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创新人才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力量
—— 十八大精神解读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造成严重的冲击,外向度较高、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能级和低端产能明显过剩的行业面临严峻的困难,我国经济面临巨大的下行压力。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强力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创新驱动发展提升到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诺贝尔经济奖得主舒尔茨教授说:“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富贫瘠或者资本存量的多寡。”可见支撑一个国家创新的核心力量是创新人才,创新人才是一个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最稀缺资源。
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但却不是一个人才强国,创新人才的培养、使用问题已经是摆在经济、科技、金融、教育等领域的大问题。“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在如何培育创新的核心人才上、启用创新型领导的作用和启用,政府和企业培育创新环境,只有在环境创造和人才培养使用上加大工作的力度,才能将十八大的精神贯彻下去。
一、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
十八大报告提出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人才和培养人才首先就要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能力。传授知识是教育工作的基本任务,但是,纯粹的知识灌输已经证明不能培养创新人才,教育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教育界早已经深刻地认识到问题的存在,但改革又是如此缓慢和艰难,在各种灌输知识以获得高分的过程中,将学生的精力和兴趣耗费殆尽。在学校阶段就开始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打破固有的传统教育模式。
1.各个教育阶段都应实行以问题为主的教学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创造性的训练就是从小学开始就要很好地训练学生的创造性,训练学生们敢于提出问题,大胆怀疑各种问题的结果。
在一个班集体、一个学习小组内,形成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讨论问题的风气,这是引发思考、启迪智慧、激发灵感的最重要的渠道,长久养成的思考习惯对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后不墨守成规,积极思考并解决难题,这样的人才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已经是创新型人才了。
2.综合分析能力培养才能提升创新能力
科学是内在的统一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学科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引导学生善于把学到的多门课程以至多个门类的知识综合在一起,去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对于解决问题能力的全面提升。在中学阶段已经开始分文理科,把很多的知识已经碎化成了一门门的功课,这样的体制在基础课程阶段可以,但在大学阶段已经难以适应近代科学的发展和要求。
中科院院长路甬祥指出:“学科交叉点往往就是科学新的生长点、新的科学前沿,这里最有可能产生重大的科学突破,使科学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当代科学技术不断分化与综合,近年的交叉学科更是综合化了众多学科的知识,在学习中把综合分析的能力提高,就是在真正提升其创新的能力。 3.吸纳知识到转化为能力与素质是创新的根本
知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知识是能力与素质的基础,但是知识不等于能力和素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鱼”,中国古人就已经非常重视能力的培养。只有促进知识转化成能力,内化为素质才能体现出知识的价值,才更稳定更长久。
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与输入,指导学习的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内动力,才能激发学生自我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在学生阶段,养成科学的精神比传播知识更重要,才能培养其严谨、求实、探索、创新的学术品格。
我国现在每年培养工程师的数量,相当于美国加欧洲加日本还加印度培养出来的工程师的总数。我们的规模很大但关键是提高质量,提高创新能力,这是我们真正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最根本的力量。
二、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的领导
创新型领导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力量。“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优化领导班子配备和干部队伍结构,注重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拓宽社会优秀人才进入党政干部队伍渠道。提出了创新管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创新管理的主体是领导,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自主创新的大背景下,提升领导者的创新素质刻不容缓。
创新管理无疑是最高层次的创新,战略大师哈默在《管理大未来》中提出:传统管理方式正在终结,现代领导者需要创新管理。“创新型领导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力量,是创造高效益奇迹的时代明星,是引领未来发展的关键力量”创新是一个组织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如果不懂得改革创新,不懂得开拓进取,组织的生机就会停止。
创新来自多个层次,如经营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战略创新和管理创新。我们排列一下这些层次的创新会发现,越高层次的创新对价值创造以及竞争地位的维系就越有作用。对于团队和组织来说,领导人的日常行为就是一个最强有力的信号,告诉他们创新是至关重要的。
创新型领导人有意识地发挥表率作用,通过示范创新行为,让其他人懂得这些行为的重要性。同时创新型领导也会重视其他拥有这些技能的人。正因如此,组织中的其他人就会觉得,具备个人创新能力的领导有助于培养组织和员工将创新作为重点。他们会积极为组织引进大量勇于探索的创新人才,让创新成为团队项目,并转化为有形的、可持续的创新溢价。
三、加大企业的创新人才培养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发〔2012〕6号),国务院办公厅于2013年2月4日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国办发〔2013〕8号),明确提出“到2015年,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发展一大批创新型企业,企业研发投入明显提高,大中型工业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提高到1.5%,行业领军企业达到国际同类先进企业水平,企业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实现翻一番。”
1.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企业创新的源泉
企业作为创新的主要主体,企业的研发力量和技术力量必须打破原有的格局,把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继出台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等相关重大人才工程和政策的实施虽然初见成效,但不仅要引来金凤凰,更要自己培养金凤凰。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培养,加强科技领军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的建设,本土人才的成长逐渐成为创新的新生力量和主要力量,才能使创新成果固化下来。在企业内部成长起来的人才不仅对企业环境熟悉,对技术和困难了解透彻,并带着对企业浓厚的感情,这些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在大型科技型企业内建设研究院,设立科学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科技特派员等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有效方式,对于服务企业贡献突出的科技人员,采取优先晋升职务职称等奖励措施,对有突出贡献的职工优先晋升技术技能等级,充分调动职工参与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在实践中提高企业职工科技素质和创新欲望,这才是企业创新的力量之源。
2. 利用创新人才的有效流动激发其创新能力
创新人才的有效流动是激发其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我国的产学研结合一直不是很强,健全科技人才流动机制,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创新人才双向流动和兼职是有效的解决方式。
建立人才的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高校院所科研活动重心向应用下移,形成人才发现、激励、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中对创新人才进行培育的新机制,建设产学研合作的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和载体,如高校技术转移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企业技术研究院、联合产业化基地等,从而发挥企业和高校创新人才的实践的桥梁作用。
参考文献:
[]吴甘霖.创新型领导(引领未来的核心力量),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北京
[2]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北京,2012-11-08
[3]科技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国家中长期科技人才发展规划》[Z]. 2011-07-04
[4]李巨光.基于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特点的绩效管理[J].中国人才,2010(10),67-69
[5]朱志成,乐国林.我国高层次创新型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与管理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5):142-145
[6]衣新发,蔡曙光.创新人才所需的六种心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7]朱志成,乐国林.我国高层次创新型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与管理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5)
[8]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国办发〔2013〕8号), http://www.gov.cn/zwgk/2013-02/04/content_2326419.htm
[9]张项民.创新人才研究的理论综述和展望.中国人才,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