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深入推进郑州市防震减灾工作科学发展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党的十八大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统筹伟大事业与伟大工程,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全面部署,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明确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改革开放的目标,为党和国家事业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八大报告也第一次明确将防震减灾工作写入工作报告,对全面推进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防震减灾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我们要以对党、对人民、对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性,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宽广眼界、敏锐眼光,及时发现新情况;以战略思维、前瞻思考,深入研究新问题;以求实精神、创新方法,善于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紧密结合防震减灾和郑州市实际,不断推进郑州市防震减灾工作科学发展。
一、牢牢把握防震减灾工作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刚刚结束的党的十八大在报告中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强调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明确提出:“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这是第一次将防震减灾工作写入党的工作报告,并把防震减灾工作作为重要内容明确定位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为防震减灾工作在改革发展大局中确立了方向和定位。中国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建民同志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时指出:“十八大报告论述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创新社会管理、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等内容,对于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具有很明确的针对性、指导性。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要把思想、智慧和力量凝聚到防震减灾工作根本宗旨的长期实践中,凝聚到进一步完善防震减灾“3+1”工作体系建设中,凝聚到提升社会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中,凝聚到全力以赴推进防震减灾事业科学发展中。”
贯彻落实好十八大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清醒认识、深入分析防震减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有效的工作举措,更加完善可靠的政策保障,扎扎实实地做好防震减灾各项工作。
二、紧紧围绕防震减灾工作发展的几个重大问题
一是要主动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十八大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防震减灾工作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更加自觉地把防震减灾工作放在总体布局中谋划和推进,紧紧围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落实三大战略要求,不断健全防震减灾“3+1”工作体系,不断提升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应急救援、科技创新能力,以更加有力的法制保障,充分发挥防震减灾的职能,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是要积极参与“平安中国”建设,全力维护和保障社会安全和谐稳定。社会和谐稳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民群众的普遍愿望。中央作出建设“平安中国”的重大部署,充分体现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坚定决心,既是发展所需,又是民心所盼。汶川地震后,党和政府更加高度重视防震减灾能力建设,人民群众更加关注地震安全。要让人民群众生活的安全、生活的幸福,我们就必须更加坚定自觉地长期坚持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根本宗旨,把主动防灾、科学避灾、有效减灾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成果,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三是要健全完善防震减灾科学发展体制机制,积极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党的十八大确立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新机制,明确了“加快健全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战略任务。建设法制中国,既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和根本保障。地震系统作为从事防震减灾工作的部门,要按照中央的新要求,要自觉把法制建设贯穿于防震减灾“3+1”工作体系建设的各个环节和全部过程,以法制保障发展,加快形成适应新时期新要求的体制机制,推动实现防震减灾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做出积极的贡献。
四是要大力加强防震减灾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地震系统的防震减灾工作能力和公信力。建设一支过硬的防震减灾工作队伍,是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保障。地震系统要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以提高专业化、职业化、正规化水平为重点,全面加强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着力打造一支忠诚可靠、业务精通、执法为民、务实进取、公正廉洁的防震减灾队伍。
三、深入推进郑州市防震减灾工作科学发展
防震减灾工作是事关社会公共安全、事关人民群众利益的一件大事,实际上也事关经济社会进步的水平。目前,郑州市正处于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建设和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时期。我们要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对防震减灾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面对异常复杂的震情形势对防震减灾工作提出的严峻挑战,面对目前防震减灾工作存在的困难,认真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加倍努力工作,不断开拓进取,将防震减灾工作推向深入,开拓新的局面,深入推进郑州市防震减灾工作科学发展,更好地服务新型城镇化引领、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和以网格为载体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长效机制建设“三大主体”工作。要在防震减灾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挑大梁、走前头,作表率,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一)围绕地震台站建设,进一步提高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水平。这是我们的基础工作,也是首要工作。我们要按照河南省地震监测台站建设“一县一台”的目标和郑州市地震监测台网规划的要求,积极推进县(市、区)地震台站建设。认真做好台网维护运行和管理以及台站观测环境的保护工作,提高监测质量和速报能力。坚持地震趋势会商制度和震情短临跟踪制度,及时落实地震异常。加强“三网一员”建设,继续完善群测群防工作体系,强化宏观观测点的规范化管理。
(二)围绕抗震设防要求管理,进一步增强地震灾害防御能力。要继续加大与相关部门工作协调力度,规范健全工作管理机制,进一步强化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把抗震设防要求管理纳入基本建设程序落到实处并抓出成效,对建设工程全面审核把关,落实重在“防”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抗震设防执法检查力度,确保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达标,杜绝地震安全隐患。加强地震安全性评价资质管理和安评工作质量管理,推进安评结果的使用。推进地震小区划和地震安全基础探测工作,为郑州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科学、可靠的抗震安全依据和方案。开展城市地震安全示范城市、示范社区、示范企业创建和校安工程建设。对重大建设工程、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工程以及学校、医院、幼儿园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筑,开展抗震性能普查、鉴定和加固工作。结合城中村改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等,继续推进地震安全农居工程,积极参与乡镇民居抗震设防指导工作,尽快改变农村民居不设防的现状,使所有建筑物均达安全标准。
(三)围绕地震应急指挥体系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进一步提升地震应急工作能力。积极推进各级各类应急预案的编制和修订,组织不同层次的地震演练,确保震时响应迅速、行动高效。建立健全应急指挥体系。推进郑州市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建设,实现与省地震应急指挥系统互联互通。不断加大专业地震救援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力度,完善应急救援装备。结合广场、公园、绿地、体育场、人防疏散基地和学校等公共设施,大力推进全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
(四)围绕创新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形式,进一步增强公众防震减灾意识。积极推动将防震减灾知识教育列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各类学校培训教学计划,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学生的防震减灾意识和应急管理能力。加强部门合作,建立与媒体、公众的有效沟通平台和机制,重点做好新闻媒体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强化地震突发事件的舆情引导和风险应对。健全完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进一步丰富载体,大力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大讲堂等活动,深入推进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机关、进家庭的“六进”活动。提高社会公众的风险意识和自救能力。继续以“5.12”防灾减灾日宣传教育活动为重点,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月”活动。总结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示范学校、示范企业、示范社区创建工作经验,把示范工作引向深入。
(五)围绕防震减灾综合能力的提升,不断探索监测预报和防震避灾的新手段和新方法。事业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是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事业发展的广度、深度和高度。防震减灾工作任重而道远,事业发展永无止境,必须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大环境和主方向。郑州市防震减灾工作要按照中国地震局关于创新和管理的思路,结合郑州市实际,认真分析当前政府和社会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需求,要加大对防震减灾事业的创新力度,支持防震减灾科技基础及应用研究。加大防震减灾科技创新力度,深化地震构造、地震孕育发生机理、地震成灾机理等重大基础科学研究,不断探索监测预报和防震避灾的新手段和新方法,使防震减灾科技创新成果更多地惠及民生。
做好防震减灾工作,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我们的神圣职责。我们要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务实重干,开拓进取,努力推动郑州市防震减灾工作科学发展的新局面,为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