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更大贡献
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十八大报告是回顾成就、总结经验的报告,是高举旗帜、科学发展的报告,是解放思想、推进改革的报告,是制定蓝图、引领未来的报告,是凝聚力量、增强信心的报告。报告对鼓舞和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充分体现了经济增长与收入增长同步、加快经济发展与增进人民福祉结合、国家富强与人民富裕统一的战略;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和消极腐败四种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我们要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十八大重要议题,是十八大报告的重大亮点,彰显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高瞻远瞩、高屋建瓴,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的重大体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天蓝地绿水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生态文明建设,其中一点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发展要走长期可持续发展之路。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推动节能减排,努力降低单位GDP能耗,开发绿色新能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确保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协调可持续发展。
作为环保科技工作者,大家敏锐地注意到十八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并列的高度,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之一,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转型正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生态文明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实质上确立了生态文明在“五位一体”中的基础作用,生态文明就如一条“红线”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逐步提升,但社会生产能力的扩大和现代生活方式的普及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大气污染现象,如工厂的废气和机动车的排放污染等。如何主动顺应人民群众对改善环境质量的新期盼新要求,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让老百姓享有更多的“生态”财富,关键是切实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十八大报告浓缩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十年来党领导中国发展建设的经验与启示,勾画出中国未来发展的蓝图。大气所作为基层科研单位,首先要学习好、领会好十八大精神,然后把贯彻十八大精神,落实到本单位的实际工作中,与本单位的具体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开拓我国大气污染控制研究与管理支撑的新局面。
一、完善环境监测,加强统计基础,充分认识污染物之间的协同关系,为科学实现协同控制提供技术依据
现在的空气污染指数是10年前制定的,当时只考虑了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这三项指标,而与灰霾天气密切相关的PM2.5细颗粒和臭氧等指标没有包含在内,导致了监测部门公布的空气优良状况与老百姓感觉到的蓝天有很大差距。在2012年颁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已增加了臭氧和PM2.5细颗粒指标。新空气质量标准颁布后,各大城市逐渐开展臭氧、细颗粒物的监测,在不断完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指标,对于大气能见度的指标以后也要进行适当增加,以保证监测的指标和人民群众的感官指标尽可能地一致。目前已有的监测数据有限,数据质量控制薄弱,数据透明度欠缺,难以满足当前大气污染环境治理的需求,需要提高数据的质量和透明度。
为了有针对性的采取污染控制措施,需要充分了解各污染源的排放。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掌握各类污染源的数量、行业和地区分布情况,了解各类企事业单位与环境有关的基本信息,建立健全各类重点污染源档案和各级污染源信息数据库,是加强环境监督管理,制定经济社会政策的重要依据。国务院2007年12月31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普查历时两年多,2010正式公布数据。第一次污染源普查的主要大气污染物为二氧化硫、烟尘、氮氧化物和粉尘,并对不同行业的排放量进行了排序,为全面了解大气污染物排放提供了基础的数据。普查数据相对比较概括,污染物的种类为主要污染物,种类较少,污染源的分类方法也较粗,还有一些污染物,如挥发性有机物没有列入统计范围,仅机动车的碳氢化合物的排放进行了统计,还有大量的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源没有进入统计。对于颗粒物的统计,主要考虑了烟尘和粉尘中的颗粒物一次排放,对于通过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氨等气态污染物,经过复杂化学反应形成的二次细颗粒物,没有进行统计。细颗粒物来源十分广泛,既有火电、钢铁、水泥、燃煤锅炉等工业源的排放,又有机动车、船舶、飞机、工程机械、农机等移动源的排放,还有餐饮油烟、装修装潢等量大面广的面源排放。因此为了更好了解源头排放,需要对污染源排放的基础数据进行细致长期的观测与积累。
大气中的污染物通过直接排放和二次形成的方式进入大气,直接排放通过污染源排放总量的消减可以进行控制,二次污染物的形成除了与直接排放量及各污染物之间的比例关系紧密相关外,还与污染物排放的时间、地点和空间紧密相关,受到当地的气象场、下垫面和地形地貌等的影响。根据现有法律规定,大气污染是以城市为中心进行污染防治的,但是随着各大城市污染的加重,我国大气污染的区域性特征日趋明显,一些地区酸雨和灰霾等大气污染问题频繁发生,各大城市间污染的加重使不同城市的污染区域相联接,目前已成“三区六群”重污染区,使得仅从行政区划的角度考虑单个城市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已难以解决大气污染问题。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大型活动的空气质量保障工作的成功实践,以及美国、欧洲和日本空气质量改善历程均表明,实施区域联防联控战略是防治大气污染的根本途径。从现有角度来看统一监测、统一监管、统一评估、统一协调的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是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短期有效途径。从长期战略角度,应充分根据污染物形成的特点和地方的地理特点及经济发展具体情况,对联防联控区域的行业布局和发展模式实施统一规划。
二、通观全局,优先解决重点区域空气质量问题,分析示范,推广先进经验
我国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巨大,2010 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为2267.8 万吨、2273.6 万吨,位居世界第一,烟粉尘排放量为1446.1 万吨,均远超出环境承载能力。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以及辽宁中部、山东、武汉及其周边、长株潭、成渝、海峡西岸、山西中北部、陕西关中、甘宁、新疆乌鲁木齐城市群等13 个重点区域大气环境问题更加突出。重点区域占全国14%的国土面积,集中了全国近48%的人口,产生了71%的经济总量,消费了52%的煤炭,排放了48%的二氧化硫、51%的氮氧化物、42%的烟粉尘和约50%的挥发性有机物,单位面积污染物排放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9 至3.6 倍,严重的大气污染已经成为制约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
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与山东城市群为复合型污染严重区,应重点针对细颗粒物和臭氧等大气环境问题进行控制,长三角、珠三角还要加强酸雨的控制,京津冀、江苏省和山东城市群还应加强可吸入颗粒物的控制。
辽宁中部、武汉及其周边、长株潭、成渝、海峡西岸城市群为复合型污染显现区,应重点控制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同时注重细颗粒物、臭氧等复合污染的控制,此外,武汉及其周边、长株潭、成渝还应加强酸雨的控制,辽宁中部城市群应加强采暖季燃煤污染控制。
山西中北部、陕西关中、甘宁、新疆乌鲁木齐城市群,以传统煤烟型污染控制为主,重点控制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污染,加强采暖季燃煤污染控制。先行先试与全面推进相配合。通过对重点区域污染特点、采取的控制措施和实效效果、成本效益等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提炼出关键的控制技术及管理措施,为全国范围内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积累重要经验。
三、根据形势,及时做好观念与管理方式转变
我国的大气污染控制始于20世纪70年代,至今经历了从点源治理到集中控制、从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到区域污染控制、从浓度控制到总量控制的转变历程。目前主要采用的仍是总量控制方式,在前期总量控制措施制定时没有进行与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效果的关联性研究,因此很难通过总量目标的实现来体现环境质量的改善程度。近两年来,我国的大气污染控制措施的制定思路在逐渐从总量控制向环境质量目标转变,以达到总量减排与质量改善相统一。建立以空气质量改善为核心的控制、评估、考核体系。根据总量减排与质量改善之间的响应关系,构建基于质量改善的区域总量控制体系,实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等多污染物的协同控制和均衡控制,有利于科学高效解决当前突出的大气污染问题。
2012年环保部发布了新的空气质量标准,加严了原有污染物的排放限值,同时增加了臭氧和PM2.5污染物。为了更好实施新标准,达到广大人民群众对“天蓝”的基本要求,需要科学分析新标准实施可能带来的压力和挑战,从理念、技术、管理等三个层面上实现五个跨越式转变,即由单一城市控制向区域联动控制转变,由单一污染物控制向多污染物协同控制转变,由谋求单一目标决策向追求多重环境效益决策转变,由控制一次污染向同时控制二次污染物的前体物转变,由以排放量削减为导向的总量控制向以环境质量达标为导向的总量控制转变。最后,针对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地区、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对成功的经验进行凝练以推动全国空气质量的改善。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新形势下建设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这是中央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最新部署,关系全局、关乎未来。人才是一切科研活动的推动力和基本保障,大气所的主要科研力量分布在30到40岁之间,正处于科研事业快速发展时期,同时生活负担也很重,目前很多年轻职工因为收入低没有自己的住房,子女上学问题难以解决等给年轻科研工作者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通过我院的努力,给年轻科研人员提供相对体面的生活保障,是切实落实十八大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同时对实施我院的人才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为我们的未来描绘出了一幅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图景。美好目标的提出给环保科研工作者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挑战,大气所在深刻领会十八大精神后,将认真做好大气污染防治研究工作,为实现“美丽中国”和“天蓝”贡献我们的力量。(作者单位:移动源污染控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