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创新农业科技 助力“四化”同步
党的十八大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这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我们党立足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重大战略决策;体现了解决“三农”问题路径的顶层设计,是我们党关于建立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科学思考。作为基础产业的农业和农业科技进步对“四化”同步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要在建成小康社会整体布局中来谋划和发展农业高新技术,强化农业科技工作基础性功能和引领作用,助力“四化”同步。
一、“四化”同步是加快农业农村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取向
十八大报告提出新“四化”概念,旨在强调四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即通过“四化”同步发展,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加速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四化”同步关键在协调互动。改革开放30多年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都在加快推进。但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难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只有坚持“四化”同步发展,才能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持久动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体现了新型工业化的基本内涵。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上世纪中后期发达国家先后实现工业化,探索积累了很多经验,也总结了很多教训,很值得我国借鉴。作为后起国家,我国可以抓住重大技术进步的机遇,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分享先行国家知识和技术的外溢效益,并结合我国国情实现工业化的创新发展、赶超发展。当前,以物联网、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我国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带来重大机遇。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从某种程度上说,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经济支撑,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空间依托。城镇化速度过慢,工业化将缺乏市场需求支撑;工业化进程过慢,城镇化也将缺乏足够的供给保障。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爆发的深刻教训就是欧美国家虚拟经济过度膨胀,脱离了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警惕“去工业化”和实体经济“空心化”的错误倾向,把新型城镇化建立在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基础之上。发展现代农业在“四化”同步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新“四化”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农业现代化既离不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带动与支持,又可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提供基础与支撑。现代农业是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说离开了现代农业这个基础与支撑,工业化与城市化就难以为继,现代化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四化”同步难点是农业现代化。我国农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农业现代化水平稳步提高。2012年,在资源约束日益趋紧、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灾害多发重发背景下,我国实现了粮食产量的“九连增”和农民增收的“九连快”。强化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为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不仅确保了国家的粮食安全与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而且有力地支持了国家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农业发展虽然取得可喜成绩,但与快速推进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相比,仍严重滞后,仍是国民经济最薄弱的环节。据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12-农业现代化研究》有关资料:截止2008年,我国农业现代化比整体现代化低约10%,农业已成为我国现代化的一块短板,拖了“四化”同步的“后腿”,逐渐演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中之难”。农业现代化的这种滞后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劳动生产率低。截止2008年,我国在化肥使用密度、粮食单产等九个方面达到农业现代化的发达水平,但农业生产率指标处于欠发达水平,大约为世界平均值的47%,约为高收入国家平均值的2%,只有工业的1/10。二是农业就业结构与农业GDP的比重严重失衡。2010年,我国农业增加值占GDP的10.2%,而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总数的38%左右,两者相差近28个百分点。三是城乡收入消费差距明显扩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约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3倍以上,有的地方高达6倍左右,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明显低于农村居民。实现农业现代化,关键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补齐农业现代化这块短板,促进“四化”相互协调、同步发展,充分发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作用,提升农业农村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蓝图。
2020年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是我们党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承载着全国人民对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解决好“三农”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
二、科技创新带来新机遇,农业高新技术发展是“四化”同步、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强力支撑
“四化”同步发展的实质是在互动中实现同步、协调、均衡发展,是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必由之路,是对现代化进程的战略谋划,其依赖的支点是科技创新。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历史经验表明,只有新的科技革命才能带来新的产业革命。掌握了前沿技术,就是抓住了产业变革先机;抓住了产业变革先机,就意味着掌握了未来发展主动权。进入21世纪以来,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为核心的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快速发展,引领世界现代农业整体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发生重大变革。与此同时,世界农业也正从单功能、低效益、高资源依存型向多功能、高效益、高科技依托型的现代农业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农业高新技术发展是重要引擎。
生物农业成为未来农业的主导方向。以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生物农业迅猛发展,深刻地影响着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并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近些年来,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生物电子工程、生物反应器以及新兴的蛋白质工程等在内的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迅猛,日益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对此,世界各国正在部署和实施新一轮生物技术发展计划,以转基因技术为代表的生物技术将主导新一轮农业科技发展的方向,挖掘和抢占基因资源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世界基因大战愈演愈烈。
数字农业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21世纪将是数字农业高速发展的时代,从农业发展的方向看,信息化、精确化、数字化和网络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是实现农业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未来以农业信息技术、数字农业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农业将在农业信息资源的处理和获取、农业系统模拟、农业生产管理与专家系统、农业遥感与信息实时处理、农业决策支持系统与信息服务技术等方面实现进一步发展,迅速向生产、生态和生活各环节渗透。
设施农业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突出标志。世界农业已经由传统农业进入现代农业的发展新阶段,用现代化的技术装备武装农业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的典型特征之一。设施农业已成为世界各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农业发展中最具有活力的新兴产业之一。未来农业对耕种、植保、灌溉、收获、储运、加工机械化要求越来越高,工厂化农业生产设施发展不断加快,农业机器人等智能化机械渐成主流,农产品品质的自动、快速、在线无损检测技术不断提升,以现代农业装备技术和工厂化农业技术为代表的设施农业将成为农业发展的又一轮“浪潮”。
生态农业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受农业资源刚性约束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影响,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产生深刻的影响,农业科技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对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科学技术为内涵的生态农业科技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耕地保育与替代技术、工程—生物—农艺节水技术、水—肥—能一体化精确施用技术、智能型化肥技术、生物灾害防控技术、生态农业与环境工程技术、绿色投入品创制技术等都将成为未来深度开发和迅速发展的技术。
功能农业成为农业产业拓展的新途径。近些年来,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除了为人们提供食品、纺织等原料外,还在能源、化工、医药等方面拓展出许多新的功能。其中运用生物质综合利用技术将作物秸秆、动物粪便、农产品加工下脚料、生活垃圾等有机废弃物转化成可利用的资源,就是功能农业的典型体现。同时,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农产品和食品的需求从数量满足向质量、健康、安全方向转变,包括精准化、个性化食品设计和品质调控、多样性营养食品、功能性健康食品等。因此,不断研究和培育功能新品种、开发多样化功能农产品,发展农产品功能成分提取与精深加工技术,将成为农业科研新的重要领域。
科技发展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行业,这必将在相当程度上解决“四化”同步发展中的居民就业、生态建设、资源节约等诸多问题,丰富生产生活需求,不断扩大内需。当前,面对粮食与食品安全、能源与资源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与全球气候变化等更加突出的全球性问题,我们唯有积极抢占科技创新的前沿战略制高点,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才能更好地助力“四化”同步。
三、努力掌握世界农业竞争的主动权,加快抢占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制高点的战略思考
目前,世界科技发展进入创新集聚爆发和新兴产业加速成长时期。各国正重新审视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赋予新兴产业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摆脱经济危机束缚的历史使命,战略性新技术、新兴产业成为投资重点。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要抢抓机遇,迎接挑战,抢占农业科技前沿制高点,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实力,掌握世界农业发展主动权。
(一)强化农业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提升农业核心技术研发水平
农业国际竞争的核心和焦点是农业科技竞争。只有具有较强的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将农业发展的主动权和产业安全掌控在自己手中,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跻身于世界农业强国之列。我国农业科技发展,需要引进技术,但不能形成依赖;需要使用国外成果,但不能受制于人;高技术产品可以购买,但核心技术买不来;技术可以引进,但创新能力引不进来。当前,要着眼于建设现代农业,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研发,力争在国际竞争性、前沿性的农业科技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理论和知识创新成果,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高技术领域掌握一批战略高技术和核心技术,努力使我国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
(二)支持企业技术开发,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产业化、企业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经营形式,企业特别是大型农业企业是农业科技的重要载体,更是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现阶段我国农业企业总体实力不强,培育新型农业企业成为当前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之一。一是要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做强做大一批种业企业。国家已经明确了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的总方针,要支持大型企业通过并购、参股等方式进入农作物种业,培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农业企业、大型企业集团。二是要加大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提高农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要发挥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要采取积极有效政策,引导带动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向农业科技领域,增加技术研发投入,提升企业自身研发能力。三是加强科企联合,探索组建立多种形式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大力推动科企合作组建新的科技型企业,实现产学研、产加销、育繁推的结合和一体化经营。
(三)超前部署前瞻性科技专项,增强科技战略储备能力
早在1984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就组织专家利用自有资金开展国内尚未发生的禽流感疫病研究,经过二十几年的超前储备研究,获得了防控禽流感的可靠技术,研制的疫苗在控制2004年暴发的禽流感疫情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为我国赢得了应对世界性禽流感危机的主动权。这个实例说明,国家应当在规划、项目、经费、条件等方面大力支持有远见的科学家或创新团队,引领进行超前、有预见性的科学研究,以期在未来我国农业和农业科技发展、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中赢得主动。鉴于农业科技原始创新是自主创新的核心,国家应从战略上进行统一部署和统筹策划。着眼十年后甚至更长时期的国家战略需求,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中低产田及后备资源改造、节水农业、智能化装备、数字化农业、空间及海洋农业等方面设立前瞻性科技专项,组织开展重大战略储备研究,大力提升现代农业发展的引领能力,加强对农业自然风险不可预见性因素的科技预防和应对能力。
(四)加快完善科学评价体系,营造激励原始创新环境
要改变目前农业科研成果评价体系一把尺子量天下的状况,建立多元化的分类评价体系。一是要建立以原创性为导向的成果分类评价制度。应用性成果突出自主知识产权,以解决农业生产的重大关键问题和取得重大经济效益为评价标准,推动科技与生产有效结合;学术性成果突出高影响力的学术论文,以理论创新、学术贡献为评价标准,鼓励科研人员潜心基础研究,攻克理论难题,攀登学术高峰。二是要正确处理数量评价与质量评价之间的关系,避免数量评价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注重引导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支持具有原创性、探索性的研究项目,关注创新性强的小项目、非共识项目以及学科交叉项目。三是要优化评价程序,改进评价方法,注重评价实效,避免过繁过重的评价妨碍科学技术活动的正常进行。农业科技原始创新具有不确定性、高风险性和长周期性特点,要通过评价体系给予创新者充分的鼓励和支持,要创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科研环境和社会氛围。
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坚持“四化”同步发展战略,发展现代农业应当立足农业科技发展的基础和优势,始终坚持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力争取得新突破,抢占制高点;始终坚持农业科技创新要服务产业发展的根本方向,将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始终坚持遵循农业科技发展大趋势,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推动我国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重大转型,为“四化”同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