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专题报道>>中央国家机关“我与十八大”主题征文选登>>民委

以执着奉献精神做好民族文化工作

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干部   郭力
2013年07月29日15:48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原标题:以执着奉献精神做好民族文化工作

2012年,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使全国人民凝神聚力,倍受鼓舞。不平凡的2012年,也是民族文化工作大事多、喜事多的一年。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评选、首届浙江畲族服饰设计大赛、宁夏首届少数民族文艺调演、呼和浩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艺术活动等精彩纷呈,好戏连台。作为刚刚从事民族文化工作的一名新兵,我在灿若星河的多民族文化中汲取养分,在落实工作的务实高效中锤炼自己,经历着事,感受着人。在这个过程中,有经验,有教训,有感动,有收获;在这个过程中,我真正体会到了做好民族文化工作所需要的“专业、执着、热爱和奉献”。

一、民族歌舞艺术创新发展的探寻者

2012年5月,我又一次在国家体育馆见到了丁导。空旷的体育馆,在舞台布景施工的嘈杂声里,依然能够听到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开闭幕式总导演丁导已经沙哑但有力的节目编排指令。这番紧张忙碌而又不慌乱的场景似曾相识。2011年,第一次见到丁导,是在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开幕式排练场,梳着小辫子的他,颇具艺术家的气质。当时,作为开闭幕式场地的贵阳市体育场里,紧张的气氛里充满着十足的火药味,他与多家合作单位就每一个细节反复研究和策划,相互争论和妥协。本届运动会是贵州建省600年来,第一次承办全国性大型活动,关系重大,意义非凡。作为地地道道的贵州人,丁导担任此次运动会的开闭幕式总导演,责任和压力非同一般。现在看来,正是丁导团队付出的每一份努力,如同一双双有力的大手,将活动硕大的帷幕徐徐地拉开。

30年前,作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艺术进修班的学员之一,丁导接受了正规的民族文艺理论素养培训学习,随后,进入中央民族歌舞团工作至今,将自己的青春和才华奉献给了民族舞蹈艺术事业。30年来,在舞蹈艺术生涯中,丁导创作了大量精品力作,其中有100多部作品作为中国民族艺术精品被介绍到世界各地,受到艺术界人士的广泛好评。在担任第三届、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开闭幕式总导演时,他精心汇集了诸多少数民族艺术资源。浓郁的民族风格、精湛的表演技艺、团结拼搏的团队精神使得开闭幕式演出成为中国歌舞艺术百花园中最为美丽的奇葩。

2013年3月22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出席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开幕式并同中俄各界人士5000多人观看了由丁导执导的《美丽中国》主题文艺演出。《梦中的额吉》、《鄂呼来德呼来》、《葡萄架下》、《高原》等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获奖节目,诠释了我国少数民族艺术的独特魅力,展现了一幅幅美丽中国各民族人民幸福生活的壮美画卷。

二、执着民族文学梦的追求者

2012年9月,在参与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服务工作期间。有一天午餐,我看到一位老人安静地坐在自助餐厅的角落里,一边进餐,一边翻书。我好奇地坐在了他的对面,看清了他手中的《民族文学》杂志。在简短的几句聊天中,我知道他今年已经75岁高龄,曾经在中央民族语文翻译局工作,后参与创建《民族文学》杂志——全国唯一国家级少数民族文学月刊。11月份,我第二次见到他。这次是应邀参加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馆开馆三周年座谈会。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馆的馆长,少数民族作家圈里的人总是亲切地称他为“老特”。正是这位老人,通过自己在民族文学道路上的不懈追求,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终身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的国家一级作家。他先后主编了《中国蒙古族当代文学史》、《中国少数民族当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三部系列文学史;正是这位老人,为了筹备建设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馆,先后三次给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四次给时任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写信,争取支持和表示感谢;正是这位老人,为了继承、发展和弘扬民族文学事业,依靠自己的力量,以行动作笔,以少数民族文学事业为纸,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和追求,最终使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馆矗立在草原上,书写了民族文学发展的华丽篇章。

近两年,“老特”走遍大江南北,祖国各地,带领自己的团队收集到42个民族的400多位少数民族作家的著作、手稿、书信和照片等资料,多次举办民族文学座谈会、研讨会和展览,使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馆真正成为少数民族作家的精神家园。

三、热爱民族传统艺术的守护者

2012年11月,首届中国·浙江畲族服饰设计大赛在景宁畲族自治县成功举办。短短的一天行程,主办方一再邀请我们去参观当地的畲族博物馆。该馆位于畲族文化园内,整个建筑兼具传统民族风格与现代设计理念,馆内视野开阔,布局合理。整个参观下来,我觉得现代博物馆的基本要素都具备了,只是藏品略显单薄了些。出来后,陈总正在等我们。她说,多年来,由于对畲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她收集了一些藏品,很想请我们去看看。

她的收藏室远离县城主干道,门面不大,没有明显的商业标识。进门,走过第一个房间,我们就知道不虚此行了。畲族的音乐、舞蹈、美术、服饰、饮食、木工在这里展现无遗。特别是她收藏的上百套畲族传统服饰,从头饰的"凤冠"和"牛角帽"到纯手工编织的花腰带,配以青蓝色自织的麻布衣料为底,再恰到好处地搭配以银饰品、水红绸带以及各色珠子,斑斓绚丽,美观大方,极富民族特色。交谈中,我们了解到,陈总虽然是汉族,但是非常热爱畲族文化。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关注民族文化起,小到手工精心编制的花腰带、绣花鞋,大到古典雕花木床,细到精心打磨的银器饰品,粗到田间劳作的生产工具,只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她都爱不释手。经年累月,藏品便琳琅满目,应接不暇了。我们惊讶于她多年的执着,表扬她找到了一条发家致富的好路。她坚定地摇摇头,表示反对。我再次问道,“就是喜欢?”她又认真地点点头,说“就是喜欢!”她就是喜欢,喜欢畲族文化艺术朴素中蕴含的极致美,肥而不腻,匠心独具。十多年来,陈总开银饰商店和服装设计公司挣来的钱,大部分都投进了这些藏品收集、修复和保护工作中。她说,每当不开心或疲惫的时候,看着这些藏品,心情便豁然开朗。她邀请我们来,就是希望得到一些建议,更好地保护这些藏品。

四、立足民族文化工作岗位的奉献者

2012年5月底,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筹备工作已经如火如荼,我与北京市民族文化交流中心胡主任的工作交往更加频繁。胡主任所在部门具体负责所有36个代表团7000余人的接站送站、道具车辆进京、演出剧场服务等工作。距离开幕还有一周时间,编印秩序册和工作手册这项关键性的工作还没有完成。还有很多代表团在调整人员,甚至还有节目在更换名字。并且,少数民族姓名拗口,必须反复核对,以防出错。我们能够感受到一名小小的演员在秩序册上看到自己名字时的自豪和喜悦。白天,他还有大量的基础工作需要做,迎接先期到达人员,采购物品,做好后勤保障。下午下班后,他才有时间对我的文字校对排版工作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那一周时间,经常加班到很晚。现在,我的脑海深处依然定格着一幅画面,在深夜的办公室内,胡主任这位曾经有着17年军龄的炮兵营长,将头深深地埋在电脑里,一个字符,一个字符地录入、修改、排版,不急,不燥,无怨,无悔。而穿过两道橡皮门,便是糖果俱乐部的蹦迪大厅,年轻人在外国摇滚乐队的重金属音乐中麻醉自己,乐不思蜀。那个时候,真正使疲惫而又焦躁的我安静下了的,就是那个安静的背影。记得他曾讲过一件小事,在新疆代表团的参演节目中有一头小毛驴。安保部门认为,必须依照规定,履行登记备案手续。于是,就真的为小毛驴拍了照片,编了号码,制作了工作证件。后来,我问他,累不累,烦不烦,可笑不可笑?他说,这么多年的部队生活,塑造了他遇事冷静,不骄不躁,服从命令的行事风格。多年来,无论是在组织筹备北京国际电影节民族电影展时,与各大剧院的海归管理人员反复磋商,还是在组织北京市社区民族健身操比赛时,与大爷大妈们亲切交谈。一切都为履职尽责,一切都为服务大局。这就是民族文化工作,这就是群众工作。

走过2012年,经历着事,感受着人。我在不断思索,在国内市场化和国际全球化的过程中,我国的民族艺术创作、管理与服务,在内容和形式上都面临现代性的挑战。在民族舞蹈艺术、文学、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每一位民族艺术家,每一位民族文化工作者,如何在新时期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伟大事业中明确自己的定位?如何在民族文化工作领域点多、面广、事多中,理清思路,摸准脉搏,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走过2012年,经历着事,感受着人。我深深地体会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源于民族文化艺术家群体的不懈追求和努力。他们专注于艺术创作和发展,积极以民族传统艺术特质为轴心进行探索,以个体的独立思考和个性化表达为出发点,追求民族艺术本体与自我精神相契合,取得了可喜成就,也得到了社会和人民的认可。

走过2012年,经历着事,感受着人。我依然时常想起丁导所力求的那种质朴、率性、豪迈、奔放的民族艺术风范;依然时常想起,老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倔强;依然时常想起,陈总认真地点点头,说“就是喜欢”;依然时常想起,那名曾经有着17年军龄的炮兵营长,深夜伏案工作,不急,不燥,无怨,无悔。我将永远牢记,“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责编:高雷、权娟)


相关专题
· 中央国家机关“我与十八大”主题征文选登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