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数据研究助决策 方法制度促转型
党的十八大全面阐述了当前经济形势,结合个人工作和学习心得,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推动发展的统计因素
(一)科学制定健康经济的衡量体系
健康经济增长包含正、负经济的增长,以实现增量优化存量。正经济指经济统计的现实收益,负经济指可感受难量化的综合成本,二者累计成总存量。经济增长需用尽量少的历史代价实现尽量大的现实、未来收益,前者促经济增长,后者使经济持续。
水分较少的经济增长,一要经济数据虚假少,二要经济成果真实有效益,三要经济运行健康可持续。政府有较强的目标考核导向,好方向易出好成果。科学制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衡量体系,统计机构责无旁贷。
(二)有效推动“三驾马车”的结构优化
生活成本含明价买卖和潜规则付出,若登记价与成交价差异大易使调控走偏。消费本身或不低,结构比重有差异,既应扩大需求,也应优化结构。要用经济政策增加显性收入,用制度建设降低隐性支出,用产业布局均衡必要需求,使居民有扩大消费需求的能力、节约消费的动力及健康消费的吸引力,引导消费向有利于实体经济循环的方向扩张。
若存量属历史增量属现今,货币属群体权益属个体,投资和资源环境的矛盾需用内外部效应合一改革。投资应提高质量及性价比的制造业产品供给,这不是要求所有地方都发展制造业,而是因地制宜,总账上使企业既加强“引进来”内功修炼,又加深“走出去”外功根基。
优化经济结构需均衡行业利润,加大正常回报的实体投资,加强保本盈利的虚拟操作,鼓励经济、节约、健康的理性消费,遏制浪费、高耗、低俗的不良消费,积极稳妥扩大进出口。加强结构调查分析,提供转型决策建议,统计工作重任在肩。
(三)准确测量经济成果的家庭分布
社会主义让人民得益,无法杜绝利益集团,只是调节利益的获得方式和大小,削弱阻碍发展、损害公平、妨碍稳定的利益群体,使各方生活负责任有质量。测量以户为单位的资源分配体系并推动平等公正尊严社会,统计调查大有可为。
分配失衡的最大风险不在于谁获得多少资源,而在于其是否有利国家发展,是否倾向转移财富。对生活必需品和重要战略物资,可在政府、社会共同监管下构筑多体系独立循环的“基壤”,均衡利益保障大部分民众的“托底”需求,释放创业活力,增强经济黏度,促进多方和谐。
二、当前面临的机遇挑战
(一)相对收入陷阱
相对收入陷阱由经济体间的竞争构成,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内外部风险的集合。各国都有对应陷阱,有的通过均衡发展使综合实力由弱变强,再用规则分享相对落后经济体的红利;有的反之,其顺逆概率与综合实力、经济成果的创造分配及支付代价等密切相关,形成历史大国更替。
要在相对收入陷阱中占优势,须抓住实物产品价值、人力资源价值和法律制度价值核心,正常创造和获取附加值,引导生产-消费-积累-生产的良性循环,进入货币价值创造与劳动产品分配基本相符以提高续存力的发展轨道。
若多以货币及价格运作,真实财富创造不足,分配不公加大,资源消耗过度,环境损毁严重,财富大量转移,货币信用丧失,后人价值创造不足以弥补前人租值消散,则在相对收入陷阱中陷入劣势,为后来者所超越。
(二)租值金融化
对物质生产型国家,劳动实物创造价值,收入积累财富。对租值金融化国家,货币价格虚化价值,盈亏转移财富。转移利润必须低买高卖且顺利变现、成功离场,相对稳定增长的市场可增强持有信心,相对严格的资本管制可提高离场难度。
腐败是最大的隐性租值,其与金融创新结合形成的租值金融化是大风险。主要表现用击鼓传花以小博大,甚至空手套白狼输送转移财富。小到各种由企业开具的通过诸多转让方式最后由该企业折价回收或浪费的代金券(卡)、中到因企业生存环境恶化和部分行业高利吸引而进行的金融炒作,大到以造假、共谋、协同、包装等手段在资本市场操作的虚假繁荣,还包括国际间的虚假交易、诸多表外业务的衍生品和不规范的金融操作等。不同情况不同对策,协调处理需要真才。
(三)半市场化
全面市场化能创造大量就业,半市场化的主要特征是价格失灵,体现在代金券、礼品、职务消费等潜收益,以及资本、金融、资源、权力等的隐性腐败、财产转移、资源控制等。此类无价格弹性的交易使公共产品及消费必需品价格无理性变动。
体制外居民收入若不及价格增幅,只有降低消费品数量或质量,并不计后果攫取利益。体制内约束不足时易有强烈的个体利益冲动,其组成人员多要在市场和政府的混合网中用资源换取个人生存所需的他人服务,有些服务甚至无法从市场获得。这些价量扭曲及不可获资源等构成的伪市场化,降低经济社会品质,迫使资源进行地区、环境甚至国籍的选择。
三、经济社会的转型难题
(一)同步经济转型与持续增长
若不计无形资源投入,物质资源的高投入高产出和低投入低产出的性价比约等,可持续性与经济规模和转型期限成反比。稳步推进转型,须保持现有高投入的相对稳定,用无限的人力、制度、法律等无形资源逐步取代有限的有形资源投入,渐进扩大前者对经济增长和存续的正效应,实现投入约束下的规模效益扩张。
投入约束分两种,一种是对有形和无形资源的消耗,包括基本生存资料、人力资源、初级及中间产品等,效益体现在消耗品、科学技术、文艺成果、制度红利等;一种是对消耗的弥补,包括环境、教育、卫生等,效益体现在提高人的精神享受、提高人与物的生存期及降低前一种投入的平均成本等。前者以后者为基础,使社会存续;后者以前者为载体,使成果为民所享。前者投入产出比高则增长成果大,后者投入产出比高则可持续能力强。
(二)平衡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
国与国、人与人间的关系均有非理性善、理性和非理性恶。交易价格须使人保持理性,激励非理性善,防止非理性恶,否则生命财产甚至市场经济会被非理性恶摧毁。
若实物生产回报低于非实物生产回报,潜规则的付出大于显制度的成本,一方多劳少得劳而不得,一方少劳多得不劳而获,双方均在市场中生存,承受相同的价格水平和不同的交易渠道——公平自由的市场和人人尽责的根基必受挑战。
通胀是历史因素的结果和未来预期的折现,若能用细项调整此增彼涨的相对幅度可调节财富、稳定社会。控通胀需使资源均衡分配到生产活动中去,保持大多行业回报率的相对平衡和鼓励行业的竞争优势,改善以户为单位的生活水平。
(三)区别运用西方经济理论
西方强国多已完成原始积累,具备科技领先优势和清晰的价格体系,有金融主导权、环境优先权和战略物质定价权,辅以规则和货币红利支撑国民高福利。若不探讨实践新的经济发展理论,不真正实现节约高效道德和谐社会,我国经济将备受考验。
实现经济增长的工具没问题,失去工具有问题。功能没差异,使用方式致差异。未来经济要用新增有限甚至减少的投入实现社会正循环,当前需坚持投资在调结构、优存量、稳增长、育热点等方面的主体地位不动摇;需坚持公平公共靠政府,创新创造靠社会,产品效率靠市场;不轻易变动经济调控原则,大局着重稳定均衡,小处注重竞争改革,以局部良循环带动整体优循环。
(四)优化政府管理与经济关系
部门成员致力于职能、成果和贡献的提高,易公权私化。某些公共经费支出“行为不经济”,加上部分以公务之名行谋私之实的非市场行为及主动被动市场意识薄弱的企业行为,扭曲受价格调节生产、消费的企业和公民行为。
对此,要加大反腐坚持改革,约束利益冲动和权力使用,通过市场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文化建设、社会管理、分配调节和职务监督,促进个人道德和社会规则进步。大力推进“八项规定”、强制公务卡结算、推进预算管理、公车改革、三公经费公开、加强税收监管等均是有力措施。
(五)妥善处理房地产市场变动
部分地区房价过快上涨,带动普通房租远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房产逐步奴隶化。高房价低收入时,房屋渐成多套房主间的交易,形成晋级式塔型结构而非均衡式平行结构,遏制了资源流动,鼓励以户为基准置换和按套征收中介费或能既满足需求又间接控房价。
房价调控,根本上讲是发展方式调控。不让房价暴涨有时做不到,不让房价暴跌有时亦难做到,取决于交易制度、户均支撑能力、区域级差、资源均衡和人才流动等。要防止过高的投资收益变现冲击其他要素市场,避免价格大起落。控购房能直接影响需求提高资本变现难度,延长问题处理期,降低国家金融系统性风险,这是让进来的肉烂在锅里并吸收消化的可行方式。毕竟,收益只有离场才是真收益。
房地产是国民经济重要产业之一。若无实体经济带来的收入有效支撑,即使再放任房价和货币上涨,除了给收益变现的机会外,内外压力和矛盾会更加剧,实体经济会更受限。调控方式可反复,总体目标宜坚定。
四、有关统计的方法建议
(一)加大改革目标的数据支撑
改革难点在利益重构,需要集体智慧、改革勇气、时代机遇、内部妥协和民众支持。话语权在影响共识、辅助决策、反映民意等方面效用大,统计数据在经济运行话语权上潜力大,可用目标导向法加大亟需改革的调查分析并择机公开,推动社会进步。
(二)试点促进转型的方法制度
地方经济各有不同,可依托主体功能区,试点以GDP为权数的分层分目标综合评价体系,使贫地奋起自力更生,发展特色经济,中区给力自强不息,构建中流砥柱,富区进取争当模范,提供财智支撑。一隅之失尚可不伤大局,一地之得便能成就大功。
(三)构建联系群众的服务统计
以大数据为平台,构建与群众互动的新型调查体系和可信有用的信息共享体系,吸取合理可行的建议意见,针对民意集中问题有选择地反馈,让统计进一步亲民、透明。
中国经济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艰难而紧切。求人不如求己,合作先当自强。相信在新一届党中央的带领下,统计系统会在此进程中做出应有贡献,经济大道会在国人脚下走的更稳,走的更远,走的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