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善和
记者:6月18日到7月18日,第三届“爱的黄丝带”社会帮教活动月在沪举行。相比以往,近年来上海的社会帮教工作有何新亮点、新举措?
郑善和:社会化是安置帮教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上海安置帮教工作部门近年来致力拓展并取得比较明显效果的领域。
上海社会帮教队伍建设的组织化水平稳步提高。目前,已经逐渐形成了 “两工(社工、义工)联动”的社会帮教工作机制,在市、区(县)两级都建立社会帮教志愿者组织和社工组织,注册社会帮教志愿者1.5万余人,单位会员近500家,矫正安帮社工600余人,形成了覆盖全市的社会帮教网络。
社会帮教工作的专业化发展趋势明显,已初步形成了一些具有上海特色的品牌项目。比如,“爱的黄丝带”社会帮教活动月就旨在通过整合各项社会帮教活动,让广大市民了解、关注、参与这项工作。市及各县区的社会帮教志愿者组织还针对刑释解教人员的就业、住宿、未成年子女的抚养教育等问题,依托单位会员建立刑释解教人员过渡性就业安置基地和 “中途之家”,举办特殊人群就业专场招聘会、开展特殊人群未成年子女“关爱行动”等。
4月1日实施的 《上海市安置帮教工作规定》,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赋予社会帮教组织在安置帮教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为本市社会帮教工作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
记者:这个城市中还存在着许多弱势群体,有一种质疑之声是:为何政府要对这些犯过罪错的人这么好?当许多大学毕业生还感到求职难的时候,却力促这一人群就业?
郑善和:对刑释人员顺利回归社会提供必要的帮扶,是世界各国普遍的做法。刑释解教人员实际上也是一个很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在服刑劳教期间,他们的家庭关系、社会关系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重新回到社会后,他们当中很多人都面临着重新适应社会和生计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就业问题。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刑释解教人员也是犯罪的高危人群,而不少人之所以重新走上犯罪道路,除自身原因外,就是因为回归社会后,不被家庭和社会接纳,工作和生活都没有着落。因此,帮助刑释解教人员就业,让他们养成遵纪守法、自食其力的良好习惯,一方面可以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预防重新违法犯罪。
市社会帮教志愿者协会的工作宗旨可以很好地诠释这项工作的意义,那就是:“帮教一个对象,挽救一个家庭,平安一个社区”。需要说明的是,举办特殊人群专场招聘会并不是给予这个群体特别的优待,而是在 “就业市场化”的前提下,通过社会帮教志愿者组织搭建平台,鼓励相关企业,根据自己的需求,为这部分人提供就业的机会,帮助他们顺利回归生活的正轨,重新构建自己的人生梦想。
记者:在帮助刑释解教人员安顿生活之余,政府还要千方百计消除社会歧视,此中意义何在?
郑善和:罪犯出狱,意味着刑事执行的终止,无论其过去犯过何种罪错,此时都是一个享有完整公民权利的人。但对于许多刑释解教人员来说,不仅要消除自身罪错历史所带来的思想包袱,还要面对客观存在的社会性歧视。这时,社会帮教志愿者的作用至为重要。他们根据“平等、尊重、接纳”的原则,在充分尊重刑释解教人员的人格和尊严的前提下,为其重返社会提供必要的帮扶,营造良好的环境,不仅可以使这部分人顺利融入社会,而且可以榜样作用,消除社会上对这部分人存在的偏见。这些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记者:通过与上海政法学院共建、与上海市爱心帮教基金会合作、推出志愿者工作室等举措,不难发现社会帮教工作正在向社会借力。
郑善和:安置帮教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是政府的一个或者几个部门能够做好的,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的积极参与。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和社会组织加入到社会帮教的行列,为本市社会帮教工作不断增加新鲜的血液。 2011年,市社会帮教志愿者协会针对本市外省市籍流动人员犯罪问题严重的现状,与江西省抚州商会率先探索对抚州籍罪犯开展联手帮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一联手帮教的模式现已拓展到江西全省,安徽省的驻沪商会对此也有浓厚的兴趣。我们欢迎并呼吁,更多的公民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帮教工作,关注刑释解教人员这个特殊人群,给予他们重新回归社会的希望与勇气,共同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而努力。(记者 沈轶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