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历史的原因、产业布局的调整、人才的特点以及“一把手”的用人喜好等,每个地区都有为数不少的人才因“怀才不遇”而失去斗志和激情。天长日久,这些曾经有理想、有抱负、有技能的才子、才女像被埋进了土里的金子,其才气逼人的光芒和耀眼的光环逐渐被世俗和琐事的泥沙覆盖,成了被埋没的“休眠”人才。
随着党和国家对人才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推进力度越来越大,各级各部门也都在不断加大人才工作力度,热火朝天地实施各项人才开发工程,有的奔赴五湖四海甚至到国外引进人才,有的不惜重金花大力气培养打造人才,有的组织公开招聘、竞争选拔广泛选用人才……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才缺乏、科技不足等问题,也提高了当地的知名度。然而一味地眼睛向外,往往忽略了对本地“休眠”人才的挖掘和利用。休眠人才长期无人问津,其积极性不断被挫伤、才气逐渐被打磨,加之人才大多清高自傲,他们不是被“逼”走他乡,就是成了尘封在历史仓库里的“闲置资产”。
如何盘活这些闲置资产,让他们重现光彩?笔者认为:首先要开展一次全面彻底的地毯式大搜索。不计成本、不吝时间,不辞劳苦、不留死角,以县(区)为单位分门别类建立资料齐全、信息翔实的休眠人才数据库,结合数据分析,剖析产业结构对各类人才需求的影响,深入查找休眠人才存在的原因,提出全面开发休眠人才的意见建议。其次,要制定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休眠人才开发方案。按照科学人才观和人才工作服务中心工作的要求,以休眠人才的专长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点为支点,撬动休眠人才动力、激发休眠人才活力,让他们重新发出光彩耀人的光芒。最后,要打造一个集智聚才的磁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个地方,如果人才工作做得好,必然强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同样,经济社会越发展,慕名而来的人口和人才就会越多越精,这是一个互相促进、互相支撑、成正比例的良性发展模式。唤醒休眠人才就是要用其所长,因人设岗,以一个人、一群人正能量的充分发挥来吸引和凝聚更多的有才之人和有志之士投身社会建设。
“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与其舟车劳顿、东奔西走地去“抢夺”人才,不如敝帚自珍先把自家的人才用足用好。一个家庭只有全家人都努力了,外援来了才会尽心尽力;同样一个地区也只有把自家人才全派上用场,大家都凝心聚力,外来人才才会愿意来、真干事、留得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