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扎实推进民族外宣工作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历史进程之中。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如何认识中国、如何解读中国已成为世界性的舆论话题。总体来看,国际舆论对我进行客观理性的报道虽为主流,但由于西方主导的国际舆论格局“西强我弱”,加之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的差异、冷战思维作祟,在诸多方面对我的偏见、误解和疑虑依然存在,舆论斗争形势严峻复杂。因此,加强民族工作领域的对外宣传工作,对于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和构建国家软实力意义重大。按照党的十八大关于“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的要求,现就进一步加强民族领域对外宣传工作谈几点体会。
第一,要强化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就是民族自信,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自信。面对西方涉华舆论一以贯之的两面性、无处不有的攻击抹黑、不遗余力的分化渗透,我们既要积极回应、巧妙应对,同时也要增强民族自信,理直气壮地对话。对于国际舆论关切,特别是有关中国的民族问题,包括所谓的涉藏问题、涉疆问题、人权问题等,我们要坚持正面宣传,以我为主,主动发声。要坚决防止随风起舞,人家说什么我们回答什么,更不能把有关问题演化为我们国家的软肋,因为我们不是被告,西方不是法官。有了民族自信、大国自信,注重用事实说话、以理服人,才能在国际舆论斗争中赢得主动,受到尊重。
第二,要统筹两个大局。也就是外宣工作与内宣工作要统筹协调,互为补充、相互促进。民族领域的宣传工作,要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和对外传播整体战略,强化职责,发挥作用。要把握传播规律,注重选题策划,掌控舆论导向,充分调动全国民委系统各类媒体和中央主流媒体两个方面的积极性。要切实扭转民族领域的宣传报道主要在全国民委系统“圈内循环”、“自己宣传自己”的局面,积极协调和引导中央主流媒体更多地关注和报道民族领域的信息,切实转变对民族领域宣传报道谨慎有余、选题单一、浅尝辄止的现象。要疏通对外传播渠道,打造外宣精品,扩大对外交流,努力在纷纭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中,及时发出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
第三,要用好三种资源。一是用好外交资源。我国的民族政策、新型民族关系与民族地区发展的现状,特别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推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等,应该成为我国外交战线高度关注和需要向国际社会传播的信息源。可借助国家领导人高层交往、公共外交、人文交流、依托驻外使领馆前沿部署等,积极运筹和开展民族事务的外宣工作,积极推进对外舆论引导。二是用好媒体资源。近年来,新华社海外分社超过140个,在此基础上,还开播了新闻电视网,启动24小时全球台,形成了全球新闻信息采集网络和新闻发布体系;中央电视台开播6种语言7个国际频道,在141个国家和地区落地;人民日报建立新闻资源系统,加快海外版数字化转型;中国日报形成国内旗舰版、美国版、欧洲版、亚洲版共同发展的局面,英文日报已进军手机报、手机网站、网络视频等新媒体领域;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使用61种语言对外播出,成为目前世界上传播语种最多的国际传播媒体;中新社海外供版覆盖22个国家,成为领军世界华文媒体、影响国际主流舆论的新闻文化传媒集团。这些主流媒体是加强民族领域对外宣传的重要平台。我们要学会善用这些媒体,及时沟通联系、提供信息,“多喂料”、“喂好料”、“勤喂料”,积极引导主流媒体注重民族领域新闻事件的深度报道,提高对外宣传的时效性和权威性。同时要学会巧用国外媒体,注重“请进来”,借用外媒为我发声。三是用好民间资源。注重把民族领域外宣工作与形式多样的对外文化交流和民间活动结合起来,努力形成民族外宣工作的合力。
第四,要提升四种能力。
一是提升设置议题的能力。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控制世界舆论话语权的一个主要策略,就是预先设置新闻议题,然后大肆进行新闻炒作。他们对新闻事件多是持有揭露、批判的倾向,对中国事务更是以负面意见为主。我们的报道要产生大的影响力,必须精心设计新闻议题。不能简单地别人出招我们接招,跟在别人后面去争辩。因此,我们要积极建设中国民族领域对外传播的议题库,一方面正确分析和积极妥善回应国际社会和媒体关注的各种议题,另一方面,主动设置和输出中国希望传达的议题,引导国际视听。
二是提升民族文化传播的能力。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中之重,已经在世界各国的国家战略中居于重要地位。做好民族外宣工作,就是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近年来,“多彩中华”系列展演活动,民族地区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在对外展示我国保护民族文化政策、民族文化发展成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西藏自治区在美国和欧洲举行的民族艺术展演活动等,有力回击了达赖集团散布的“西藏文化灭绝论”负面影响。因此,在文化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的新形势下,在民族领域特别是涉藏涉疆国际舆论斗争日益尖锐复杂的今天,应更加重视文化在外宣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更加主动自觉地发挥文化在争夺人心中的重要功能。注重整合各种社会力量,充分运用电影、电视、歌舞、音乐、动漫等多种艺术形式,大力推进民族文化“走出去”、走向世界,不断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国际舆论的能力。同时,也要注意加强民族地区文化阵地建设,在文化交流活动中,做好预防境外文化渗透的应对工作,构筑国家文化安全体系。
三是提升运用新型媒体的能力。互联网的兴起,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格局。包括信息传播、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社会批判、利益表达、民主监督、法律审判、政府治理、国际博弈等各种功能在互联网上日益凸显,“即时性”、“海量性”、“全球性”、“互动性”、“多媒体性”,使得一条新闻无论大小,可在一夜之间发帖转帖成千上万条。由于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等新媒体具有开放、互动、海量、无界等特点,为话语权的辐射提供了十分巨大的空间,许多发达国家都制订了互联网和手机网络发展战略。民族领域的内宣外宣工作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重要平台扩大影响,系统传播我国各地区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多姿多彩的文化,以及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可喜变化。同时针对涉及民族领域的突发事件,及时传递事实真相、打破西方舆论垄断、驳斥虚假传言。采取建立外宣网站、开辟外宣官方微博、积极开展网络文化活动等,大力提升民族领域的网络话语权和舆论引导力。要在充分运用国家民委门户网、中国民族宗教网和各省区民族工作部门网站资源共享的同时,争取中央外宣办的支持,精心打造好民族外宣网站。
四是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国外的受众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尤其是西方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更与国人有较大的不同,加之西方国家依仗舆论强势长期对我国进行大量负面报道,使部分国外受众对我们的新闻报道产生了逆反心理。增强国际舆论引导能力,必须摸清国外受众的基本脉络,只有适应受众的需求和接受习惯,传播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我们要采用民间视角和海外受众习惯接受的语言,运用“民族故事,世界表达”的讲故事的方式,讲述中国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所思所想、所喜所忧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变化。要精心打造外宣精品,用受众所熟悉的、喜闻乐见的形式、风格和方法“投其所好”,以达到宣传的目的。同时,也可借鉴世界上相关国家处理民族问题、进行民族外宣的经验教训,在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基础上,扎实做好我国民族领域的对外宣传工作,坚定不移地把我国民族团结事业推向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