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专题报道>>中央国家机关“我与十八大”主题征文选登>>中国地震局

一个地震工作者的平安中国梦

广东省地震局监测中心办公室副主任  何雅蓓
2013年07月30日15:29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原标题:一个地震工作者的平安中国梦

中国历经三十五年高速发展,随着十八大“两个一百年”目标的提出,更催生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中国梦不仅激发了中国人民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更点燃了13亿人的奋斗热情。

中国梦首先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梦想。而归根到底,中国梦是人民的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作为一名基层地震工作者,一个属于自己的中国梦也同样在内心升腾——防震减灾的平安中国梦。

生命无价,平安是福。无论是36年前的唐山,还是不久前的汶川与玉树和刚刚发生的芦山强震,灾难深重的场面,总让人不禁动容。那些地震,不仅让我们清醒看到生命面对大自然肆虐时的脆弱,更让我们深刻认识到防震减灾工作的艰巨性和重要性。下面,我主要结合十八大精神的学习,分享关于实现防震减灾的平安中国梦的一些体会。

一、从“建设”到“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始终坚持让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更好保障,防震减灾工作要走在前面。

从“建设”到“建成”,十八大对小康社会的论述,一字之变,却是个质的飞跃,它为我们描述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关于小康社会的美好前景。随着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群众向往更加美好的生活,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更加良好的生态环境,更加安全的生活空间,对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期望也越来越高。

(一)防震减灾是政治工程、民心工程。地震灾害能让一个国家繁华的城市、美丽的乡村、生命和财产瞬间化为乌有,经济社会建设成果与灾害损失相互抵消。随着经济持续增长,城市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财富日益积累,小康社会的建成,地震灾害潜在威胁和风险也更加突出。防震减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从某种意义来说,防震就是建小康,减灾就是得民心。减灾就是政治,防大震减大灾就是大政治。在建成小康的新时期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对防震减灾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人民群众对防震减灾也抱起了新期待。

(二)有效的防震减灾就等于增加GDP。考量现代国家发展的标准,已不再是单纯的国内生产总值,而是国内生产总值与国家减灾效益的综合评价。在对政府减灾绩效的评估上,社会管理的效益远远大于物质保障的效益。加强防震减灾工作建设,采取更有效的防震减灾措施,就意味着地震灾害带来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将会进一步减轻,换个角度来说就是在制造GDP。

家和万事兴,国安享太平。加强防震减灾工作建设能有效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经济建设成果。纵观现代世界防震减灾强国,都是政治与经济并举的国家,而只追逐经济攀升、忽略防震减灾工作建设的国家,必成地震灾害风险之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防震减灾是实现平安中国梦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障,加强防震减灾工作建设势在必行,而且必须走在前面。

二、应坚持将防震减灾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融合,深入推进三大体系建设,加强对防震减灾的科学化管理。

纵观十八大报告,通篇闪耀着科学发展的光辉。就是发展必须以民生为依归;必须建设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位置。防震减灾工作也是如此,必须坚持以服务国计民生为依归;必须切实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必须把公共服务及其产品化应用放在更突出位置。应该在“凝聚力量、攻坚克难”指导下,更加着力提升法制化、社会化、集约化、产品化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坚持防震减灾工作就是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根本宗旨,充分发挥地震行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扎实推进三大体系建设,努力以基础能力建设支撑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走一条科学发展的道路,共同开创实现平安中国梦的事业发展新局面。

(一)夯实基础,扎实提高防震减灾服务社会能力。地震速报是地震系统服务社会和政府开展地震应急和减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社会对地震部门的“第一需求”。唯有以社会需求为引领,不断加密地震监测网络建设,提高地震监测的效能,使地震监测预警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防震减灾的工作预期,才能更好地实现“减灾”。当前,广东台网已实现1分钟自动速报,3分钟修正速报。2012年和今年2月,我省河源市先后发生4.8级、4.2级和4.8级地震。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通过网络、电视、官方微博向社会公众发布了震情信息,切实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我们还圆满完成了“十八大”等特殊时期震情保障任务。并加强省地震局、省海洋与渔业局间的合作,初步建立了南海海洋地震监测系统;与省应急办、省气象局积极开展合作,探索建立起地震信息发布机制。广东局上下还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局党组提出的“以高水平高效率为目标,以创新研发为先导,以平台建设为核心,以产品化为依托”的工作思路,继续狠抓创新研发,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防震减灾工作科学发展,不断探索把最新的地震观测技术应用于实际工作,推动防震减灾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研发、产品化、实用化推广,把地震工作成果变成政府、企业、公众易于了解和应用的产品。在近期内将实现全区域全要素“超快”速报,加快推进珠江三角洲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项目建设,力争上半年完成项目前期工作,年底前系统开始试运行,在全国率先实现对粤东和珠江三角洲目标地区地震预警,积极为建成在线、实时、产品化的防震减灾服务平台作出贡献。

(二)未雨绸缪,灾前防御比灾后救援更重要。

1.加强管理,提高城乡抗震设防能力。当前,城乡建设抗震设防能力明显不适应地震灾害频繁严重的形势,必须改变“城市高风险、农村不设防”的状况。有备方能无患,为进一步加强管理,切实提高城乡抗震设防能力,满足抗震设防管理和服务的需求。防震减灾要从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做起,只有安居才能乐业,切实推进城乡抗震设防建设,就是守护每一个人的平安中国梦。

2.完善机制,健全防震减灾责任体系。我省已逐步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政府考核体系,特别针对一线预警部门的责任人员,通过责任机制提升预警成功率,力争把地震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工作实践中新的工作机制发挥了积极作用,责任人员多了解、常过问、勤指导,体系内部的沟通协调呈现出常态化,防震减灾工作正在悄然地从“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变。

3.保护生态,推进示范城市审批创建。地震安全是建设“平安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题中应有之意,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开展防震减灾示范城市、示范社区创建工作,组织对申报城市进行督查调研,指导。争取两年内完成首批(或首个)防震减灾示范城市的测评认定工作,努力建设拥有地震安全的“幸福广东”。

(三)注重实效,应急救援体系要全方位、立体化。一是防震减灾教育要制度化。将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在校学生教材及各级领导干部培训计划,将防震减灾知识宣传纳入全社会科普宣传活动,进一步提高全民的防震减灾意识和素质,通过以点带面整体提高社会各界和公众的应急避灾能力;利用“5.12防灾减灾日”、“7.28唐山地震纪念日”、“科技三下乡”等时机,各级宣传、地震、教育、科技部门共同合作,采用各种宣传方法,强化推动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创作一批群众喜闻乐见及趣味性的宣传作品,通过地震科普教育基地、网站和地震主题宣传活动等渠道,建立常态化的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普及机制。以制度化保障促进整个社会的安全发展意识、防震防灾意识的提高。

二是应急预案要实用化。开展地震重点危险区、需要注意地区地震应急风险评估,制定专项应急预案。指导各级各类地震应急预案的修订。完善地震信息快速发布机制,考虑对有感以上地震发生后数分钟内向有关区域手机用户发送地震短信,及时稳定社会,安定民心。

三是应急演练常规化。指导地震重点危险区、需要注意地区,特别是中小学校、医院、图书馆等人群密集场所开展形式多样、不同规模的地震应急演练。完善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及救援辅助决策系统。积极推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以及地震应急物资储备工作。让震害防御的安全常识深入千家万户,全面提高公众的自防自救互救能力。

四是社会应急需求回应及时化。有效建立和完善抗震救灾舆论引导机制,建立健全地震灾害新闻发布的制度,加强社情民情舆情的掌控,把重视舆论、倾听舆情作为掌握防震减灾社情民意的重要途径。及时发现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并以此作为地震工作部门改进工作措施、完善工作部署的重要参考依据。对社会的合理诉求,及时采取处置措施,防止因社会合理诉求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回应而引发社会不安定事件。

三、要实现新形势下防震减灾部门的职能转变,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机关单位。

防震减灾部门作为实现平安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必须加强组织内部建设,使防震减灾事业融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之中,实现“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以我局为例,为响应十八大关于“三型目标”的达成,进一步落实广东省地震安全人才培训、公共服务和科技创新建设,为平安中国梦的实现奠定了组织基础。

(一)勤于学习,提升队伍整体素质。1.不断增强团队凝聚力。为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队伍、应急救援队伍、防震减灾助理员、群测群防队伍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充实市县和基层队伍力量;2.不断增强公共服务的核心竞争力。大力推进科技自主创新,丰富学习方式,加大教育和培训力度,全面提升防震减灾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3.不断增强基层先锋的模范带动力。针对不同类型队伍制定相应的考评和激励机制,各司其职,各尽其能,提高地震应急准备和处置能力;4.不断增强科学发展的内在源动力。完善培训体系,大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发挥社会动员机制,大力发展志愿者队伍,不断地扩充防震减灾民间力量,逐步形成全社会共同抵御灾害的工作格局。

(二)心系服务,打造防震减灾品牌。为弥合公众与科学界之间的断层,转变公共服务工作思路,广东局牢固树立公共服务意识,力争打造具有广东特色的防震减灾“领先品牌”。这体现在聚焦服务,将有限的社会管理寓于无限的公共服务之中,并实现三个转变:1.从拓展公共服务向公共服务产品化、产业化转变。两年前,局党组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大速报、大服务、大平台”,首创公共服务产品化、产业化的工作构思。并在此构思的引领下,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减灾文化为导向,以服务民生为核心,大兴公共服务产品研发、推广之风,力争通过“十二五”及“局省合作”的契机,实现防震减灾公共服务系列产品的具体化、系列化,实现了“十二五”事业的良好开局;2.从服务对象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今年我局就提出初步构建服务“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政府应急管理和社会公众”五位一体的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体系,力求打造广东省地震安全服务“网上超市”,做到服务产品最多,服务对象最广,服务效能最好;3.从一般服务向主动服务、深度服务转变。“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局正在深入开展创建服务,建立采集、加工、服务为一体的信息服务系统,通过市县服务节点建设,建成一个覆盖全省的实时共享的地震安全信息服务网络。依托上述信息服务系统,在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广范围内,同时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对象、不同层次的需求,显著提升我省地震安全的社会服务能力。

(三)重在创新,提高科技支撑能力。我省拥有“广东省地震预警与重大工程安全诊断重点实验室”和“中国地震局地震监测与减灾技术重点实验室”。自主研发的“数字地震台网信息实时处理与地震自动速报系统”被评为中国地震局十大科技成果之一,并成为唯一代表全国地震系统申报201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地震台网施工、数据传输、台网集成、地震数据处理系统软件研发等多项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全国广泛应用并应用到援外和国际核侦查领域。自主研发的地震台网软件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80%左右,地震科技服务不但拓展到港澳,并走出国门,承担了多项国家援外地震项目。在国际竞争中占有重要一席。

人民工程为人民,防震减灾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国民工程。防震减灾、平安中国——心中的这个梦,很朴实,也很具体,但却不平凡。积跬步成千里,汇小流成江海,实现平安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扎实工作,致力于防震减灾工作向学习型、服务型和创新型目标迈进。把个人梦想同行业发展相结合,用汗水和热血去体验追求梦想的艰辛与幸福。与祖国共奋进,与事业同发展,在日常工作中必将与时俱进,攻坚克难,务实重干,倾己所能奉献绵薄之力,通过自我梦想的实现为民族复兴提供环境支撑,为人民幸福提供地震安全保障,以个人的小梦想助就你我的——13亿人的平安中国梦!

(责编:单莞婷(实习生)、高雷)


相关专题
· 中央国家机关“我与十八大”主题征文选登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