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收入倍增”目标之农业发展
党的十八大举世瞩目,写下了在中国继往开来、团结奋进的时代篇章,标志着崛起的中国将在新的起点上奋力前行。“收入倍增”目标鼓舞人心、振奋信心、凝聚民心。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需要改革的加速、力量的聚集、基础的强化。农业作为“收入倍增”目标的基础,赋予新的内涵和要求,必需准确把握、积极应对、全力实现。这里,就“收入倍增”目标对农业发展的新要求,谈谈初步认识。
一、鲜明的“收入倍增”目标,彰显执政理念的重大转变
党的十六大以来,是非同寻常的10年。这10年,取得的辉煌成绩,令人振奋、世人赞誉、赢得光荣。
这10年,经济总量实现大跨越。2002-2011年,GDP年均增长10.7%,不仅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9%的年均增速,而且高于改革开放以来9.9%的年均增速。GDP总量跃居世界第2位,提升了四位。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份额10%左右,提高了5、6个百分点,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制造业大国、世界第一出口大国,不断刷新新的全球位势,不断实现新的飞跃。特别应看到,在当前国家金融危机影响持续、世界主要经济体增长明显放缓甚至面临衰退时,中国经济保持了相当高的增速并率先回升,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这种量变聚集的喷薄能量正在改变人类的贫富差距和发展格局。
这10年,人民生活实现大跨越。2002-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29%,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8.19%,是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农村居民生活的新变化,全面取消农业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覆盖97%的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了5300万贫困农民,新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2012年底在农村实现全覆盖。
这10年,城乡发展实现大巨变。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51.3%,比2002年提高了12.2个百分点。这代表中国城乡发展的“三个历史性突破”:由“乡村中国”向“城镇中国”快速迈进,由城乡二元向城乡一体稳步推进,由传统生活向现代生活逐步演变。城镇化,让城乡更和谐。今天的中国城镇,不仅有基础设施的大力建设,还有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不光是物质成果的加速积累,还有人们精神生活的不断丰富。广大城乡居民的就业渠道、生活方式、保障水平、文明程度正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
可以自豪地讲,这10年,中国砥砺前行,经济发展浓墨重彩,科学发展主题鲜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体清晰。
辉煌成就已成过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开启富民强国的新征程。党的十八大鲜明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收入倍增”的目标宏伟,给人期盼、令人鼓舞。
(一)“收入倍增”目标,折射经济发展路径的调整。这一目标的指导性、方向性非常鲜明,不是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而是下决心更加重视居民收入的提高。这一目标,充分考虑了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新格局。目标设定合理,专家测算,GDP年均增速达到7.9%,GDP和居民人均收入双倍增长的目标就能实现。2011年,GDP增长9.3%,今后9年年均增长7%,增速与“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一致。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居民的“钱袋子”就能鼓起来。
(二)“收入倍增”目标,体现富民优先的理念。这一目标,坚持发展至上、富民优先,在发展中实现富民,在富民中促进发展。过去10年,居民收入实现了翻番,但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1%,与同一时期GDP年均增长10.7%的增速仍有一些差距。经济增速持续大于居民收入增速的结果,就是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收入倍增”目标,不仅是国民收入分配的理想状态,更是一个限制性要求。表现在“两个同步”,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让居民收入增长快起来,让老百姓早日富起来。
(三)“收入双增”目标,坚持发展成果共享的原则。发展成果的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体现在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过去10年,城乡居民收入都有大幅度增长,社会保障也有突破。去年,新农合实现8.32亿人参合,5306万农村居民拿到了最低生活保障金,国家扶贫标准比2009年提高了92%,保障房受益户占城镇家庭总户数的11%。公共服务也有新进展,城乡社区规范化建设率达80%,人均拥有公益性文化设施用地面积0.225平方米,平均每1000人拥有执业医师1.79位。十八大报告强调:“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实现共同富裕,意味着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无论是生活在东部地区还是生活在西部内陆省份,无论是工人还是农民,都能过上相对富裕的生活,都能获得质量相对高的公共服务,都能公平分享发展的成果。
二、实现“收入双增”目标,农业面临更大的压力
经济总量倍增与居民收入倍增这两个“硬指标”的出现,使全面小康的图景在百姓心中变得更加清晰、更加温暖、更加期盼。实现“收入倍增”目标,需要资源条件的强力保障和消费品的有效供给。“收入倍增”目标对农业的压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对资源的占用更多,农业的支撑保障条件减弱。
GDP倍增,需要耕地和水资源的有力支撑。城镇化快速推进对耕地和水资源的需求增加。过去10年,多条大道通达南北,座座桥梁跨越天堑,平地上崛起幢幢高楼,推进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这10年,城镇化率以每年增加1.35个百分点的速度推进,这让每个人亲身感受由此带来的美好与幸福的同时,也失去了更多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料显示,2010年城市建城区面积4万平方公里,比2001年增加1.6万平方公里。北京市的城区面积比改革开放初增加了30倍。未来一个时期,我国仍将以每年增加0.9个百分点的速度推进城镇化,必将占用更多的耕地。专家分析,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占用耕地600多万亩。
城镇化推进中,对水资源的需求增加。2010年,城市用水总量507.9亿立方米,比2001年增加41.7亿立方米。按照每个城镇人口年用水量比农村人口多40多立方米计算,每年新增1100万人口,城市用水量增加5亿立方米。此外,工业化快速推进对耕地和水资源的需求增加。2010年工业用水1447.3亿立方米,比2001年增加305.5亿立方米,增长26.8%。
耕地和水资源是粮食和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条件。我国的耕地和水资源极为稀缺、占有量超小。目前,人均耕地1.36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水资源总量仅占世界的6%,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每年农业用水量3600亿立方米,缺口300多亿立方米。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必然占用更多的耕地和水资源,粮食和农业继续增产的压力越来越大。
第二,对粮食等农产品需求更多,农业发展任务更加艰巨。居民收入倍增,目的之一是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也将带来消费内需的增强,特别是对粮食等农产品需求的增强。
按照“收入倍增”目标,预计到2020年粮食需求量达到14900亿斤,比2011年增加1900亿斤,每年需求增量超过200亿斤。这包括以下四块:第一块,人口增加的需求。预计未来每年新增人口1000多万,对粮食需求增加880亿斤。第二块,城镇化快速推进的需求。未来一个时期城镇化率每年提高0.9个百分点,新增城镇人口1100万,对粮食的需求增加120多亿斤。第三块,养殖方式转变的需求。目前,规模化养殖快速发展,对饲料需求增加,大体每年对饲料粮需求增加50亿斤,9年需求增量450亿斤。第四块,精深加工业发展的需求。近几年,每年粮食精深加工业需求量在100亿斤以上。未来一个时期,即使控制其发展,每斤需求增量在50亿斤以上,9年需求增量450亿斤。
此外,预计到2020年,我国食用植物油需求量增加500万吨,食糖需求增加400万吨,棉花需求增加100万吨。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水果、蔬菜的需求也呈刚性增长趋势。2011年,水果人均占有量达105公斤,比2003年增加43公斤。
三、紧紧围绕“收入倍增”目标,采取更加有力措施,全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这一要求,使农业生产发展的方向更明、任务更重。这一要求,是“收入倍增”的物质基础、根本保证。这一要求,是农业部门的重要职责、首要任务。粮食“九连增”的辉煌成就,已充分展示了农业部门务实创新的品格和攻坚克难的勇气。“收入倍增”目标,使我们农业部门再夺丰收的信心更鼓舞、任务更明确、意志更坚定,迈上新征程、实现新发展,再创新辉煌。
着眼于实现“收入倍增”目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在措施上,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可以概括为“一个严格、两个潜力、三个再加强”。
第一,落实“一个严格”,就是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实现“收入倍增”目标,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良田,这是必然的趋势和客观的现实,但必然之中也是有必要的,就是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把占有耕地控制到最低,把耕地质量提升到新高。这方面,规定很多,要求很严,关键是如何落实到位。一是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行政首长负责制,层层落实责任,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有制,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二是严格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立保护法律机制,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三是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加强对补充耕地质量的等级评价和审核,确保耕地质量不下降、生产能力不下降。
第二,挖掘“两个潜力”,就是挖掘资源潜力和科技潜力。
在资源约束日益强化的背景下,挖掘资源潜力是现实选择,依靠科技进步是根本出路。这是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是经济发展的要求决定的。这方面,仍有潜力,但需要坚持不懈,着力推进。
从资源潜力看,主要是通过改革耕作制度,发展间套种,扩大播种面积。一是开发南方冬闲田。目前,南方地区有1亿亩左右的冬闲田可开发利用,重点是扩种油菜、玉米、马铃薯及绿肥等,特别要加快选育短生育期、适宜机械作业的油菜品种,发展“稻-稻-油”模式,有望扩大油菜种植面积3000-4000万亩。二是发展间套种。华南、西南地区在果园、蔗田、木薯套种大豆,扩大大豆种植面积2000万亩。三是改造老果园。今年,水果面积达到1.98亿亩。应该讲,这一面积不小了,今后要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提高品质。目前,果龄在20年以上的老果园3000多万亩。这些老果园密度很大,发病株率很高,带来产量低、品质差。需要制定果园改造的技术路线,争取扶持政策,支持果农改造老果园。从科技潜力看,主要是增产成熟技术模式,提高单产水平。应该讲,粮食“九连增”,单产水平提高很快、贡献很大,但品种和技术还有很大潜力。在加快选育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的同时,重要的途径是加快推广增产成熟技术模式。近期,部里正在组织开展粮食增产模式攻关,以高产创建为重要平台,大力推广增产成熟技术模式。特别是针对一些关键环节的技术瓶颈,集中力量和资源,开展科技攻关,尽快取得一批重大技术成果,尽快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第三,做到“三个加强”,就是政策扶持、科技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再加强。
一是政策扶持再加强。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初步构建起以“四补贴”为主的粮食扶持政策体系。有力促进了粮食连年增产和农业稳定发展。继续保持粮食和农业发展的好势头,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扶持,着力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农技人员科技兴粮、广大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在政策取向上,更加重视价格的引导作用。价格的信号最强烈、作用最突出。要不断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以及玉米、大豆临时收储政策,在考虑生产成本、效益平衡及居民消费承受能力的条件下,稳步推高价格,释放强烈信号,增加收入预期。更加重视科技服务能力的提升。要在健全农技几层服务体系、增强服务能力的同时,更加重视科技服务水平的提升,加大防灾减灾高产稳产关键技术的补助力度,加快关键技术的推广普及。更加重视粮食利益调节。完善产粮大县奖补办法,增加奖补资金规模,调动产粮大省、大市、大县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
二是科技指导服务再加强。近几年,我们在科技服务上集成了一套成熟技术模式,建立了一套有效的工作机制,效果非常好。提升科技服务的水平,重点是推进“三化”:推进技术集成化。进一步集成组装配套适宜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的技术模式,以大规模开展高产创建为平台,加快集成技术推广,促进大面积均衡增产。同时,要针对生产中的技术瓶颈,集中力量,集中资源,大力开展科技攻关,尽快取得一批科研成果,尽快开展试验示范,尽快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推进服务专业化。针对粮食生产规模较小、农村青壮年劳力短缺的情况,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耕种收及病虫专业化服务,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推进生产机械化。要适应农业生产的新变化,大力推进农机农艺结合,提升粮食和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重点突破水稻机插、玉米收获、油菜收获等薄弱环节,实现农机作业水平的新突破。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再加强。这是促进粮食稳定增产的根本措施。目前,我国中低产田仍占70%以上,有效灌溉面积占50%左右,旱涝保收标准良田占36%。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的编制,加强引导,加大投入,加快建设一批旱涝保收的高标准良田,尽快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支撑粮食继续稳定增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