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发展视域下的十八大理论创新
有关十八大的理论工作已经进入到深入阶段,使当下的十八大与中国的未来发展形成了广泛的对话空间。其中,发展问题也是进入十八大的理论研究的一个思想路径。
一方面,从十八大报告的全文看,“发展”一词的出现频度极高,发展概念作为一个关键词,在报告中被提及301次之多;另一方面,从小平同志提出的“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再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并写入党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始终围绕发展问题不断展开并不断成熟。从社会发展的视域着眼,十八大的理论创新对于中国乃至中国之外的重要意义,就是它所彰显的发展理念贡献和发展理论创新等等。这一创新体现在以下几个维度:
一、发展理念创新
所谓发展理念,也就是在发展问题上的自我理解、自我定义和自我超越的问题:我们自己是怎样理解发展的,我们形成了什么样的发展思路,我们如何推进中国的发展,十八大报告为什么如此强调发展的自我理解问题?就是要说明,中国可以接受任何意见,可以借鉴任何优秀的理论,但我们不会被别人所影响,更不能被别人干扰。也就是说,在发展议题上,中国要坚持做中国自己,肯定要坚持自己的发展道路。
对于中国的发展路径问题,国内与国际、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党内与党外都非常关注这个问题,尤其在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后,亚太地区出现了很大的变数,你中国下一步往那个方向走,你要走什么样的道路,这条道路的未来指向是什么,中国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等等,这些都需要中国给出一个明确的回应。面对这些问题,《十八大报告》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就是坚定不移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也就是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我举我自己的旗,走我自己的路。这回答了两个问题:一种观点认为,西方的发展模式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成熟的发展模式,只需要经过细敲碎打,修修补补就会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样板,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历史到此就终结了,不需要太做什么改变了,比如以亚裔美籍学者福山的《历史的终结》为代表的就是这样一种观点。因此,国内国外有这样一种声音,就是我们国家也应当走这样一条道路;另一种观点认为,我们国家目前的发展模式暴露出很多问题,政府贪腐盛行、国家诚信缺失、社会贫富差距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等等,都是现在的发展模式造成的。因此应当重新回归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
在这个问题上就是,《十八大》报告给出了解答,我们既不向左走,也不向右走,而是立足自身向前走,坚定中国特色的发展理念。在“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阐述中,明确指出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一定要坚持自己的发展理念,“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向左看,也可以向右看,见贤思齐,兼收并蓄,学习是必须的,但是我们绝不会选择任何一种。
所以,在发展理念这个问题上,无论西方的模式,还是传统社会主义的模式,我们都不会选,因为我们有自己对发展的理解,有自己的发展理念,就是坚持中特社会主义理论,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出一条新路,这就是当下中国的发展理念,这是它的发展理念的创新;同时,这种发展理念的创新性还在于,它在“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同时,“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在继续探索中,在不断总结中,在与时俱进中发展自己,这种发展理念区别于其他,具有独特的实践特色(基于三十年的探索、实践总结)、创新的理论特色(基于不断发展的理论成果的总结)、鲜活的民族特色(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殊经验总结)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基于新形势、新阶段、新任务的理论总结)。
二、发展理论创新
所谓的发展理论创新,指的是在发展这个问题上,发展理念的理论支撑支撑问题,而且这种理论还是要经得住实践检验的,经得住时间检验的,经得住理论推敲的,而且它应当是与众不同,要是和别的发展理论趋同,就没必要说什么理论创新了。十八大有关发展理论创新,主要体现在中特理论的最新理论成果即科学发展观的问题上。
《十八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通过科学发展观提出、形成以及不断成熟的过程,就可以看出它的创新之处,就可以看出它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小平同志所提出的“什么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它的理论结晶是回答了我们究竟要“做什么”?它保证了方向的正确性,保证了目标的明确性。这样才会保证发展方向和具体工作不会盲目乱干,不会开倒车,不会导致南辕北辙;有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党”问题的提出,它在“做什么”的基础上,回答了我们做的这件事情是“为了谁”的问题,就是除了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建设之外,我们还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根本目的,其实这里已经有了“以人文本”的意思,只是没有明确的文本表达;在这样一个理论参照系下,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看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的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之处:它是“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它在“做什么”和“为谁做”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怎么做”的问题,就是科学发展的问题。从这样一个思路下来,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基本的理论问题就有了一个清晰的逻辑脉络,从这个逻辑脉络上看,《十八大报告》在有关发展理论的问题上,实现了发展理论的创新。而且它作为针对我们国家所面临的新的形势和状况,针对我们国家究竟应当如何发展的问题,所给出的一个理论回答,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一个民族的发展理论,也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一个发展理论。
三、发展结构创新
有关发展的结构问题,其理论根源可以追溯到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在马克思看来,“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从文本可以看出,马克思所设想的由于物质生产力发展所导致的生产方式的变革不是某种立竿见影式的,相反,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或生产方式的相应变革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从这个意义上看,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整个国家必然发展结构性的变化,而相应于重点领域的关注和投入,也是必然的一种选择,但其中有一点十分重要,这个发展结构的形成不是依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发展结构的合理性绝不是一朝一夕即可成型的。
我们国家有关发展结构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和创新发展的过程。从最初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即我们常说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再到十七大提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再到此次十八大提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我国的社会发展结构经过不断的探索,逐渐形成了渐趋成熟的发展布局,同时也实现了独特的发展结构创新。
发展结构创新的实践意义在于,从广域的视野看,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在民族的历史进程中尝试着和实现了各自的发展转型,即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而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兼顾发展的结构理性的同时,注重重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的问题。此次十八大在创新和完善发展结构的同时,提出了生态建设的问题。它作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延续和创新发展,回应了我国当下发展中所面临的残酷的生态现实。因此,在下一步的发展进程中,特别需要在发展的同时,生态文明建设是需要着重加以保护和建设的一个领域,不能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通过世界的先发国家和我们国家的发展实践已经证明:这条道路是得不偿失的,是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背道而驰的,是和发展结构的整体性相悖离的。
从发展路径进入十八大的理论研究,只是十八大理论研究的多重路径之一。但着眼发展议题来研究十八大的积极意义在于,通过十八大有关发展的理念、理论和结构的研究,可以很好的将理论和实践勾连起来,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