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综合报道

治沙人的绿色梦

2013年07月19日16:43   来源:经济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这是白刺,已经长成沙丘了。白刺有个好处,它随着沙丘长,沙丘越高它长得越快,能把沙丘包上,有很好的固沙作用。”吉普车在沙丘间颠簸,黄沙飞扬,从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出发,近半小时的颠簸后,记者来到平川镇一工程滩个体治沙造林示范点,这里位于巴丹吉林沙漠南缘,到处是茫茫沙海。甘肃省张掖市林业局防火办副主任李庆会指点着沙生植物,那些在沙漠中顽强生长的梭梭、白刺、沙拐枣等沙生植物,就像他的老朋友。

  李庆会干了30年林业工作,常年与沙漠打交道,皮肤被晒得黑黑的。说起自己热爱的事业,他说,“干这行,也苦也累,但我觉得与植物打交道有无穷乐趣。”在他眼中,茫茫沙漠中的各种植物都会说话,“这是梭梭,这棵半人高的是3年前种的,这就是它今年新发的叶子。”矮小的梭梭苗前,枯黄的枝条上,有一点点比小米还要小的嫩黄色,就是这点嫩黄色让治沙造林人看到了希望。

  李庆会1986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林学院,2001年获得甘肃农业大学林学院森林经理学硕士学位。参加工作后,他一直从事林业科研和管理工作。

  1997年,李庆会被选为张掖地区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2001年,获甘肃省第一届林业青年科技奖;2001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同年获张掖地区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在大漠周边,大片的黄色中,成排的绿色让人眼前一亮,那就是杨树。对杨树李庆会充满了感情,“在我们这里,栽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娃娃还难!杨树不选择土壤,不选择条件,在恶劣条件下,照样生长得很好,我说它是不‘骄奢淫逸’的树。在河西走廊,杨树的数量占树木总量的95%。它生长速度快,抵御风沙,为我们站岗放哨,所以才有《白杨礼赞》那篇著名的散文。”

  新华镇向前村是金张掖红提葡萄专业村,这个村有378户、1393人,村里耕地有4200亩,发展葡萄产业有1113个大棚。当地农民研发的连体日光温室获得了国家专利。这个村从2004年开始发展葡萄产业,去年葡萄产量400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45元。在向前村七社村民王录年的大棚里,葡萄藤已爬上架。看上去葡萄长势不错,但李庆会告诉他,“你这棚葡萄苗管理有问题,土壤管理不到位,你看,棚里的土块特别大,沙子少了,生长状况不是特别理想,后期会影响葡萄的品质。”他手把手地教农民种植知识,深受农民欢迎。

  他对记者说,“在干旱缺水地区,发展‘多用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沙产业非常重要。问题是发展沙产业需要大量的技术集成,需要资金投入,发展沙产业对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意义重大,希望国家从政策层面、资金投入上加大支持力度。”

  “生态系统充满奥妙,根子在水,有水就有植被,沙漠就能变成绿洲。”身处治沙一线,李庆会的感触是,“说治沙,这个‘治’字并不好,对大自然要顺应规律,顺着它的脾气来,否则起反作用。”

  “天蓝地绿水清”,这是李庆会最大的梦想。他说,“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二三十年,我的梦想就一定能实现!”(王 晋)

(责编:杨丽娜、程宏毅)


相关专题
· 凝聚中国力量 实现中国梦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