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尊重和利用市场机制作用 做好粮食市场调控工作
——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心得体会
去年底,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会议全面总结了党和国家在过去十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经验,对如何把握好当前的重要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做出了战略部署。作为在国家机关工作的年轻人,我结合自身业务工作积极学习会议报告,受益颇丰。特别是报告关于如何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有关论述,深化了我对粮食市场有关调控政策和调控思路的认识。
一、粮食市场调控必须尊重和利用市场机制作用
(一)历史教训启迪我们,粮食流通体制必须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
1953 年,为解决粮食供需矛盾问题,我国开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即政府在留足农户的口粮、种子、饲料和缴纳农业税后,统一收购绝大部分余粮,并向城镇居民和缺粮的农民统一销售粮食。这项政策有当时的历史背景,帮助新中国度过了难关,避免出现粮食供销脱节和全面的物价波动。但是,它的长期机械实行带来了沉重的历史教训,不仅限制了带来了农业生产资源的浪费,严重影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还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党中央、国务院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全局高度,确立了粮食流通体制的市场化改革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缩小粮食计划管理范围、扩大市场调节比重,到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粮食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实现了粮食购销市场化、市场主体多元化。
(二)调控经验告诉我们,粮食市场调控必须尊重和利用市场机制
在初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粮情、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粮食流通体制的基础上,这些年,我国通过加强市场监测预警,综合运用进出口、储备吞吐等手段搞好市场调控,在国际粮价大起大落的情况下,确保了国内粮食市场供需基本平衡、价格总体稳定。但俗话说得好,“是药三分毒”。如果在市场调控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干预过多或者干预不当的话,就很容易导致国家负担过重、企业缺乏活力、市场流通效率低下等问题,重蹈历史的覆辙。
我处负责粮油总量平衡和市场调控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体会到,只有充分尊重和利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粮食市场调控才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2009年秋粮上市后,我们一边在东北地区启动粳稻、玉米和大豆临时收储,稳定市场价格,另一边通过给予运费补贴、一次性费用补助等方式,引导粮油加工企业和经营企业积极入市自主收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实现稳定粮价、保护农民利益的政策目标。这种创造性的做法,既有利于扶持企业,搞活流通,又减轻了中央财政负担,受到市场的广泛好评。
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需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结合我国经济体制现状和当前的经济形势,提出“要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今后我们要按照这一方针,进一步完善有关粮食市场调控政策,在为企业留足经营空间的基础上,发挥政府手段“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促进粮食流通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尤其要处理好如下三个关系:
(一)农民与居民的关系。粮食上下游价格必须保持适当价差,以弥补中间环节成本,并使粮食流通和加工企业获得合理收益。为了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把粮食收购价定得太高,或者为了保护居民利益,把成品粮价格压得太低,都会损害粮食企业的利益,影响正常的粮食流通,最终使农民和居民受损。因此,我们要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统筹好原粮价格与成品粮价格调控,在进一步搞活市场流通的基础上,兼顾农民与居民的利益。
(二)保供与稳价的关系。粮价是百价之基,保持基本稳定有利于物价总水平稳定。但粮价也是市场信号,适当的波动可以引导企业经营,调节市场供求关系。政府为追求粮价稳定,对市场干预过多,容易扰乱市场信号。不仅提高调控的难度,还将增加后期市场波动的压力。按下水瓢浮起瓤。干预不当,甚至会导致断供。因此,我们要坚持把保供作为稳价的基础,适当提高对粮价波动的容忍程度,以充分发挥市场价格调节机制作用,实现保证市场供应和稳定市场价格的目标。
(三)主渠道与其他市场主体的关系。这些年国家通过给予费用补贴,委托部分企业承担一些调控任务,取得了较好的调控效果。粮食行业资金需求量大、风险较高、利润微薄。企业承担政策性业务就可以获得相对稳定的收益,因此积极性也比较高。国有粮食企业作为粮食流通的主渠道和重要的粮食宏观调控载体,通常被优先选择参与调控任务。这不利于粮食行业的公平竞争,鼓励粮食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今后,我们要进一步淡化国有、非国有的概念,综合考虑企业所在区域、经营实力、仓储加工能力、产销衔接能力、市场辐射面和占有率、信誉情况等因素,选择中央和地方粮食骨干企业参与政策性业务,增强行业竞争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