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
党领导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
九十多年来,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将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富强繁荣的新中国,不仅是因为我党有先进的理念、实干的精神,更在于党一直坚持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直是我党在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致胜的法宝。但在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健康过程中,出现了危害人民群众利益、贪污腐败等严重影响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的事情。虽然这只是一小部分,不是主流,但我们必须重视,不断重申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党领导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脱离人民群众,漠视人民群众的合理、合法诉求,甚至将人民群众视为专政的对象,不仅是危险的,更可能导致我党丧失存在的群众基础,致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半途而废。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要落实到实处,需要体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首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其次,保持党同人群群众的血肉联系,要靠人民的力量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并着重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第三,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实现以上国家政策层面中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能够在国家大政方针中直接体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但在现实的社会管理中,我们如果能进一步处理好以下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领域中的具体事务,则更能进一步加强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让人民群众更加坚定对党的信心、更加融进社会发展全过程。
第一,党和政府要更加稳妥处理好征地拆迁领域内的工作。征地拆迁领域日益成为矛盾高发区,当前征地拆迁引发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房屋拆迁、土地征用领域成为贪污腐败高发区,人民群众对暗箱操作、强买强卖现象身为不满;被征地农民缺乏社会保障,给社会留下隐患;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历史遗留问题引发信访重复率高等。解决征地拆迁矛盾,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一是探索完善多元化补偿安置办法,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拆迁应本着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社会与保证社会稳定为原则,对本地的实际现状、群众的愿望等进行深入的摸底调查,在准确掌握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结合本地的征地拆迁标准,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探索制定切合本地实际的多元化补偿安置办法,不仅仅解决一次性的补偿费用,而且要配套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生活、养老、医疗、教育等长远利益问题,确保被征地拆迁的农民“失地不失利,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失居,失地不失医,失地不失教”。二是依法规范操作,提高征地工作透明度。征地拆迁工作政策性很强又很敏感,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纠纷与矛盾,所以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程序办事。在征地调查和征地补偿时,深入村组户,实地调查确保公平、公正。按照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的原则,依法编制征地方案和补偿安置方案。三是全面化解征地拆迁矛盾纠纷。对于征地拆迁信访工作,要坚持领导点名接访制度,坚持关口前移,重心下移,抽调有关部门熟悉政策法律法规的工作人员组成工作组,制定工作方案,集中进行排查,力争从最基层和源头上发现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和隐患,排出时间表,及时化解矛盾。
第二,党和政府要用创造性思维做好上访领域内的工作。现在一些基层政府,为了减少上访、尤其是越级、进京上访的发生,将群众上访列为对班子的考核指标的重要内容,如发生越级、进京上访,影响较大的,实行一票否决制,即使其他工作做得再好,只要信访工作不达标,就不能参加评优。“一票否决”的本意在于促使主要领导重视信访工作,将群众反映的问题解决在基层。而有些地方把此项工作简单化,以“堵”为主,如有的乡镇为防止群众上访,只要一经发现,不是首先着手解决问题,而是让公安、派出所以“聚众滋事”“妨碍公务”“扰乱公共秩序”等“罪名”先抓起来。这样一来,有的上访者被暂时“压”下去了,有的则激化了矛盾,使上访群众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引起更大规模的重复访、越级访。这对社情民意的表达、社会管理创新、和谐社会的创建具有消极的意义。要解决好上访中产生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一是地方政府机关要创新社会管理模式,依法、公开处理和人民群众的事务,减少矛盾的发生率,从源头上减少上访群众的数量。二是矛盾发生后,地方信访机构要积极地通过多种途径解决问题,为群众排忧解难,而不是相互责任的推诿和简单的记录,让人民群众看到问题在基层就可以解决,从事减少越级上访事件。三是对越级上访者、多次上访者,要耐心地做思想工作,并在政策许可地范围内尽量维护上访者的利益,避免上上访事件的积压。
第三,党和政府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开展、家庭规模的减小、空巢老人的增加,养老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热点问题。积极解决好养老服务问题,对实践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小康社会的真正实现有着重大的意义。培育和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应当从以下几点突破。一是切实调动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优化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环境:争取地方政府尽快出台并实施养老服务事业发展规划和科学的养老鼓励、扶持政策;争取财政加大对养老服务业的资金投入;建立养老服务行业运行管理机制,实施行业监管;建立养老服务人员专业化培训机制,逐步推进养老服务职业技能资格鉴定工作。二是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构建养老服务体系:通过政策扶持,引导民间资本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独资”等形式发展民办养老机构;是抓好现有养老机构服务功能的调整;积极扶持和引导养老机构医疗卫生功能建设,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带有医疗康复护理服务功能的养老护理院,加强民政、卫生部门联动和养老、医疗机构联办,将一部分床位作为医疗机构的康复床位,增强养老机构的医疗康复护理功能,使有限的养老床位发挥最大服务效能,为老年人提供更高水平的养老服务;积极拓展居家养老服务,结合城乡社区建设,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采取专业化服务与志愿者服务相结合,有偿、低偿、无偿服务与政府补贴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在政府、市场、社区和家庭之间搭建起功能互动的养老服务平台,构建完善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引导社会力量为居家社会老人开展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医疗保健、精神慰藉、应急救助等工作。
以上三个重点民生和社会管理领域,是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重点领域,处理好、发展好这三个领域的事情,更能体现出党始终记挂着人民、使用为人民利益而奋斗、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着血脉联系,是党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的最终的目的,更是关键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