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专题报道>>中央国家机关“我与十八大”主题征文选登>>教育部

光荣与梦想

从十八大中寻找工作的新动力
    张春铭  教育部·中国教育报刊社  编辑
2013年07月29日15:1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原标题:光荣与梦想 从十八大中寻找工作的新动力

你是职业是什么?常有人这样问我。

我是一名教育新闻工作者。我总是这样回答。在我眼里,教育新闻工作者是一群追逐教育梦想的人。

十八大报告把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放在改善民生之首,更让我感受到了教育新闻工作者的价值。作为一名教育新闻工作者,我能为教育做些什么?我又该如何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我的答案是做好本职工作:不断提高教育新闻宣传水平,通过我和同事们的努力,把教育系统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各项任务上来。

如何将十八大精神融入本职工作?我从十八大报告中寻找答案。“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当我看见这10余字时,我意识到,一场伟大的教育改革已经拉开了帷幕,教育新闻工作者的新时代来临了。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好党的十八大精神,成为我们教育新闻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成为我们工作的着力点。

十八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工作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

“我是一个农民,不懂太多的大道理,但是政府为我们着想的事情,我都记在心里。” 陈金生说,“我家娃儿赶上了好政策,吃上了免费午餐。”陈金生是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乡岑旁村村民。过去岑旁村有个传统:每天早上9点左右,家长就要轮流挑10多个饭篓,翻几座大山给在乡中学读书的几十名孩子送午饭,从村里到学校要走3个小时,到校时饭都凉了,孩子只能用生水泡饭,就着酸菜吃。“但为了孩子读书,我们只能这么做啊!我们穷怕了,希望娃儿能学到文化,将来能过上好日子。”陈金生说。

如今,这样的艰辛已成过去。广西柳州的免费午餐工程、国家实施的营养改善计划,已经让更多的孩子吃上了热饭、肉菜,家长们也能专心务农。“我娃儿个头在我们家最高,现在读书的积极性可高了,他还要考大学呢!”陈金生自豪地说。

习近平总书记说: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我想,人民不会忘记,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是如何从中南海走进千家万户,让亿万家庭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人民不会忘记,中国教育是如何在刚刚实现“有学上”的国情下,想方设法解决学生营养难题,努力让亿万学生“上好学”。

作为一名教育新闻工作者,我愿意用稿件和版面与更多的人分享陈金生们的幸福,同时,把党和政府的声音及时传递给更多的师生、家长,推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做好本职工作,需要我脚踏实地。对我来说,教育的土壤就是我的大地。一名优秀的教育新闻工作者,应该不停地行走在教育的大地上,走进学校、走进教室,让稿件沾上泥土的芬芳,让报道从教育的土壤里生长出来。

我从2010年起持续关注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难题。在一所打工子弟学校,有个孩子曾迷茫地问我:“中考?我们不能考吧?”有位校长焦急地和我说:“家乡回不去,在城市上不了高中,工作不够年龄,他们该怎么办?” 3年来,我和一些农民工、农民工子女一起经历了他们在城市就学的酸甜苦辣,为他们在城市读书呼吁。

十八大报告中提到的“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终于让我松了一口气。异地高考方案从无到有,成为教育公平的重大突破,也体现了我们中国教育正以矫健的姿态攻坚克难。义务教育实现100%入学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2012年达到4%……一项项重大突破背后,展现了中国教育克服重重困难、加快改革发展的真实写照,也成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累累硕果。在硕果的背后,是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级党委、政府对教育战略地位的高度重视,对优先发展教育的坚定信心和决心。从中,我深刻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底,也成为我工作的动力。

从此,我带着人民对教育的期盼,更矫健地行走在教育的土壤中。当我在教育的土壤中记录着教育的点滴变化时,当我发现教育新的每一天、呼吸教育的新鲜空气时,当我寻找教育的新生力量时,我感到自己的生命也融入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血脉里。能在职业中体验人民对生活的热爱,我感到无上光荣。

前不久,我采访了一位普通的退休教师殷伯强,他已经从浙江省诸暨市店口镇二中退休多年,这位热爱生活的老教师,在见证店口镇城镇化的发展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城镇化进程中,店口人教育的观念的转变。“以前学生和家长认为,初中毕业就可以了,毕业以后跟着家里做车床,就可以发起来了。”殷伯强说,“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家厂房企业设备,都从原来的简陋升级到科技化,所以现在的店口人,都要读到大学毕业。” 去年,他的孙子刚考上大学。他说,自己还有一个心愿,就是盼着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是党的十八大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发出的号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一次总动员,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征程中的一个关节点。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是中西部地区孩子的梦想。为了贫困地区孩子的梦想,我知道,有一大批有着奉献精神的教师扎根基层。乡村教师是我在工作中经常关注的群体。“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当我看见十八大报告中的这句话时,我马上想到了我们值得尊敬的乡村教师。

“我们,远离了城市。”采访中,不少乡村教师这样对我说。没有林立的高楼、闪烁的霓虹,没有大型超市、商场,甚至生活基本用水和现代人习惯的网络,对他们来说也成了奢侈品。从城市大学而来的大学毕业生们,扎进了边远农村地区的基层学校。

第一次和云南腾冲一位乡村教师麻根存联系,发的短信,她隔天才收到。她很抱歉地向我解释:那里手机信号不好。我不知道这个以前在大学里习惯了网络的姑娘,怎么适应没有网络,甚至手机信号都不稳定的大山,我只知道,她仍坚持用学校唯一一台电视机给孩子们上科学课,她相信,从这里,能让孩子们看到山外的世界,能让孩子拥有自己的梦想。

还有很多像麻根存一样的乡村教师,他们也许身处穷乡僻壤,也许默默无闻,极其普通,但在我的心里,他们都是英雄,我愿意尽到一位教育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把他们的故事、精神传遍教育的每一个角落。

教育是最需要纯粹精神的事业,一位有理想有追求的教师、校长、局长,也许我不能陪他们同行太久,但我可以送上呐喊,以我的力量,让微弱的梦想继续发光,让发光的梦想变成熊熊的火焰。我愿意做教育变革的见证者、参与者,做教育文化的传播者、酿造者,做教育思想的播种者,做教育精神的点灯人。

我想起了一首诗:英国诗人斯蒂文森写的《点灯的人》。“茶点快准备好了,太阳已经西落……李利拿着提灯和梯子走过来了,把街灯点亮。汤姆愿意当驾驶员,玛利亚想航海,我爸爸是个银行家,可是,等我长大了,让我挑选职业,李利啊,我愿意跟你去巡夜,把一盏盏街灯点燃。只要门前有街灯,我们就很幸福……”

我的梦想,就是做一个像李利一样的点灯人,在每位教育者心中点燃一盏心灯,这盏灯,有梦想之美,有教育之美。

(责编:高雷、权娟)


相关专题
· 中央国家机关“我与十八大”主题征文选登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