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专题报道>>中央国家机关“我与十八大”主题征文选登>>水利部

鹤汀凫渚应无恙,锦鳞江豚自在游

——记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环评工作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环境研究所  洪宇宁
2013年07月30日10:4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原标题:鹤汀凫渚应无恙,锦鳞江豚自在游     --记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环评工作

2011年初夏,暑气蒸腾。中国中部,一处一向烟波浩渺的水乡,却出现了一片西北边塞草原的景象。青葱嫩绿的苔草一丛丛、一簇簇密密匝匝疯长,随风起伏。往年此时本该是江豚矫健乘风破浪、鲥鱼欢快畅游、河蚌静谧栖息的一湖碧波,不知何时已经干涸缩水成一条大河。远处,一条条锈迹斑斑的渔船像抛在岸上的鱼,默默等待旱季的结束。更远处,堤坝圩垸上的一处处提灌站早已不复轰鸣——水面已经低于取水的最低水位。近些年鄱阳湖水位比早年低多了。干旱的阴影笼罩着鄱阳湖。

面对干旱,酝酿多年的一项工程设想应运而出:在鄱阳湖入江水道建设一座水利枢纽,在保证出湖生态流量的基础上蓄水提高鄱阳湖枯水期水位,保护飞禽走兽游鱼的栖息家园。

这是一项不同寻常的水利工程,一项着眼于生态保护、民生保障的生态水利工程,一项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保障湖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民生水利工程。

华夏古国素有“天人合一”的朴素和谐思想,更有“斧斤以时入山林”的具体制度。虽然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有欠账,但现在已经到了能够统筹兼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阶段。于是,船长发令,全速向前,生态文明成为中国这艘古老航船将要驶入的下一处港湾。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能否成为中国建设生态文明新航程启程时的一声嘹亮汽笛?这个问题举世关注。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开展工程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2011年,江西省将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委托我院,由水环境所承担。本文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一、“上下同欲者胜”——全体总动员,精心组织

任务既是对我们业务实力的肯定,也是对我们的重大考验。工作开展之初,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匡尚富院长指示“一定要高度重视,全力做好评价工作”。水环境所周怀东所长要求举全所之力组织开展项目工作。主管项目的彭文启副所长向全所上下发出动员令,调集全所环评骨干力量,按专题编为不同小组,奔赴湖区一线调研座谈,随后调集人员、物资、办公场所成立专门的项目办公室,专职处理项目工作。

从上到下,万众一心。《孙子兵法》有云:“上下同欲者胜。”将帅如此,匹夫焉能不用命?项目办公室加班加点早已是常事。鄱阳湖占据项目组2012年生活的中心。

鄱阳湖生态环境问题复杂多样,国内外高度关注,我们如何破题?面对荆棘丛生的陌生旅途,我们回答: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必须有新思维、新方法。新思维就是科学发展观,新方法就是统筹兼顾的方法。

“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湖区经济社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古来宝地不能黯然神伤。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鄱阳湖的浩浩秋水、雍雍鸿鹄,决不能黯然失色。

二、“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以发展为大局,以民生为重心

十八大上,习总书记的讲话开宗明义:“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民生的改善,只可能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为基础。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是保障湖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民生工程,环评项目组围绕工程区域发展存在的重大制约问题,分门别类细细研究。

连年枯水让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水资源保障蒙上阴影。环评工作便从气候变化角度研究长时间尺度的湖区水资源量变化趋势,结合上下游水文情势通盘考虑湖区水资源保障的短板和对策,进而明确工程对支持地方发展的资源禀赋的影响。

鄱阳湖历来是血吸虫病重灾区。血吸虫病肆虐之时,湖区千村薜荔,万户萧疏。环评工作便针对工程对血吸虫病防治的影响单设专题,计算工程不同调度期适合血吸虫生长的湖滨带面积。

湖区水位下降后,湖区万顷良田空守一湖清水而无计可施,祖祖辈辈以湖为家的渔民面对日益枯竭的渔业资源生活更加窘迫。环评研究针对这些民生问题也设置了专项调查评价。

最后,为了系统了解公众意见,更是出于工作自身的要求,项目组设置了公众参与专题,听取当事人的声音,综合当事人的意见,表达当事人的观点。

三、“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统筹协调发展与保护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描绘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

按照节约优先、保护优先的原则,统筹协调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识别建设项目在服务经济建设的道路上是否影响生态底线,提出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是环评工作的基本职责。

鄱阳湖湿地是目前我国最大、环境最优越的候鸟越冬栖息地。全世界95%以上的白鹤、80%的东方白鹳在鄱阳湖越冬。鄱阳湖还是江豚与四大家鱼的重要栖息地与种质资源保护区,同时孕育了多种珍贵鱼类。

这次环评工作的重点,一是天上飞的越冬候鸟,一是水里游的江豚、鱼类等水生生物。而对这些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它们的家园--鄱阳湖湿地。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初衷之一,便是保护鸟类和水生生物栖息环境。但是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复杂精妙。良好愿景要成为现实,还需要我们解决一个个棘手难题:健康的鄱阳湖湿地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如何才能维持一个健康的鄱阳湖湿地。这是环评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回答鄱阳湖湿地演变特征与发展趋势,牵牛鼻子的是湖区的水。湖区什么时间应该有多少水?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因为上有“五河”,下有长江,中间有湖区特有的地形地貌与生态景观特征。而且,湖区经济发展需要水,湖区生态保护也需要水,上游发展需要水,下游环境保护也需要水。要做好水的文章,从来都需要大思路、大手笔。

四、“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统筹上下游发展

科学发展要求谋全局,在地区之间、部门之间、人群之间统筹合理分配生态利益、环境利益。鄱阳湖工程环评的全局就是要从更加宽广的尺度来审视鄱阳湖生态价值,同时也需要统筹上下游利益关系。

在全国乃至全球整体生态退化问题突出的当下,保护鄱阳湖生态,对长江、全国乃至全球生态保护均具有重大意义。湖区生态保护,既吸引了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民的目光,也得到了国内外生态专家的关注,同时引起了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关注。工程建设对鄱阳湖生态有什么影响?对湖区经济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对长江生态系统又有什么影响?对长江下游,尤其是对河口有影响吗?在现有科学认知及基础数据并不完备的情况下,要回答这些问题,真的很难。

工作开展之初,资料奇缺,项目组就依靠地方的支持从各个部门、单位广泛搜集材料。没有系统报告,就找典型案例。缺少正面研究的资料,就找间接分析的资料。如果完全没有符合需要的资料,那就寻找相似案例提炼总结规律性认识。如果有的研究对象连书面资料都没有,那就寻找一切有价值的信息来源,联系所有主要观察者、研究者座谈或者单独访谈。数据不完整、不系统、格式不统一,项目组就连日加班处理。候鸟分布存在疑问,项目组就冒着南方阴冷的冬雨在泥泞的沼泽里跋涉,跑遍了湖区所有稍大点的子湖。渔业资料要核实,项目组就出没在码头边、渔船上、市场里,向渔夫、船工、鱼贩虚心请教。监测质量需要把关,项目组就在路况恶劣的乡间道路颠簸,在刺骨寒风中持续作业。在项目组的辛勤努力下,工作稳步推进。

项目工作中还有太多故事,诉说不尽。这些故事是一扇窗口。透过它,你能看到,水利工作者们如何用自己的双手打制泥坯,烧制砖块,一块块砌进生态文明的地基。透过它,你能看到,中国水利事业如何探索着生态文明道路。透过它,你能看到一个民族如何从旧有发展模式中艰难蜕变,获得新的生命力。一颗种子开始萌发,一个胎儿正在躁动,一部音乐史诗正奏响序曲。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环评的故事还在继续……

(责编:单莞婷(实习生)、高雷)


相关专题
· 中央国家机关“我与十八大”主题征文选登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