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土地利用与生态文明之思考
——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心得体会
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大次全国大会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特别是胡锦涛胡锦涛总书记所作的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大会报告,主题鲜明、内涵丰富、高屋建瓴,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理论性、实践性,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纲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也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
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共党员,我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而欢欣鼓舞,为党的十八大取得的丰硕成果而倍感自豪,为党的十八的描绘的宏伟蓝图而无比振奋。最近一个时期以来,我参加了局党组织的集中学习和专家辅导,反复研读党的十八大报告,深感鼓舞士气、催人奋进、受益良多,所思所获不一而足。联系自己所从事的国土资源管理和土地督察工作,在此就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多处提及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谈点思考体会。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深化发展规律认识的新成果
生态,本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是自然规律支配下的一种客观存在。人类社会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和生存发展理念,为生态文明。
人类对生态文明的认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逐步深化。在石器时代,人们必须依赖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物质生产活动主要靠简单的采集渔猎,人类是自然生态系统中平等的一部分,影响有限,处在一种原始的、自然的平衡状态。1万年前,铁器的出现使人改变自然的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人类社会进入农业文明时代,人类对自然生态特别是对地表植被的影响和控制逐步加剧,当然主要通过物理的方式产生影响。300年前,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现代化生活,生产力水平飞速发展,人类在“征服自然”的梦想中对自然环境、生物种群产生决定性影响,取得一定支配地位。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和控制越来越大,由于对人地关系规律认识的局限,导致了大量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灾害频发、物种消失、生存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倒逼人类反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由此产生,并被普遍接受,人类对生态文明的认识进入新的阶段。
我国传统文化中早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不主张征服自然,而且强调相生共存,这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文化渊源。但是,到了近代,随着国力衰萎,传统文化中的科学思想也受到冷落,一度陷入文化迷茫。即使新中国成立后,受认识局限,我们也曾经违背自然规律,“插秧插到水中央,种田种到山顶上”、“大炼钢铁”、“人定胜天”,对我国脆弱的生态环境和尖锐的人地矛盾造成难以挽回的影响。好在我们党能够及时认识错误、修正错误,回到实事求是的路线上来。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相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
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 “绿色发展”被明确写入“十二五”规划并独立成篇;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总布局的战略高度来论述……
纵观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几十年来的历程,可以看出党对发展的内涵和目标、对人地关系和自然规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尊重实践、尊重自然、尊重规律的科学精神,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二、以生态文明为导向,改进土地利用和管理工作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开辟专章详述,思路明确,要求具体。我国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又有大面积的国土属自然环境恶劣、生态脆弱地区,土地利用行为极易引发生态问题。在我国迈向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通过国土开发承载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建设生态文明、倡导绿色发展,对我国土地利用来讲是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
(一)当前土地利用中的几个生态问题和倾向。概观我国目前的土地利用现状,有几个不利于生态文明的问题和倾向,需要关注:一是土地利用方式与资源禀赋不匹配、不协调,国土开发在空间上缺乏有效统筹,因地制宜不够,导致生态产能较高、光热水土匹配较好的优质耕地资源被大量用作建设用地,而部分产能较低、生态脆弱地区却用来进行农业生产;二是城市用地摊大饼式扩展,建设用地无节制增长,中间缺少有效的生态缓冲和隔离,影响了城市本身的生态功能,导致大城市宜居水平、环境质量下降,也对周边生态产生影响;三是耕地资源缺少休耕轮作,化学肥料用量大,土壤质量下降,后备资源过度开发,开荒、填湖、埋塘、围填海造地,导致生态多样性、景观多样性降低,影响地表行蓄洪功能,造成水土流失,破坏生态环境。
(二)坚持生态文明导向,改进土地利用和管理工作。做好当前形势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关键要用好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方法——统筹兼顾,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我们主张生态文明,不能无为而治,通过放弃发展维持“自然生态”。必须立足我们的国情和发展阶段,通过发展解决生态问题,通过我们的辛勤劳动,顺应自然规律改造自然,不仅满足了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需求,而且达到更高程度、更高水平的生态平衡状态,实现和谐的人地关系,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永续发展 。落实到土地利用工作中, 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问题,都要落到地上。资源总量刚性制约,资源需求刚性上升,主要矛盾客观存在,生态文明如何兼顾、如何实现,考验着我们的政治智慧、统筹能力和管理水平。
近年来,我们在土地利用和管理工作中有很多方面,已经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勇于探索,并取得了一系列破解难题的思路和经验,值得我们进一步坚持和深化。
一是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大力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实施耕地“建设性”保护。解决吃饭问题是土地利用的首要任务,是人地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解决吃饭问题很重要的是要提高耕地质量和产能,对优质耕地必须严格保护。目前大力开展的土地综合整治,通过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达到优化用地布局、提高耕地产能、稳定生态环境、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综合效益,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值得长期坚持。同时,在满足农作物生产的同时,可以充分发挥耕地的生态功能,营造良好宜居的田园风光和生活环境。
二是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节约集约用地之路。贯彻生态文件建设的要求,必须摈弃贪大求全、大手笔建设的用地思路。现代文明的目标不是高楼林立、厂房密集,更不是村村点火、处处冒烟,而是追求宜居、和谐、可持续的社会状态。对我国来讲,正在经历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在资源空间十分有限、生态环境脆弱的背景下,只有通过节约集约用地,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之路,才能实现破解资源约束,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才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三是必须因地制宜,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土地利用要尊重自然规律,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在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全面实施国土空间开发总体战略,从国家层面根据劳动地域分工和生产力布局,确定土地开发利用方向,构建开发、保护、整治“三位一体”格局,推进全域立体开发,全国一盘棋,坚决避免开发区遍地开花、产业结构趋同恶性竞争、新城区盲目扩张、后备资源无序开发的问题。正确处理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空间与优质农用地资源高度重叠的问题,通过低丘缓坡、工矿废弃地复垦、城镇土地二次开发等方式,减少建设对优质耕地和生态空间的挤占。
三、发挥土地督察作用, 给力生态文明建设
作为中国特色的土地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土地督察机构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中责无旁贷,大有可为。生态文明关乎国家利益、长远利益,土地督察机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确保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生态文明本是土地督察职责的应有之义。当前,土地督察事业正处在“及时总结规范、持续探索创新、不断完善发展”的关键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为我们更好地履职尽责提出了新思路、开辟了新领域。响应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应该成为土地督察效用最大化的重要拓展方向。一是拓展对土地利用方式合理性的督察,进一步突出对土地利用环节的督察;二是积极宣传督促引导督察区域转变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发展理念,科学合理用地;三是加强调查研究,深化对土地利用方式的生态特征的认识,为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政策建言献策。
以上是我个人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的一些思考,不当之处,敬请同志们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