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综合报道

在微博平台唱响主流声音

人民日报新闻协调部微博运营室党小组
2013年07月11日10:38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人民日报社新闻协调部微博运营室副主编苗苗发言

“@人民日报”于2012年7月22日在人民微博、新浪微博平台正式开通。开通运营43天,粉丝总数突破100万;2013年1月1日零时,@人民日报在腾讯微博平台上线。目前三大平台粉丝总数超过1500万,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一个媒体微博。

如果说粉丝数反映了一个帐号的规模,阅读量可能更能表现出微博的活跃度和影响力。人民日报法人微博每发一条微博的平均转发超过1300次,最高转发超过20万次。从理论上讲,平均每次转发的背后,可以带来100-500次阅读,这样一条微博的阅读人次可在2000万-1亿之间。

面对微博这个未知大于已知的全新领域,人民日报法人微博继承人民日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发挥作为党治国理政重要资源和重要手段的作用,坚持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推进,在微博平台树立了权威、理性、亲和的形象,成为网民心目中的“正能量”代表性力量。

新媒体,新在哪?一是新在传播形态。通过一次次转发,网友的选择让有价值的信息和观点浮起,改变了以往媒体单向的信息发布。没有粉丝,就意味信息和传播的无效。追求有效表达是根本。二是新在舆论环境。信息丰富与信息失真,观点表达与观点极化,情绪交流与情绪泛化,面对这样一个平台,主流声音和正能量会不会淹没在众声喧哗中?将近一年的探索,其实也在为这样的疑问找答案。

第一个问题,说不说,怎么说?

新媒体舆论场众声喧哗,作为主流媒体,我们如何发声?友好还是讨好,亲和还是迎合?我们的答案是充分发挥青年党员的骨干作用,牢牢把握正确方向,积极引导网络舆论。

“鼠标一点,转发万千”,越是复杂的舆论环境中,越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和清醒的头脑。对待网上各种极端情绪,努力用科学理性、公平正义求取“最大公约数”,用党报的声音和主流价值观引领互联网,确保主流声音影响网络平台。从党的十八大、全国两会到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出访,从江苏启东、浙江宁波、云南昆明的群体性事件到钓鱼岛风波、芦山地震……在一系列国内国际重大、突发、敏感事件面前,我们通过及时、动态的报道,展现了人民日报的社会责任感,也体现了@人民日报微博这支以80后为主体的年轻党员过硬的政治素质和职业素养。

最初,我们经常收到私信,问的都是同样的问题:小编,你们是人民日报的临时工吗?是人民日报外包的公关公司人员吗?当然不是。@人民日报背后,是成立于2012年6月的人民日报社新闻协调部微博运营室。人员不多,年龄最大的出生于1979年,最小的出生于1989年,但都是从各部门挑选的政治比较过硬、业务比较熟练的编辑,多数都经过报纸夜班一线锻炼。参与微博工作后,我们反复讨论怎样在新岗位发扬党报的好传统,建立健全了政治学习制度、信息传递制度、内容审核制度等,多次组织“如何提高责任心”、“如何维护真实性”等专题讨论。我们把“人微言重”四个字作为自警,写在办公室的黑板上。而工作一旦出现差错,我们就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一点也不含糊。

第二个问题,如何让别人听你说。

我们的答案是:充分发挥青年党员的年龄优势和知识结构的,以网言网语,与网友积极互动。微博是什么?是140字的自媒体。互动、交流是微博的基本特征。而年轻人群是微博的主要用户,能否获得他们的认可,是一个微博账号能否成功的重要前提。

成立之初,我们按照党中央领导同志提出的“三贴近”要求,以及报社领导提出的“在融合中引导,在引导中融合”的办博方针,高度重视同网友的互动,主动使用“网言网语”,结合青年网民的需要,推送信息,发布微博。比如,11月11日“光棍节”,我们发布“写给单身的你”,告诉大家“无意单身就认真起身找寻,结伴而行亦需苦心经营”。临近高考,又会发布“人生的要紧处,往往只有关键几步。这段日子中,你承受的所有负担,都将变成未来的礼物,你经历的所有辛苦,都将照亮未来的道路。”今年高考成绩公布后,我们及时发出:人生的答案不该只是大学,四年后你在乎的不再是分数,而是成长为怎样一个最好的自己。

针对网友在评论、私信中的建议、批评,我们以亲和、虚心和宽容的态度与之开展互动。“谢谢您的关注,我们会继续努力”,“您的建议很好,我们一定认真改进”,“这个问题是我们忽略了,下次一定改,您也继续多提宝贵意见”。放下身段,放软身段,清新、活泼的内容,平等、亲和的态度,为人民日报法人微博赢得了关注,也拓展了人民日报在青年人群中的影响力。

第三个问题,明天以后,怎么说?

微博、微信之后,下一个可能流行、可供使用的新媒体形式是什么?如何跟上新媒体的发展趋势,让新媒体为我所用?我们的答案是,发挥青年党员创新意识,保持创新敏感,创新内容、创新工作方法、创新技术平台。

技术决定战术,战术决定成败,这是新媒体的特点。谁把握了技术趋势,掌控了平台渠道,谁就把握了新媒体传播的制高点。唯有不断创新、不断探索,传统媒体人才可能在新媒体领域谋得一席之地。我们从一开始就将“政治敏感、新闻敏感和技术敏感”并列为微博编辑的三大必备素养,保持人民日报法人微博的创新活力。人民日报微博上线以来,充分发挥年轻党员对新媒体、新技术的敏感,时刻跟踪技术创新,依托人民日报社技术资源,不断提升技术应用能力。2012年11月6日,由人民网支持的人民日报社法人微博运营室暨报网融合实验室建成并正式启用。

@人民日报高度重视在学习与总结中提升团队的创新活力。一方面,不断总结自身经验教训,积极主动地向兄弟媒体微博进行学习借鉴。另一方面,在每周例会制度基础上,组织团队业务研讨,邀请专业人士讲解互联网的最新趋势和成功案例,通过学习,不仅拓展了每个人的视野,更进一步提升了团队的活力和凝聚力。

事实证明,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传递信息、交流观点的重要平台。在这样的平台上,既可以交流私人感情,也为传播主流声音提供了新的渠道和载体。微博只是一个工具、一个平台,我们不登录,别人就必然会登录。改善网络舆论生态,是主流媒体的责任,是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任务。面对放大负面情绪的“偏激共振”,面对总能跑在真相前面的“谣言法则”,面对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腐败猜想”,面对追求点击、哗众取宠的“眼球情结”,我们将一如既往,挺身而出,做出有力的回应,力争使人民日报法人微博成为互联网上海量信息的挖掘机、偏激情绪的缓释剂、社会心态的压舱石。

(责编:高雷、姚奕)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