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专题报道>>中央国家机关“我与十八大”主题征文选登>>农业部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关锐捷
2013年07月30日10:56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原标题: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和“八个必须”,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求“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因此,如何在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基础上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如何在切实保障农民合法财产权益基础上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如何在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力和服务能力的同时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是新时期农业农村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现代农业呼唤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大量有知识、有文化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进城就业,分散、小规模、兼业化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导致的土地细碎化,利益驱动造成的农业生产要素资源持续流向城镇,日趋强烈地形成对中国农业发展前景的担忧:地由谁来种,以什么方式种?正因为如此,“组织起来,发展社会化服务,走合作化道路,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这个似乎被渐渐淡忘的发展理念,开始重新被认识、被重视、被升华。

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民、农业提供全方位服务,是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的重要手段,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是确保国家食物安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始终给予高度重视,早在改革开放初期,曾将“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农村商品生产发展”作为农村第二步改革的突破口;上世纪90年代,首次提到与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同等重要的高度;从2004年开始,中央连续9个一号文件都对“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出明确要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为“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确立了重点;作为国家“十二五”规划期间重点工作之一,国务院明确农业部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管理牵头部门。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服务主体多层次、服务内容多元化、服务机制多形式的格局基本形成。

(一)从单一公共服务向与多种社会力量相补充转变,服务主体“多层次”格局基本形成。农业公共服务机构逐步健全。目前,初步建立了从中央到乡镇五级政府公共监管服务机构。全国种植业、畜牧兽业、渔业、农机、经营管理等系统共有县乡两级公益监管服务机构14万多个,人员约83万人。与此同时,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发展,龙头骨干企业带动能力显著提高,经营性服务组织发展迅速,初步实现了为农服务的公益性、合作型和市场化相结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地区重视壮大村集体生产性服务组织,为助推现代农业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拉近干群关系、提升政府公信力进行了有益探索。农业部经管司(站)2011年监测数据显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总量县均676个,比上年增长14.2%;农业服务业增加值县均2.29亿元,增长5.9%;县均新品种、新技术推广面积86.1万亩,植物病虫害防治面积211.4万亩次,动物防疫数量1008.6万头(只),农机作业服务面积99.7万亩(含复种面积),分别比上年增长9.0%、3.2%、3.4%、6.2%。

(二)从生产领域向全要素延伸转变,服务内容“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以往的为农服务大多集中在生产技术指导方面,如今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内容涉及到土地、资金、技术、统防统治、劳务、农资、农产品销售、保险等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多个服务领域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如农机作业服务快速发展、统防统治服务创新开展、农村沼气服务大力推进、土地流转服务方兴未艾。

(三)从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从常规服务到个性化服务,服务机制“多形式”格局基本形成。各地从服务供求双方的有效衔接着眼,探索出几种典型模式。如黑龙江克山多种主体组合模式:以农业合作社为载体,多种主体广泛参与,实现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形成了龙头企业领办推进、土地入股整村推进等服务模式;浙江平湖信息平台对接模式:在县级搭建统一农业社会化服务供需对接平台,农民通过电话、来访等方式向平台发布服务需要信息,由公共服务机构、涉农企业等构建服务团队提供服务;湖南衡阳专业化服务模式:由专门从事水稻生产的专业化农业服务公司(安邦公司),按照农民需求开展个性化为农服务,形成了土地托管全程服务、菜单式服务等服务模式。

二、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必须正视存在问题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这对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对于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总体服务水平较低,服务内容比较单一,还很难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顶层设计、缺乏政策支撑、缺乏公共财政保障。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尚不健全。基层政府公共服务机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队伍不稳、保障不足等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动力机制不足,资产积累能力下降,服务功能严重衰减;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不平衡、经营规模小、服务层次低、规范化程度不高、带动能力不强;龙头企业、专业服务公司、农资企业、农机大户、农村经纪人等各类经营性服务组织面临政策扶持不够、利润空间狭窄、服务市场不规范等问题的困扰。

(二)服务内容与农民的需求差距大。目前多数服务组织功能比较单一,往往注重产前、产中服务,忽视产后服务,农产品保鲜、贮运、加工、销售以及农业金融、保险、信息等服务仍然比较缺乏。随着城乡经济发展和农民外出务工增多,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呈多元趋势,既有分散经营的普通农户,也有专业大户,还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由于他们的生产规模不一、水平不同,从事农业生产的目标也不一致,导致他们对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关注重点也各有侧重。特别是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缓慢,乡镇一级惟有信用社一家金融机构,全国金融机构空白乡镇有1696个;一般行政村无任何金融网点,全国仅有20%的农户享受过贷款服务。由于农业保险高风险、低收益的特性,商业保险机构对涉足农业领域积极性不高,农村保险服务体系发展长期滞后。据测算,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约占农业GDP的2.3%,而美国约占12.7%。

(三)生产要素配置不合理矛盾凸显。预计到2020年,农村人口将降到40%以下,农业劳动力降到30%以下。劳动力转移直接导致了土地利用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展缓慢,农民培训难度加大。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随之也形成了相当严重的土地细碎化经营,全国经营耕地10亩以下的农户占74.2%,浪费了耕地资源,降低了农业劳动力和机械的生产效率,阻碍了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

(四)分散的服务资源难以形成合力。尽管国务院明确了农业社会化服务职能由农业部来承担,然而源于公共部门的条块分割,自上而下的技术、信息、物资、资金、供销等方面的服务都是沿着各自独立的系统与农业生产领域发生联系。政府公共服务机构存在管理体制不顺、职责任务不清、运行机制不活、人员素质不高、经费保障不足、服务手段落后等问题,各类服务之间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缺乏相互联动和配合,各类服务主体各自为政,尚未形成合力。凡此种种,严重影响了为农服务的整体效益。

三、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基本思路

新时期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应确立“顶层设计指导、公共财政扶持、局部试点先行、适时稳步推进”的原则,着力在生产经营服务、农村金融服务、公共监管服务三个方面,力求实现新突破。一是在生产经营服务方面,重点是实现服务组织的创新,主要是在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集约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强化其他社会化服务机构等方面实现新突破;二是农村金融服务方面,重点是创新金融制度,进一步解决发展现代农业的瓶颈问题,主要是在支持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进一步拓展农业信贷担保、持续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等方面实现新突破;三是在公共监管服务方面,重点在健全农业公共监管服务机构、强化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服务、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协调机制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必须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无论是生产经营服务,还是农村金融服务,抑或是公共监管服务,都离不开体制机制创新。要认真总结各地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经验,把经验上升为政策、把政策形成为制度。近年来,浙江省及平湖市、安徽省、湖南省、河南省固始县等地在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主要形成了值得借鉴的四条经验:一是政府主导,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二是改革创新,培育新型服务主体;三是政策支持,确保服务持续有效;四是协调配合,形成互补工作合力。

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必须深入调研制定政策。一是深入调研。围绕强化公益监管服务机构、培育多元化服务组织、建立新型服务机制,以拓展服务领域、完善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能力为重点,因地制宜地学习借鉴典型经验,展开扎实细致的调查研究,协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扶持政策,共同破解改革发展难题。二是培育典型。针对不同主体、不同产业、不同区域的特点,培育农业需要、农民欢迎的多种典型模式。三是选点示范。在全国各地选择领导高度重视、已有工作基础、经验带有普适性的地区,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县创建活动。四是规范监测。以科学性、时效性、真实性、代表性提高监测体系的权威性,进一步细化和完善监测数据,确保监测更加真实准确地反映全国各地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动态。五是综合协调。加强与涉及农业社会化服务各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合力,共同把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做好。六是争取支持。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视,争取财政部门支持,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责编:单莞婷(实习生)、高雷)


相关专题
· 中央国家机关“我与十八大”主题征文选登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