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 开创农业农村科技工作新局面
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盛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必须全面学习掌握十八大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工作部署,充分认识十八大对加快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突破约束农业农村发展的制约因素,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努力开创农业农村科技工作新局面。
一、党的十八大对加快农业农村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农业发展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全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丰则基础牢,农业强则国家稳。农业的发展壮大关系整个国民经济的命脉,也关乎社会的稳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农业的基础地位和关系全局的战略作用,不但没有丝毫削弱,反而愈益突出。近年来,粮食连续丰收,主要农产品供给稳定,为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后,要实现十八大提出的目标,仍需坚持狠抓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任务不放松、实施强农惠农的政策力度不减弱,不断夯实农业基础。
(二)“四化同步、五位一体”为农业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十八大提出了“四化同步、五位一体”的新思想、新论断,为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赋予了新的内涵,指明了新的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四化同步”明确了“四化”之间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又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支撑和保障。“五位一体”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农业与生态建设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同时,建设生态文明迫切要求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
(三)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我们党对解决好“三农”问题思路的新认识、方略的新发展、举措的新突破。这一论断,从理论上讲,是由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内在联系决定的;从实践上讲,是由制约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决定的。制约“三农”问题有效解决的深层次矛盾是城乡二元结构,因此,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这是解决好我国“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
二、新时期加快农业农村发展的制约因素
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正面临一系列新的全球性挑战,受资源能源、生态环境、气候变化、劳动力等因素约束越来越强,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日趋繁重。
(一)水资源短缺,人均耕地减少。我国水资源人均年占有量2200立方米,位居世界109位,属于13个贫水国之一。由于城镇扩张占用耕地、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水土流失损失耕地、沙漠入侵耕地等,每年减少耕地将近8千万亩。2010年,我国人均耕地只有1.37亩(0.09公顷),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且中低产田占2/3。
(二)化石能源缺乏,生态环境恶化。随着世界化石能源消耗量的不断剧增,化石能源危机正在愈来愈深刻地影响着全球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急需太阳能、生物质能源等绿色、可再生能源的突破和发展。生态环境是动植物及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也在逐年提高。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过量的化肥、农药使用,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据统计,目前我国污水灌溉农田面积约5000万亩,约3亿亩耕地正遭受重金属污染威胁,造成粮食减产约1000万吨,污染粮食约1200万吨。
(三)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素质不高。人口统计数据公报指出我国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人口红利期”即将结束。这意味着人口负债的来临,形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压迫,势必会出现用工荒、劳动力成本上涨等现象。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农村劳动力的总体素质不高。统计显示,妇女已占中国农村劳动力的60%以上,是参与农村管理、建设的主力军。已经出现的季节性农村劳动力不足,以及劳动力素质低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障碍障碍。
(四)极端天气增多,自然灾害频发。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增大,直接影响了粮食的有效供给。据测算,自1980年起的30年,气候异常变化已经导致全球玉米产量减少5.5%,小麦产量减少3.8%。2003-2009年,我国因气候异常变化导致粮食损失6068亿斤,因旱灾造成的损失约占自然灾害损失总数的60%,洪涝和病虫害各占到10%左右。
三、开创农业农村科技工作新局面的出路与举措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国梦的难点和关键。农业农村的发展要靠政策、靠投入,从长远来看,最终还是要靠科技创新。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开创农业农村科技工作新局面,为实现“四化”同步推进,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做出积极贡献。
(一)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提和保障, 始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现代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最大潜力和强劲动力也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一是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强化农业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科学力量的合理布局,超前部署一批重大前沿技术,引领和促进发展农业新兴产业,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技支撑产业发展能力;二是以粮食丰产科技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农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二)加快区域特色产业和县域经济发展,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求我们必须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充分发挥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作用,大力推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提升农业农村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一是继续实施富民强县专项行动和星火计划等国家政策引导性计划,依靠科技创新转变区域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农村特色优势产业,壮大县域经济,有效拓宽农民收入渠道,为城镇化发展提供良好的产业基础;二是切实加强村镇建设领域科技创新,为推进城镇化提供科技支撑。
(三)深化科技体制和计划管理改革,优化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环境。一方面,要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形成科教兴农的强大合力。积极培育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使企业逐步成为科技创新主体。另一方面,以统筹资源配置为重点,深入推进农业领域科技计划管理改革。进一步创新组织管理方式,简化立项流程,强化过程管理,建立和完善项目绩效管理、信用管理和成果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农业科研分类评价机制,切实形成责权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农业科技管理运行机制,为农业农村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环境。
(四)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新型农村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涉及面广,内容包括农业科技、农业生产、农业基础设施、农村商品流通、农村金融、农村信息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多个方面。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村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推进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与地方政府、基层农技部门、涉农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业大户联合共建农科教结合综合基地和农村科技服务站点。充分发挥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作用,促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
(五)培育农村科技人才和新型农民,推进农村科技创新创业。我国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本在于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必然要求,培育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造就新型农村科技人才队伍,一是是大规模开展农村科普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让农民学习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培育一支适应农业现代化要求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二是继续深入推进农业农村科技创业,鼓励和引导专业科技人员、科技特派员深入农业一线创新创业、开展技术服务,加快发展农业产业;三是健全农业科技人才评价机制,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地位和待遇水平。
(六)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扩大农业科技国际合作。进一步提升全球科技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以我为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提升农业产业科技创新国际化水平。一是利用国外资源开展农村科技服务,从政府间合作、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方面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二是鼓励我国涉农企业和研发机构走出去,更好地利用国际科技资源,提升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三是鼓励境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我国设立涉农研发机构,支持外商投资企业,并与内资企业或科研机构合作申请科研项目;四是依托项目实施与基地建设,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现代农业国际科技合作新模式,使农业国际合作成果更好的惠及我国现代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