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专题报道>>中央国家机关“我与十八大”主题征文选登>>水利部

加强生态抗旱  构建美丽中国

国家防办抗旱一处  孙远斌 
2013年07月30日10:48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原标题:加强生态抗旱 构建美丽中国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然而,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局部性、区域性的干旱灾害连年发生,不仅影响到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还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恶化。切实做好生态抗旱工作,不仅是应对极端天气、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更是促进社会和谐、构建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

一、当前生态抗旱形势

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降雨持续偏少,江河来水偏枯,湖泊淀洼、湿地水面锐减或干涸,地下水位下降,水质不断恶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态抗旱形势严峻。

1、江河水系断流。黄河自然断流始于1972年,主要发生在下游的山东河段。在1972-1996年的25年间,有19年出现河干断流,平均4年3次断流。1987年后几乎连年出现断流,其断流时间不断提前,断流范围不断扩大,断流频次、历时不断增加。黄河频繁断流除了影响到依靠黄河供水的城乡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还使水环境容量减小,加剧了黄河水污染和水环境的恶化。特别是造成下游河床淤高,不仅“小水大灾”,更加重了河口地区土地盐碱化,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使美丽富饶的黄河三角洲日渐贫瘠。

2、湖泊湿地萎缩。2011年长江中下游春夏连旱,导致鄱阳湖、洞庭湖等湖泊极度萎缩,5月初两湖的水域面积一度只有301平方公里和652平方公里,比多年同期分别偏小85%和24%。鄱阳湖往年一望无际天水一色的湖面,呈现出风吹草低见河床的草原景象;原本由赣江流向鄱阳湖的河水,却因赣江北支的断流,鄱阳湖水倒灌入赣江。洞庭湖水位下降,导致在湖区生活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麋鹿食物和水源不足,产仔和哺育受到影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江豚栖息的水域也因旱变窄变浅,活动范围缩小,食物减少,生存陷入困境。此外,河北省白洋淀、吉林省向海湿地等也由于持续干旱缺水,多次面临干涸危机。

3、地下水位下降。受旱地区往往靠超采地下水来缓解缺水危机,由于长期超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造成地面沉降、海水倒灌等一系列地质灾害,进一步加重了生态环境危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70多个城市发生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沉降面积达6万多平方公里,沉降中心最大沉降量超过2米的有上海、天津、太原、西安等城市,其中天津60%的地面发生沉降,塘沽区的沉降量达到3.1米。从20世纪70年代起,环渤海沿海各地陆续出现零星海水入侵,2003年海水入侵面积达2000多平方公里,比20世纪80年代末增加900多平方公里,不仅导致了大量群众吃水困难,还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

二、生态抗旱工作实践

面对严峻的生态抗旱形势,国家防总、水利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大力推进单一抗旱向生产、生活、生态全面抗旱转变,进一步加强流域水量调度,适时开展生态应急补水,有效改善了水生态环境,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1、强化流域水量统一调度。2000年以来,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精心组织,强化统一调度、实时调度、精细调度,科学配置有限的水资源,实现了黄河连续7年不断流,河口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淡水湿地面积明显增大,生物种类明显恢复。2011年长江中下游干旱期间,国家防总、水利部加强三峡、丹江口水库科学调度,适时加大下泄流量,累计向下游补水210多亿立方米,有效抬升了下游江湖水位,缓解了生态环境危机。

2、实施引黄济淀应急调水。为缓解白洋淀生态用水危机,保证北京周边地区良好的水生态环境,国家防总、水利部先后4次组织实施了引黄济淀应急调水,总计向白洋淀调水4.6亿立方米,白洋淀水位平均上升1米左右,水体面积平均扩大50平方公里,淀区水质大大改善,不仅维系了白洋淀的水生态环境,而且给淀区及周边23万群众提供了生产生活水源保障。白洋淀淀区植被日渐繁茂,苇绿荷红,凫飞鱼跃,呈现出勃勃生机,再次展示了“华北明珠”的璀璨光彩。

3、实施引察济向应急调水。为解决向海湿地缺水问题,维持水生态环境,国家防总组织松花江防总先后2次实施了引察济向应急调水,使得向海湿地有水面积增加近200平方公里,鹤类、白鹳、大鸨、黄榆四个核心区干涸状况得到有效缓解,地下水位大幅提升,芦苇、水草恢复绿色,鸟类数量明显增加,觅食和筑巢范围进一步扩大。同时,水面面积的大幅增加,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湿地调节局地自然小气候的功能,对周围生态环境起到了湿润、压沙、抑碱、抑制虫害的作用,也为保护区在苇田、牧草、水产品养殖和旅游等方面发挥经济效益提供了有利条件。

4、实施引江济太及珠江压咸补淡。2002年1月,水利部启动了引(长)江济太(湖)调水试验工程,将长江水引入河网和太湖,加快水体流动,增加水体自净能力,改善流域水环境。截至目前,已累计通过望虞河调引长江水220亿立方米,引水入湖98亿立方米,结合雨洪资源利用,通过太浦闸向下游地区增加供水160亿立方米,太湖水质大为改善。2005年1月,国家防总首次开展珠江压咸补淡应急调水,决定从西江上游的天生桥、岩滩等水利枢纽向下游珠江三角洲地区应急调水,缓解咸潮压力,确保澳门等地供水安全。

三、生态抗旱面临问题

生态抗旱工作尚处起步阶段,实际工作中仍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地区对生态抗旱思想认识不到位,漠视干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工作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在发生干旱时,为保障经济社会利益,工农业用水大量挤占生态用水,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此外,一些地区掠夺性开发水资源,使得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2、制度建设滞后。目前虽然开展了大量的生态抗旱工作,但仍存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相互脱节”的现象,亟待研究制定系统的法规制度和管理办法。如在流域水量调度方面,还缺乏生态保护强制水量调度的有关规定;在生态应急调水、补水方面,也缺乏健全的管理和指导办法。

3、基础工作薄弱。目前对生态干旱的定义内涵、特征指标、分级分类、干旱影响评价标准以及生态抗旱工作内容和定位等,还没有专门研究予以确定,生态抗旱工作缺乏必要的基础理论支撑。同时,生态抗旱工作基础信息资料匮乏,也不利于生态抗旱工作向纵深开展。

4、资金投入不足。近年来,特别是2011年中央1号文件出台之后,中央和地方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水利建设,但对生态抗旱的投入却相对较少,也没有固定的资金渠道。对一些生态应急调水、补水工程,也只是安排了部分资金,难以满足生态抗旱工作的现实需求。

四、加强生态抗旱建议

做好生态抗旱工作,不仅要避免由于抗旱对生态环境造成新的破坏,而且要把维系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抗旱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和目标。下一步,建议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增强生态意识。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兼顾农业抗旱、城市抗旱和生态抗旱,全面推动生态抗旱工作。加强专业机构和人员配备,提高生态抗旱工作能力水平。加大生态抗旱工作宣传力度,积极营造人人关心生态、保护生态的良好氛围。

2、科学调度水量。切实加强流域水资源的统一调度、合理配置和科学管理,确保河流、湿地、水域的生态径流,并在旱情紧急情况下,根据抗旱需要和水源条件,适时组织跨地区、跨流域应急调水,避免河流、湿地的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3、加强制度建设。组织制定江河水量统一调度管理方面的法规制度以及生态应急调水、补水等管理办法,努力推动生态抗旱工作法制化、制度化进程,促进生态抗旱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序开展,

4、强化基础研究。抓紧开展生态干旱定义、特征指标、分级分类、干旱影响评价标准以及江河最小生态流量、湖泊湿地等最小生态蓄水量等基础研究,认真研究探讨生态抗旱的内涵、方式和意义,为做好生态抗旱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5、加大资金投入。政府要进一步明确生态抗旱的公益性,加大对生态抗旱专项投入,同时要积极探索灵活的多渠道资金筹措方式,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和群众投入的积极性,为生态抗旱的深入开展提供资金保障。

6、建立预警体系。加强对河流、湖泊、湿地等生态功能体以及地下水位的监测预警,将生态干旱信息报送作为抗旱统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及时了解掌握各地生态干旱情况,适时采取应急抗旱措施,维护良好生态环境。 

(责编:单莞婷(实习生)、高雷)


相关专题
· 中央国家机关“我与十八大”主题征文选登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