源泉。创新是一种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是一种勇于探索的工作态度,是一种不断追求卓越、追求进步、追求发展的理念。古书中就有着很多对创新的阐释,《广雅》中有“创,始也”,《魏书》有“革弊创新”,《周书》有“创新改旧”,《大学》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到与时俱进,从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敢探索到科学发展的大胆实践,不断开展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道路创新和制度创新。实践证明,善于用创新才能破解前进道路上的难题,只有创新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才能谋求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进步,必须要坚持创造与创新。正如科技谋划中,安徽省地震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突出重点、综合防御的发展方针为导向,立足于我国华东地区震情形势,制定了“一场一带一站”的宏观科技战略,全面促进我省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再攀高峰;队伍建设上,我们不断强化军地联合、区域联合、部门联合基础,并首创性的建立了与人防协作、灾评工作局校联合的全新模式,在全省上下形成政府主导、军地协调、专群结合、全社会参与的防震减灾工作格局;学术研究上,近年来在国际国内刊物中发表各类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数百篇;交流合作上,我们已走出国门,与蒙古、菲律宾、新西兰、台湾等多个国家(地区)开展了地震合作项目和科技研讨交流……回顾安徽局建局来四十年的风雨历程,其本身就是创新意识不断升华的具体体现,也正是因为安徽地震人的凝心聚力,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奋勇争先,才真正把简单的事情做得不简单,把平凡的工作做得不平凡。

宗旨意识,是防震减灾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基石

什么是“宗旨意识”?《中国共产党章程》做出了最好的阐释:“中国共产党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古往今来,顺民心则政兴,逆民心则政废。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发展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它贯穿于我们党的全部理论与实践,是党存在与发展的力量所在,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从张思德、雷锋到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牛玉儒、任长霞等,都把为人民服务当作毕生的追求。新时期下,增强宗旨意识,更应该用“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来诠释,努力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用人民赋予的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保障工作。

事业的发展如果失去了为民服务的宗旨,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防震减灾是集科技型、社会性、基础性为一体的公益性事业,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我们要面向社会、面向大众,将“以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根本宗旨”贯穿于我们的一切工作之中。多年来,安徽省地震局不断加快推进防震减灾法规体系建设,强化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不断探索城市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和农村防震保安工作新方法,社会综合防御地震灾害水平稳步提升;多年来,我们坚持将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作为提升社会抵御地震灾害的有效抓手,利用各种渠道、各种途径持久广泛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和教育,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不断提高;多年来,我们开展了形式多样、规模不同的地震应急演练,提高了政府应对地震灾害事件指挥能力、处置能力和群众自救互救能力,全社会的防震减灾能力明显增强。

使命意识,是防震减灾事业扬帆远航的精神之本

使命意识是一个国家历史传统、精神情感等方面的积淀和传承,是人们认同归属的精神家园和沟通交流的桥梁纽带,作为一种凝聚力、创造力,使命感深深熔铸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振兴的每一个历程之中。“一诺犹重,黄金贱于白圭”、“海岳尚可倾,口诺终不移”,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地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既受命于民,使命意识时刻不能忘记,使命大于天,使命厚于地,使命重如山,使命深似海,我们应当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面壁十年图破壁,心无旁骛做事情,踏石留印,抓铁有痕,锲而不舍、聚精会神地把党和国家的发展大业推行前进。

完成使命是防震减灾的根本任务,是地震事业存在和发展的理由。然而,我们脚下还有很长的路,根据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要求,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地区的防震减灾能力力争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我们不能忘记地震预报是当今世界科学难题,其探索之路仍将艰难曲折、布满荆棘……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是党和人民的重托。为圆梦地震人的使命,我们必须着力打造海陆空一体的立体地震监测网络,必须知难而进勇攀地震预报科学高峰,必须切实保障城市、工程建设和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必须不断加强地震紧急救援能力建设,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矢志不渝的向着每一个目标前进。

人们常说,一滴水可以透视太阳。安徽省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四十年,是艰难的四十年,也是辉煌的四十年,足可以折射出我们国家在中国共产党执政六十多年来的“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巨大变化。当前,防震减灾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让我们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引,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古训,彰显“四个意识”,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努力提升防震减灾综合能力,继续谱写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新篇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国富民强“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责编:单莞婷(实习生)、高雷)


相关专题
· 中央国家机关“我与十八大”主题征文选登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